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上将军 > 第144章 剿灭黑狼部!古县的贵人…

上将军 第144章 剿灭黑狼部!古县的贵人…

簡繁轉換
作者:纸花船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6 04:54:25 来源:源1

“魏……忠良,你……不得好……”

可怜特穆尔还想说些什么,生机却迅速在他身上流逝,直到临咽气的那一刻,他还是没能说出那个‘死’字。

“贼首特穆尔已死!杀光狗鞑子!”

魏双喜对这种局面早已经驾轻就熟。

他一脚踹翻特穆尔的尸体,便大声呼喝着,指引儿郎们清剿残留的鞑子。

“杀!”

“别跑了鞑子一人!”

卢争先这边也反应过来,同样指挥着亲兵队的儿郎们追杀鞑子。

“哈哈!”

“杀上去!别让狗鞑子跑了一个!”

“建功立业......

春去秋来,长安的梧桐叶又黄了三回。未央宫前那杆“霍”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从未停歇。三年光阴如流水,帝国的筋骨已悄然重塑。新政推行之下,六部运转渐趋清明,辅政阁轮值议事,寒门子弟可经科考入仕,百姓登闻鼓院诉冤者逐年增多,虽仍有积弊难除,却已见曙光初露。

霍云每日辰时入宫,申时归府,不再独揽权柄。他将边军调度之权交予李世勋,财政稽核委于严维岳,律法修订托付萧厉。自己只掌兵符印信与调兵虎符,专司外患与重大叛乱。朝中有人暗议:“上将军老矣,锋芒尽敛。”可唯有赵成知道,那双深邃眼眸中的光,从未熄灭,只是沉入更深的静水之下。

这一日清晨,细雨微凉,御史台呈上一封密奏:岭南徐文昭旧部余党潜伏桂州,勾结南诏使节,图谋再起;而更令人惊心的是,其藏匿文书之中,竟有数份写给“北方某王”的密信残片??收信人未署名,但笔迹经刑部老吏比对,酷似当今皇叔、镇守幽州的燕王萧景珩!

霍云阅毕,久久不语。殿内香炉轻袅,青烟盘旋如龙。良久,他低声问:“燕王近况如何?”

赵成答道:“燕王自三年前奉旨出镇北疆,整饬边防,修筑长城九堡,屡破契丹小股侵扰,军民称颂。然其幕府广纳豪杰,私养死士三千,且拒朝廷派监军入境。”

“他还记得先帝临终遗诏吗?”霍云缓缓起身,踱至窗前,“当年太子病重,召我与崔焕同受顾命。崔焕欲立幼主以专权,是我持剑立于寝殿之外,逼他签下‘辅政不得擅改嗣君’血书。如今新君年已弱冠,勤政爱民,天下归心,他却还妄想什么?”

赵成低声道:“或许……他是觉得您把持朝局太久。”

霍云冷笑:“我若真要篡位,何须等到现在?三年前阿兰珠现身太庙之时,只要我不跪,便可顺势废帝自立。但我选择了迎她入宫,尊为太妃,还追谥皇后,重修陵寝。为的就是一个‘正’字??正统不可乱,礼法不可破。”

他转身凝视赵成:“传令下去,召燕王回京述职,共商北境屯田之事。另遣礼部郎中赴幽州,宣读《宗室行为律》,明示‘私蓄甲兵、通敌外邦者,视同谋逆’。”

赵成领命欲退,却被霍云唤住:“慢。此事不可张扬。若燕王不来,便派罗承远率飞骑营‘护送’??记住,是护送,不是押解。我要他体面地回来,而不是被人抬回来。”

七日后,幽州急报传来:燕王称病拒召,闭城不出,并下令各关隘加强戒备,箭楼昼夜值守。与此同时,南诏使者悄然离境,取道吐谷浑故地北上,行踪诡秘。

霍云端坐书房,手中握着一张西域细作绘就的地图。图上标注着一条隐秘通道??自南诏经吐蕃东境,穿越巴颜喀拉山口,可直抵河湟谷地,进而威胁陇右乃至关中腹地。若燕王与此辈勾连,后果不堪设想。

“这不是叛乱,”他低声说道,“这是围猎。他们想逼我在天下未稳之时,再度挥刀杀亲。”

赵成皱眉:“难道真要兴兵讨伐?百姓刚得安宁,恐难承受战祸。”

霍云闭目片刻,忽而睁开:“不必出兵。传我手令:即日起关闭幽州榷场,断其盐铁贸易;命河东、河北两道转运使暂停向幽州输送粮饷;同时放出风声??陛下有意巡幸北疆,亲祭太祖陵。”

赵成一怔:“这是……逼他自己走出来?”

