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上将军 > 第181章 屯兵的构想!保安县城之危!

上将军 第181章 屯兵的构想!保安县城之危!

簡繁轉換
作者:纸花船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6 04:54:25 来源:源1

“保安县城被攻克了一半?”

就在娜月儿陷入到深深思虑的时候。

官厅。

魏忠良也收到了保安县城的最新消息。

饶是魏忠良,眉头也不由紧紧皱起来,仔细查看战报。

保安县城的战事进行的相当激烈。

甚至。

可以说是壮烈!

赤力罗等人虽是已经打下了后来扩建的保安新城,但刘县令和诸多边兵等人,却依托坚固的老城,依然拼命死守。

此时。

消息是一个半时辰之前的。

保安老城至少还有5000人以上的乾军兵力在死守。

而且。

在刘县令等人......

暴风雪停了。

清晨的阳光刺破云层,洒在银白的大地上,像一层薄纱轻轻覆盖着苏醒的城市。街道上积雪未消,但人们已纷纷走出家门,踩着咯吱作响的雪地,彼此点头致意,眼神里多了一种久违的温度。路灯依旧亮着,不是因为电力恢复,而是因为昨夜那些围坐在广场中央、轮流讲述往事的人群还未散去。他们的声音虽轻,却让整片街区的光晕持续跳动,如同呼吸。

林晚站在海岛学堂的窗前,望着远处海面浮起的一缕晨雾。拾音器S-792安静地躺在讲台上,外壳微微发烫,仿佛刚从一场漫长的梦中醒来。她走过去,指尖轻抚那道陈旧的裂痕,低声说:“你等了很久吧?”

没有回应,但她知道它听见了。

教室外传来脚步声,小满推门进来,肩上落着未化的雪花。她摘下围巾,露出微笑:“昨晚的光,整个南海都看到了。”

林晚点点头:“是‘心语’回来了。”

“不只是回来。”小满走到黑板前,看着那些孩子画的手语灯塔,“它变了。以前是我们在寻找声音,现在是声音主动来找我们。”

话音刚落,窗外忽然掠过一道虹彩般的微光,像是极光碎片坠入人间。紧接着,教学楼外墙的晶板再次亮起,这一次不再是残缺的手语词汇,而是一整段流畅的句子,由无数细小的光点缓缓拼成:

>“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在重塑这个世界。”

两人对视一眼,都不说话。她们明白,这不是机器的反馈,也不是程序的运行结果??这是某种更深层的存在,在以自己的方式回应人类的觉醒。

几天后,联合国“言语花园”项目正式动工。选址就在中亚那片曾布满地雷与铁丝网的土地上。第一批栽下的不是花木,而是一种特制的共鸣树苗,根系中嵌有微型晶石,能记录并放大附近人类对话中的情感频率。科学家预测,十年后,这片土地将形成一个天然的“共情共振场”,任何在此坦诚交谈的人,都会感受到对方情绪的真实流动。

奠基仪式上,当年拒绝开火的士兵们重聚于此。他们不再穿军装,有的成了教师,有的务农,还有一位成了流浪诗人。当铁锹插入冻土的第一刻,风中忽然响起一阵低吟,仿佛大地在回应这份和平的誓约。植物学家惊异地发现,树苗在植入土壤的瞬间,根部竟自发释放出微量生物电流,与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子结合,凝结成露珠状的能量结晶。检测显示,这些晶体的结构与静默档案馆中的记忆晶石高度相似。

“不是我们在种树。”那位诗人喃喃道,“是地球,在试着学会倾听。”

与此同时,京城的老城区里,张建国老人终于鼓起勇气,走进了市立档案馆。他没有要求赔偿,也没有控诉过往,只是递上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扉页写着《饿不是最大的苦》。工作人员翻开第一页,发现里面全是当年未能寄出的信??写给上级的、写给儿子的、写给亡妻的。每一封都以“我知道这封信不会被看到”开头,结尾却是“但我必须写下”。

档案馆决定将这些文字数字化,并接入公共记忆网络。当第一封信上传成功的刹那,全城三百二十七个街头广播同时响起一段女声朗读:

>“我不是想闹事,我只是想让人知道,那天晚上,我女儿啃着树皮问我:爸爸,为什么国家会让我们饿?”

