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毕业后,我成了私人男护士 > 第1239章

毕业后,我成了私人男护士 第1239章

簡繁轉換
作者:佚名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8 05:17:28 来源:源1

推开虚掩的木门,一座两进的江南小院映入眼帘,院子里种着几棵桂花树,晾架上挂着刚织好的缂丝作品,风吹过,作品轻轻晃动,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画。

坊主沈福生师傅已经在院子里等候,他六十多岁,穿着蓝色对襟衫,头发花白,手上布满老茧,却格外灵活。

“欢迎你们来,”沈师傅笑着说,“我这院子里到处都是缂丝,你们随便看,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

他指着晾架上的作品介绍:“那幅是‘清明上河图’的片段,织了整整八个月,你看上面的船只,船帆的褶皱、船工的表情,都织得栩栩如生。”

“那幅‘百鸟朝凤’挂毯,用了二十多种颜色的丝线,凤凰的羽毛用‘盘金缂’的技法,金线和彩线交织,在阳光下会变色。”

走进前院的作坊,十几台老式缂丝机整齐排列,每台机器前都坐着一位工匠,他们低着头,专注地织着缂丝,梭子在经线中穿梭的声音,像是春蚕啃食桑叶,细微却整齐。

沈师傅指着一台缂丝机,给两人讲解:“这是‘木机’,全靠手工操作,没有任何电动部件。缂丝的精髓是‘通经断纬’,经线是固定的,纬线要根据图案的颜色不断更换。”

“织到哪里,纬线就断到哪里,所以缂丝也叫‘刻丝’,意思是像用刀刻出来的一样,图案和底色之间没有过渡,特别精致。”

一位中年女工匠正在织一幅“荷花图”,她左手拿着梭子,右手拿着竹刀,梭子在经线中快速穿梭,每穿梭一次,就用竹刀轻轻拨弄丝线,将纬线压实。

沈师傅说:“她织的这幅‘荷花图’,尺寸不大,却要织三个月。最细的地方,一根纬线只有头发丝那么细,稍微不注意,线就断了,得重新接线,有时候织错一针,就要拆好几厘米,特别考验耐心。”

徐佳莹站在工匠旁边,看得入了迷。

她看着工匠手中的梭子来回穿梭,原本空白的经线,渐渐织出荷花的轮廓。

淡粉色的花瓣、深绿色的荷叶、透明的露珠,甚至荷叶上的脉络,都用不同粗细的丝线织出,层次分明,立体感十足。

尤其是荷叶上的露珠,用透明的蚕丝线织成,阳光透过露珠,能看到里面的丝线纹理,仿佛真的能看到露珠在荷叶上滚动。

“太神奇了,”徐佳莹轻声说,“这根本不是织出来的,就是一幅画,比我绣的苏绣还精致,每一针每一线都要精准,太不容易了。”

沈师傅从柜子里拿出一块缂丝面料,递给徐佳莹:“你摸摸,这是用最好的桑蚕丝织的,手感柔软,光泽温润,而且缂丝特别耐用,几百年都不会坏。”

“以前皇宫里的龙袍、皇后的凤冠霞帔,很多都是缂丝做的,因为缂丝不容易褪色,也不容易磨损,能保存很久。”

徐佳莹抚摸着面料,指尖能感受到丝线的细腻与图案的凸起,她忽然想起自己正在学的苏绣,又看着眼前的缂丝,一个想法在脑海中萌生。

如果把缂丝这种古老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比如用缂丝面料做旗袍的面料,再用苏绣在上面绣上精致的图案,既有缂丝的质感,又有苏绣的灵动,肯定能受到年轻人的喜欢。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苏木和沈师傅,沈师傅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现在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但又不想穿得太老气。如果用缂丝做面料,再结合苏绣做点缀,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衣服、围巾、包包,肯定能打开市场。”

“我之前也想过做文创产品,就是不知道怎么设计,你们做传媒的,懂年轻人的喜好,我们可以合作,我提供缂丝工艺和面料,你们负责设计和传播,让老手艺真正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变成不可分的一部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