“正是。”霍云唇角微扬,“燕王素来自负才略,最重名声。若朝廷大军压境,他必据城死守,激起民变;可若是皇帝亲临,他若拒迎圣驾,便是公然抗旨,天下共击之。他不敢赌这个名声。”

半月之后,消息传来:燕王突然抱病痊愈,亲自率百官出城三十里迎驾。而所谓“圣驾”,不过是礼部尚书乘天子仪仗北上,代帝祭祀太庙。燕王虽面露尴尬,却也只能叩首接旨,随使臣南返。

入京当日,霍云亲迎于朱雀门外。

两人相见,燕王神色复杂:“霍兄别来无恙?”

霍云拱手还礼:“王爷安好。三年不见,北疆烽燧安然,实乃社稷之福。”

燕王冷笑道:“你既掌中枢,何必假惺惺问我安好?若非你步步紧逼,我又岂会闭城自保?”

霍云不动声色:“王爷此言差矣。朝廷调粮、通商、派使,皆依祖制。倒是王爷拒监军、蓄私兵、通南诏,不知该由谁来解释?”

燕王脸色骤变:“你胡说!我何时通敌?”

“有没有通敌,你自己清楚。”霍云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钉,“但我今日只想告诉你一件事??先帝托孤之时,曾对我说:‘景珩虽骄,然血脉至亲,当以恩化之,不可轻动刀兵。’这些年来,我纵容你在幽州扩军、修城、自治,为的就是念这份亲情。可你若一意孤行,逼我动手,那就别怪我不念旧情。”

燕王咬牙良久,终是长叹一声:“罢了……你是权臣,天下皆知。我不过一介藩王,又能如何?”

霍云上前一步,亲手扶起他:“只要你还肯回朝,便仍是皇叔,仍是镇国柱石。从今往后,幽州设监军一人,由兵部选派;每年秋演,朝廷派员观操;其余政务,仍由你主理。如何?”

燕王抬头看他,眼中怒火渐熄,竟有一丝动容:“你……真的愿意留我体面?”

“江山不是靠杀人坐稳的。”霍云淡淡道,“而是靠人心。你可以恨我,但不能毁掉这来之不易的太平。”

数日后,燕王上表请罪,自愿交出部分兵权,请求留在京城奉养老母。霍云奏请新君准其所请,并赐宅邸一座、禄米千石,每逢节庆,必亲往问候。朝野为之震动,皆言:“上将军既能制敌于千里之外,亦能化仇为亲,诚古之罕见也。”

然而,风波未息。

冬至之夜,大雪纷飞。霍云正在崇华宫陪阿兰珠与小皇帝共进晚膳,忽有内侍急报:甘州急奏??吐蕃赤玛伦率十万大军突袭沙州,破玉门关,屠城三日,尽焚敦煌藏经洞!更令人发指的是,她挟持数百僧侣,强迫他们在莫高窟壁画之上涂写“伪霍篡国,真妃蒙冤”八字,欲以佛门之力动摇中原正统!

霍云闻讯,手中汤匙落地,发出清脆一响。

他猛然站起,眼中寒光迸射:“她竟敢亵渎佛法,毁我文明根基!”

阿兰珠亦颤声道:“那些经卷……是我姐姐生前最爱诵读的《金刚般若经》《法华经》抄本,多少代人的心血啊!”

霍云当即下令:“召辅政阁诸公入宫议事!传李世勋即刻点兵五万,自陇右出发;命罗承远领飞骑营为先锋,七日内抵达肃州待命;另遣使赴回纥、于阗、龟兹,请三国出兵夹击吐蕃后方!”

赵成迟疑道:“将军,此时出兵,正值严冬,粮草转运艰难,将士易冻伤亡……且朝中或有谏阻之声。”

霍云冷冷道:“若任她继续毁寺焚经,将来子孙后代问我们:‘你们那一代人,为何让千年智慧毁于一旦?’我们将何言以对?兵马可以再练,城池可以再建,但文化一旦断绝,民族便亡了魂!”

次日早朝,果然有御史大夫出列反对:“边患虽急,然民生未固,不宜轻启战端。况吐蕃地处高原,气候恶劣,大军深入,恐重蹈贞观年间覆辙。”

霍云立于殿中,声如洪钟:“诸位可知,敦煌藏经洞中所藏何物?不止佛经,更有先秦竹简、汉代医书、魏晋乐谱、唐代历法、西域语言典籍百余种!那是我华夏文明的根脉所在!今日若因畏难而不救,明日天下学子将无书可读,后世史官将无据可查!”

他取出一卷残破经书,高举过顶:“这是昨夜快马送来的敦煌劫余之物??《大唐西域记》手抄本,仅存三页。你们看看,上面的字迹还在滴血吗?”

满朝文武鸦雀无声。

新君终于开口:“准奏。倾全国之力,也要夺回敦煌,护我文脉!”

三日后,大军开拔。霍云亲率中军,冒雪西征。沿途百姓自发捐粮送衣,老者焚香祷告,孩童跪拜相送。行至陇山,忽有上千儒生徒步追随,携笔墨纸砚,愿为军中文书,记录此战始末。

霍云感怀不已,在雪地中设坛祭天,焚香告慰历代英灵:“吾等此行,非为开疆拓土,亦非逞一时之勇,只为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文字与信仰。愿山河为证,日月为鉴,此志不渝!”