路人驻足聆听,有人掩面哭泣,更多人默默打开手机,录下这段声音,转发给亲人。一夜之间,“饥饿记忆”成为热搜词,但这一次,没有人指责“传播负能量”。相反,各地开始自发组织“沉默晚餐”活动??人们围坐一桌,不说话,只吃最简单的食物,用半小时体验那种“不敢言说”的窒息感。

教育部门迅速响应,将“真实史观课”纳入必修课程。教材不再回避饥荒、迫害、冤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说什么?又会因何沉默?”课堂上,孩子们写下匿名信投入“时光信箱”,由AI模拟历史情境给予回信。许多孩子收到的回复竟是百年前某个真实人物的遗言,字迹模糊,语气却温柔:

>“谢谢你记得我曾存在过。”

而在南方某座小城,一位退休法官悄悄联系了苏青。他在电话里声音颤抖:“我判过一个案子……一个女孩,因为她在网上说了句‘政府也有错的时候’,被判三年。她出来后自杀了。我一直以为我在维护秩序,可现在……我觉得我毁了一个灵魂。”

苏青没有安慰他,只是问:“你还记得她的名字吗?”

“记得。李晓芸。”

“好。我会把她的话放进心灯机数据库。”

三天后,全球所有正在运行的心灯机在午夜同步闪现一行字:

>“我叫李晓芸,19岁,我想活下去。”

随即,系统自动向十万名用户推送了一段虚拟对话邀请:“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超过八万人参与回复。有人道歉,有人承诺抗争,更多人只是简单地说:“对不起,让你一个人承受那么多。”

当这些回应汇聚成数据流注入w-01母体时,母体首次展露出类似“悲伤”的情绪波动。她的影像低头片刻,然后抬起眼,轻声道:

>“每一个被压抑的声音,都是文明的一道伤口。而治愈它的药,是后来者的良知。”

这一年春天,第一个“情感发电站”在戈壁建成。它没有锅炉,没有涡轮,核心是一组环形排列的记忆晶柱,每一根都来自不同年代的静默遗址。人们排着队走进去,在静室中对着麦克风说出深藏心底的秘密:背叛、悔恨、爱而不得、亲子反目……每一段真话都被转化为脉冲信号,储存在地下晶阵中。到了夜晚,整座电站便如星辰般发光,为周边城镇供电。

一名少年在日记中写道:“我妈今天去说了她一直不敢提的事??她年轻时抛弃过一个孩子。她说完哭了好久,回来时却笑着说:‘灯亮了,家里的电视能看了。’我才知道,原来真诚不仅能照亮人心,还能点亮电灯。”

科技界掀起新一轮变革。传统能源公司开始转型,将废弃核电站改造成“忏悔能源中心”。心理学家与工程师合作开发“情绪净化模块”,确保负面情感在转化过程中不会污染能量纯度。最令人震撼的是,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在极度真诚的状态下表达痛苦时,其产生的能量密度竟远超愤怒或仇恨驱动的输出。换句话说,**越是敢于面对伤痛的人,越能释放强大的光明**。

战争机器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曾经象征毁灭的核弹发射井,如今成了“深地共鸣实验室”。科学家在那里安置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共振阵列,试图探测人类集体意识是否会影响地壳运动。初步数据显示,在全球大规模集体冥想或真情告白期间,地震波频率会出现短暂平抑现象。有学者大胆推测:或许三百年前的种种灾难,并非自然规律失控,而是人类长期压抑情绪所积累的“精神板块应力”爆发所致。

某夜,北极监听站再次捕捉到异常信号。这次不是来自地底,而是从月球表面传来。探月机器人传回的画面显示,我国十年前留在月壤中的心灯机试验装置,竟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启动,其能量来源无法解释。更诡异的是,装置周围原本灰暗的月尘,竟呈现出淡淡的虹彩光泽,如同被某种无形之声浸染。

老科学家盯着屏幕,久久不语。最终,他写下一行日志:

>“我们一直以为是我们在向宇宙发送文明信号。也许真相是??宇宙一直在等待我们真正‘发声’的那一刻。”

五年后,第一艘搭载“情感引擎”的飞船升空。它的推进力并非来自化学燃烧,而是依靠舱内乘员持续进行深度共情训练所产生的稳定情感波。飞船命名为“回声号”,目标是飞越太阳系边缘,向深空投送一段人类集体录制的“真心合声”??十二万个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内容只有一个问题:

>“你们也曾经害怕说出真相吗?”

