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的肌理感和‘晕色绣’的柔和色彩能形成很好的对比,而且围巾的尺寸较大,能充分展现‘晕色绣’的魅力。”陈阳解释道。
对于“缠针绣”变体针法,他设计了一款莲纹苏绣手帕。
手帕的边缘采用“缠针绣”变体针法绣出简洁的莲纹,花瓣的脉络清晰可见,立体感十足,手帕的中心则用“打籽绣”绣出小小的莲蓬,点缀其间,既精致又不失雅致。
林梦柔负责产品的形态设计,她将围巾的尺寸设计为180cm×30cm,适合多种佩戴方式。
手帕的尺寸设计为30cm×30cm,边缘采用滚边工艺,增加耐用性。
同时,她还设计了配套的包装,采用蓝印花布面料制作包装袋,上面印着对应的纹样和针法名称,既环保又有特色。
赵磊则负责工艺落地和成本控制,他与沈师傅协商后,决定挑选5位技术最熟练的绣娘专门负责“古绣新生”系列的刺绣工作,沈师傅亲自把关质量。
缂丝部分则由沈师傅的徒弟负责,确保缂丝的工艺质量。
同时,他还优化了生产流程,将部分准备工作,如面料裁剪、丝线整理等,交给学员完成,提高生产效率。
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姨婆也成了工作室的“常客”。
她每天都会来看看大家的进展,偶尔还会亲自示范针法。
有一次,学员们在绣“缠针绣”变体针法时,总是掌握不好丝线的捻转力度,姨婆便拿起针线,坐在织机前,手把手地教他们。
“捻线的时候,手指要轻轻用力,转半圈就够了,转多了丝线会打结,转少了没有光泽。”
她的动作缓慢而精准,每一针都恰到好处,让学员们茅塞顿开。
看到学员们的进步,看到失传的针法在年轻人手中重新焕发生机,姨婆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以前我总担心这些老手艺会断在我们这一代,现在看到你们这么用心,这么努力,我就放心了。”
姨婆感慨地说,“这些手艺就像种子,只要有人愿意浇水、施肥,就一定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徐佳莹则一边参与产品研发,一边开始整理《苏州古艺:那些即将消失的老手艺》的书稿。她将拜访手艺人的经历、传统工艺的技艺要点、老绣片的研究心得都写进书中,还配上了大量的照片和手绘插图。
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苏州传统工艺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传承的行列中。
随着“工艺融合”系列和“古艺新生”系列产品的逐渐成型,“古艺新境”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苏州本地的媒体纷纷前来采访报道,就连中央电视台的《非遗里的中国》栏目也关注到了这个项目,专程来到苏州,拍摄了一期关于“苏州记忆”文创项目的专题节目。
节目录制当天,“古艺新境”的庭院里格外热闹。
周师傅现场演示竹编工艺,手指翻飞间,一个精美的竹编小篮就成型了。
沈师傅演示缂丝工艺,梭子穿梭,兰草纹图案逐渐显现;张师傅演示榫卯结构,几块木材在他手中很快就拼接成一个稳固的灯架。
姨婆则坐在绣架前,演示“盘金绣”针法,金线在她手中灵活地游走,引来现场观众的阵阵赞叹。
徐佳莹和周慧向观众介绍了“苏州记忆”项目的理念和产品,当“古艺新生”系列的缂丝围巾、苏绣手帕等产品展示出来时,现场观众都露出了惊艳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