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产品太精美了!”一位观众感慨道,“不仅好看,还蕴含着这么深厚的文化内涵,买回家不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件收藏品。”
节目播出后,“苏州记忆”文创项目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关注,线上电商店铺的订单量激增,线下文创商店的产品也供不应求。
王丽忙着对接生产、发货,虽然累得脚不沾地,但脸上却始终带着笑容:“没想到节目影响力这么大,咱们的产品一下子就火了!这说明传统工艺只要创新得当,就一定能被市场认可。”
邢梦洁则忙着应对媒体采访和网红探店,她的手机每天都被各种合作邀请打爆了:“现在每天都有很多网红、博主想来‘古艺新境’探店,还有很多品牌想和我们合作,咱们的‘苏州记忆’真的成了苏州的文化名片了!”
苏木和徐佳莹则保持着冷静,他们知道,产品的火爆只是一个开始,传承传统工艺的路还很长。
他们计划扩大“工艺青苗计划”的规模,招收更多对传统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邀请更多手艺人担任讲师,培养更多传统工艺的传承者。
同时,他们还计划与苏州的高校合作,设立传统工艺设计专业,将“苏州记忆”项目作为实践基地,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了解传统工艺。
江南的春天渐渐深了,“古艺新境”庭院里的玉兰花完全绽放了,洁白的花瓣在阳光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联合团队的设计师们正在对“工艺融合”系列和“古艺新生”系列产品进行最后的优化,准备举办一场盛大的新品发布会。
徐佳莹的《苏州古艺:那些即将消失的老手艺》书稿也已经完成,正在联系出版社。
“工艺青苗计划”的第二期培训也即将开班,已经有上百位年轻人报名申请。
王丽站在庭院里,看着眼前忙碌而充满活力的景象,心中满是骄傲和感慨。
她想起当初投资“苏州记忆”项目时的犹豫,现在看来,那真是她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她参与到了一项有意义的事业中,为传统工艺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邢梦洁抱着呆胶布,看着院子里来来往往的游客和学员,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呆胶布已经成了“古艺新境”的明星,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和它合影,它也总是温顺地配合着,仿佛知道自己是在为传统工艺的传播做贡献。
周慧看着自己和团队的设计成果,心中满是成就感。
她计划将“苏州记忆”的模式带回乌镇,结合乌镇的水乡文化,打造属于乌镇的非遗文创品牌,让更多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
徐佳莹和苏木并肩站在玉兰树下,看着庭院里的一切,相视而笑。
姨婆拄着拐杖,慢慢走到他们身边,看着满院的年轻人,看着那些蕴含着传统工艺精髓的产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她知道,这些老手艺不会再消失了,它们会在这些年轻人的手中,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阳光透过玉兰树的枝叶,洒在每个人的身上,温暖而明亮。
这份美好与热烈,并没有局限在钮家巷的一方庭院里。
随着《非遗里的中国》专题节目的热播,“苏州记忆”文创项目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苏州乃至全国掀起了层层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