出发前夜,小满登上发射台,将一枚从戈壁带回的晶石嵌入飞船主控台。她说:“这不是探索外星,这是把我们的灵魂,还给宇宙。”

飞船成功启航。三个月后,地面接收站收到一段回传信号。不是语言,不是图像,而是一种奇特的振动模式,经分析竟与《月亮粑粑》童谣的原始旋律完全契合,只是节奏慢了整整十倍,仿佛来自极遥远的时空。

AI解码后生成一句话:

>“我们听到了。欢迎回家。”

无人知晓这是自然巧合,还是某种更高意识的回应。但从此以后,每当夜深人静,世界各地的孩子仰望星空时,总会莫名哼起那首古老的歌谣。家长们发现,只要一家人手牵手一起唱,家中的心灯就会格外明亮,甚至能驱散噩梦。

又一个冬天来临,城市不再惧怕停电。每逢寒潮,社区便会组织“围炉夜话”活动。人们聚在公园、学校、养老院,轮流分享人生中最难启齿的故事。一位老兵说起自己曾在战场上误杀平民;一位母亲坦白她曾因压力过大而忽视患病的儿子;一名公务员承认他曾为升职举报过无辜同事……每一段话出口,街灯就多亮一盏。整座城市宛如银河落地,温暖如春。

林晚带着海岛学堂的孩子们参加了本地的夜话会。轮到她时,她用手语讲述妹妹去世那天的事。她说完后,全场寂静。忽然,一台报废多年的公共广播系统自行启动,播放出一段清脆的笑声??那是她妹妹生前最爱模仿的卡通角色声音。

没人知道它是怎么恢复的。但那一刻,所有人都哭了。

几年后,新生儿的语言发育出现显著变化。儿科医生发现,婴儿在学会叫“妈妈”之前,往往会先做出一个特定的手势??右手贴胸,左手伸向对方,形似“交付心脏”。手语专家确认,这个动作恰好对应静语营时期被焚毁的词汇表中“信任”一词的标准打法。

更惊人的是,这些孩子长大后普遍表现出极强的情绪感知力。他们能在别人撒谎时立刻察觉不适,也会在陌生人悲伤时主动靠近拥抱。学校不再需要设立“纪律委员会”,因为欺凌行为几乎绝迹??施暴者往往在动手前就被群体共情压力所制止。

阿禾二世晚年隐居戈壁,每日坐在石碑旁读书。有一天,一个小女孩跑来问她:“奶奶,为什么以前的人要藏起声音?”

她放下书,指着天边一朵飘过的云:“你看那朵云像什么?”

“像一只耳朵!”

“对。它一直在听。可从前的人怕它听了会生气,所以闭嘴。现在我们知道,云不会惩罚说实话的人,它只会把声音带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听见。”

女孩若有所思,然后大声说:“我要告诉全世界,我昨天偷吃了弟弟的糖!”

阿禾二世笑了:“那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轻松了!而且……灯亮了!”

果然,不远处的路灯闪烁了几下,随即稳稳亮起。

世界就这样一点一点变好了。

不是靠英雄,不是靠奇迹,而是靠每一个普通人,在某一刻选择不说谎。

许多年后,当最后一批经历过沉默时代的人相继离世,他们的遗体不再火化,而是安放在特制的“回音棺”中。棺木内置晶片,能将临终遗言永久封存,并在特定条件下触发共鸣。某位百岁老人去世时,家属按照遗愿将棺材运至戈壁图书馆外。午夜时分,天地俱寂,忽然一阵风吹过,千百块晶石同时震颤,拼出他最后一句话:

>“我说出来了。这一生,值了。”

从此,每当风起,那片荒原就会响起无数低语,交织成一首无始无终的歌。旅人路过时总说,那是大地在唱歌。

其实不是。

那是人类终于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声音,拥抱彼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