“先往杯子里加三分之一的水,再放入茶叶,轻轻摇晃杯子,让茶叶充分浸润,这叫‘洗茶’,然后再慢慢注满水,茶叶会浮在水面,慢慢舒展,像春天刚发芽的嫩芽,特别好看。”
徐佳莹坐在桌前,按照茶艺师的步骤开始冲泡。
她先将玻璃杯洗净,用热水温杯,再用茶勺舀出三克碧螺春,放入杯中,然后提起水壶,让热水沿着杯壁缓缓注入,水流细得像丝线。
茶叶在水中轻轻旋转,渐渐舒展,嫩绿的叶片浮在水面,茶汤清澈透亮,散发着淡淡的兰花香。
“真好看,”徐佳莹端起茶杯,放在鼻尖轻嗅,香气清新淡雅,她轻轻抿了一口,鲜爽的滋味在口中散开,带着一丝甘甜,“比平时用开水泡的茶好喝多了,一点都不涩。”
苏木则被旁边一桌的讨论声吸引。
一位穿着灰色中山装、戴着金丝眼镜的老人,正和几位居民聊江南茶文化,他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书页泛黄,上面印着古代的茶画。
“江南的茶,讲究‘雅’,不只是用来解渴的,更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比如明代的文徵明,就喜欢在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里泡茶,邀三五好友,一边品茶,一边赏景,一边写诗,这就是‘茶禅一味’的境界。”
老人的声音温和,条理清晰,每一句话都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苏木走过去,笑着打招呼。
“您好,我叫苏木,是做古镇文化IP开发的。您刚才说的‘茶禅一味’,我特别认同,我们正在做的项目,就是想把江南文化的这种‘雅’传递给更多人。”
老人眼前一亮,伸出手:“我叫陈景明,退休前在苏州大学教江南文化研究,专门研究江南的茶、园林和传统工艺。你们做的这个项目很有意义,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了解太少,需要有人把这些宝贝挖出来,讲给他们听。”
两人坐在茶桌旁,从江南茶文化聊到古镇保护。
陈教授说:“江南的古镇,不只是建筑好看,更重要的是里面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比如周庄的沈厅,不只是一座老宅,更承载着江南的商帮文化,乌镇的茅盾故居,承载着近代文学的记忆。”
“你们做IP开发,不能只拍古镇的风景,要挖深这些文化根脉,把故事讲透。”
他还建议苏木,多关注江南的传统工艺,“比如苏绣、缂丝、玉雕、核雕,这些都是江南文化的瑰宝,现在很多工艺都面临失传,你们可以把这些工艺拍下来,做成短视频,让更多人看到老手艺的美。”
“说到传统工艺,”陈教授忽然想起什么,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张名片,递给苏木。
“苏州有一家传承了五代的缂丝工坊,叫‘沈氏缂丝坊’,坊主沈福生师傅是缂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手艺非常好。你们可以去参观一下,说不定能有收获,沈师傅人很热情,很乐意接待对缂丝感兴趣的年轻人。”
苏木接过名片,上面印着工坊的地址和电话,他连忙道谢:“太谢谢您了,我们明天就去拜访沈师傅,正好也让佳莹看看,她最近正在学苏绣,对传统工艺特别感兴趣。”
周日上午,苏木和徐佳莹按照名片上的地址,驱车来到“沈氏缂丝坊”。
工坊藏在苏州老城区的一条深巷里,门口挂着两块牌匾,一块写着“沈氏缂丝坊”,另一块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