大军越祁连,穿戈壁,历时四十余日,终抵敦煌城下。

此时城垣残破,白骨遍野,焦土之上犹有经书碎片随风飘舞。吐蕃军主力已退守南山营地,留数千残兵守城。罗承远当夜奇袭,火烧敌营,一举夺回城池。

霍云进城第一件事,便是率全军将士步行至莫高窟前,对着满目疮痍的洞窟集体跪拜。随后下令:立即组织僧侣、学者、工匠三百人,全力抢救残存经卷,分类封存,择机运回长安;另拨军粮五百石,赈济流亡百姓;并在窟前立碑,铭曰:“文明不死,薪火相传”。

战事持续至次年春,李世勋与回纥联军攻破吐蕃东部要塞,斩首万余,俘获赤玛伦之弟赞婆。赤玛伦本人率残部遁入羌塘荒原,从此销声匿迹。

凯旋之日,长安万人空巷。百姓夹道欢迎,鲜花洒满归途。新君亲至灞桥迎候,赐霍云“定远忠武王”爵号,许其佩剑上殿,入朝不趋。

霍云却婉拒封王:“臣受命于危难之际,所做一切,皆为先帝托付,为江山社稷。功过自有史书评说,爵位荣宠,不敢多求。”

回府当晚,他独自登上后园高楼,望着满城灯火,久久不语。

赵成送来热茶,轻声道:“将军,仗打完了,天下也差不多太平了。您说过,等这一天,咱们去陇西种田。”

霍云笑了笑:“你还记得啊。”

“怎会不记得?我说种麦,您放牛。”

霍云仰望星空,缓缓道:“可我总觉得,还有一件事没做完。”

赵成一愣:“什么事?”

“萧厉。”霍云低声道,“他已经三个月没来上朝了。说是染病在家休养,可我派人去探,却发现他每日深夜都在翻阅一部旧档??《先帝起居注》。”

赵成神色微变:“他……想查什么?”

“查太子真正的死因。”霍云闭上眼,“当年崔焕毒杀太子,证据确凿。但我们隐瞒了一个细节??那杯毒酒,是通过一名贴身宦官送去的。而那宦官,是燕王乳母的侄儿。”

赵成倒吸一口冷气:“所以……燕王早就知情?甚至可能参与其中?”

“我不知道。”霍云声音低沉,“但我知道,若这件事被公之于众,不仅燕王必死,整个皇室都将陷入腥风血雨。新君刚刚亲政,根基未稳,经不起这样的震荡。”

“那您打算怎么办?”

霍云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明日,我去萧府走一趟。”

翌日午后,霍云白衣素袍,未带随从,独自踏入萧府大门。

萧厉卧病在床,面色苍白,见他进来,勉强起身。

“你来了。”他说。

“你查到了多少?”霍云直问。

萧厉苦笑:“足够让我睡不着觉了。原来不只是崔焕一个人……还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而你,一直都知道,却选择掩盖。”

“因为我必须这么做。”霍云坐下,“若真相大白,今日的太平不会存在。燕王一党必反,朝堂分裂,四方再乱。百姓好不容易喘口气,难道又要回到三年前的血雨腥风中去?”

“可正义呢?”萧厉激动起来,“太子何等仁厚之人,就这样被人合谋害死,连个清白都不能留下?”

“正义从来不是一刀砍下去那么简单。”霍云看着他,“有时候,最大的正义,是让活着的人不再流血。我已经杀了崔焕,诛其九族,足以告慰太子在天之灵。剩下的,只能交给时间。”

萧厉泪流满面:“可我每天夜里都会梦见他……那个瘦弱的孩子,拉着我的手说:‘先生,你会保护我的,对吗?’”

霍云伸手握住他的手:“我现在依然在保护他。用另一种方式。”

良久,萧厉终于点头:“我答应你,不再追查。但请你答应我一件事??将来若有合适时机,请让史官如实记录这段历史,哪怕只藏于秘阁,也要留给后人评判。”

“我答应你。”霍云郑重道,“我会亲自撰写一份《先帝实录》,密封金匮,留待百年之后开启。”

两人相对无言,唯有窗外春风拂过,吹动案头一页泛黄的《论语》。

数月后,萧厉病愈复职,主动提议修订《大周律》,增设“诬告株连罪”,严禁因政争滥杀无辜。霍云欣然采纳,并在全国推行“狱讼公开制”,允许百姓旁听重大案件审理。

又一年春,江南稻熟,西北驼铃响起,丝绸之路再度繁荣。霍云辞去所有职务,仅保留“辅国太师”虚衔,每月初一入朝议事。

某日清晨,他牵着一头黄牛,带着锄头,与赵成一同踏上通往陇西的小路。

身后,长安城渐渐远去。

风起处,那杆“霍”字大旗仍在飘扬,如同不灭的誓言,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直到下一个黎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