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毕业后,我成了私人男护士 > 第1360章

毕业后,我成了私人男护士 第1360章

簡繁轉換
作者:佚名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8 05:17:28 来源:源1

绣片上的牡丹花栩栩如生,花瓣层层叠叠,色彩鲜艳却不突兀,采用“盘金绣”和“打籽绣”相结合的针法,金线勾勒出牡丹的轮廓和花脉,红色丝线绣出花瓣的主体。

花瓣边缘用红色丝线打籽,形成细小的颗粒状,立体感十足,仿佛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就在眼前。

“哇,太精美了!”林梦柔忍不住发出赞叹,“这‘盘金绣’的金线排列得太整齐了,没有一丝错乱,‘打籽绣’的籽也大小均匀,太厉害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精湛的老绣片。”

陈阳则拿起一块绣着山水纹样的绣片,这块绣片的面料是素色的绢。

上面用青、绿、蓝三种颜色的丝线绣出远山近水、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景致,像一幅浓缩的水墨画。

最让他惊讶的是,绣片上的云雾部分采用了一种他从未见过的针法,线条细腻流畅,色彩从浅灰到深灰自然过渡,没有明显的针脚痕迹,就像水墨画的晕染效果。

“这种针法我从来没见过!”陈阳激动地说,“我查过很多关于苏绣针法的资料,包括《苏绣针法汇编》《中国刺绣史》,都没有记载这种针法,应该是已经失传的老针法了。”

徐佳莹凑过去仔细观察,回忆着姨婆曾经给她讲过的苏绣历史:“我听姨婆说过,有一种‘晕色绣’,是清代苏绣的一种绝技,能让色彩自然过渡,不需要借助染料的混合,就能呈现出晕染的效果。”

“这种针法对绣娘的技艺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掌握丝线的特性,还要有很好的色彩感知力,后来因为太难学,就逐渐失传了。没想到在这块绣片上能看到,这真是太珍贵了!”

周慧拿起一块绣着莲纹的绣片,绣片上的莲花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缠针绣”变体针法,普通的“缠针绣”是用丝线缠绕针脚,形成连续的线条。

而这种变体针法则是在缠绕的基础上,增加了轻微的捻转,让线条更细腻、更有光泽,能更好地表现莲花花瓣的层次感和质感。

“这种针法也很特别!”周慧说,“如果能把这种失传的针法运用到咱们的产品设计中,不仅能让产品更有特色,还能让这些老针法重新被世人认识,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

接下来的几天,联合团队几乎全身心投入到对老绣片的研究中,连吃饭、休息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他们把工作室的长桌彻底清空,铺上洁白的棉布,将二十多块老绣片一一平铺展开,像陈列稀世珍宝一般。

每块绣片都配有放大镜、软尺、镊子等工具,还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专门用来记录针法细节、色彩搭配和纹样特点。

陈阳成了最忙碌的人,他几乎是趴在桌上,拿着放大镜逐一针脚地观察。

对于那块“晕色绣”山水纹绣片,他更是花费了最多心思。

他用软尺测量针脚的长度和密度,发现这种针法的针脚极短,每厘米大约有15-20针,而且针脚的方向不断变化,丝线的捻度也有细微差异。

“你们看,”他指着绣片上的云雾部分,兴奋地说,“这里的丝线是先浅灰、再中灰、最后深灰,三种颜色的丝线交替使用,而且每一针的入线和出线都非常隐蔽,几乎看不到接头,所以色彩过渡才会这么自然。”

为了更清晰地记录针法,他还用相机拍摄了高清特写,然后在电脑上放大分析,将针脚的走向、丝线的缠绕方式一笔一划地画在设计稿上。

徐佳莹则在一旁回忆姨婆曾经讲过的苏绣典故,结合绣片上的针法,给大家讲解每种针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种‘晕色绣’在清代乾隆年间最为盛行,当时主要用于宫廷贡品和贵族服饰,因为工艺复杂、耗时耗力,后来随着机器纺织的兴起,慢慢就没人愿意学了,到现在几乎失传。”

林梦柔则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将这些失传针法融入现代产品。

她拿着那块“缠针绣”变体针法的莲纹绣片,若有所思地说:“这种针法的线条太细腻了,用来绣花卉纹样再合适不过,怎么说呢,简直是太契合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