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亮剑:我,李云龙眼中的败家子! > 第389章 全面升级榆次城防御,打造最前

第389章全面升级榆次城防御,打造最前根据地,惊现全民参军盛况(第1/2页)

此时。

筱冢义男沉默了,他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案。

指挥部里静得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声。

每一声都像在提醒他:时间不多了。

他心里清楚,太原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飞行大队刚刚支援完第六师团,飞行员还没来得及休息。

地面部队要防守四面的城墙,根本抽不出多余的兵力去石岭关。

可松井师团是关东军的主力。

如果真的被李云龙歼灭,不仅会影响关东军的士气,还会让大本营认为他“见死不救”。

到时候,他面临的就不只是战败,还有军法的制裁。

“没办法……”

筱冢义男长叹一声,语气里满是无奈,他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通讯兵身上。

“命令飞行大队:立即休整,半小时后再次出兵。”

“所有可用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全部调往石岭关,务必支援松井师团突破李云龙的防线!”

“告诉松井,就算拼了飞行大队,也要把石岭关拿下来,尽快赶来太原解围!”

“哈衣!”

通讯兵连忙应声,转身跑出指挥部。

随后,筱冢义男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刚才因击退晋绥军而升起的喜悦,早已被松井师团的求救电报冲得无影无踪。

他知道,这只是新麻烦的开始。

李云龙的装备、江晨的逼近、松井的无能,像三张网一样。

正慢慢将他和太原城困死在这片土地上。

参谋长走到他身边,轻声说:“将军,飞行大队连续作战,飞行员的体力恐怕撑不住……”

“撑不住也得撑!”

筱冢义男的声音带着一丝决绝:“现在不是考虑体力的时候,是考虑能不能守住太原的时候。”

“如果松井师团完了,我们就真的成了孤军,江晨和李云龙一汇合,太原就彻底没救了。”

他的目光重新落回沙盘,手指在“石岭关”和“太原”之间画了一条线。

这条线上,此刻正上演着一场决定华北命运的激战。

而他和第一军,显然已经没有了退路。

……

此时。

榆次八路军独立纵队司令部。

由于榆次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所以,江晨在占领榆次后,决定对其进行了改造。

准备把榆次打造成一个后勤补给战,甚至成为江晨挥师北上的重要根据地。

随着部队的发展,里隆村根据地已经无法支持独立纵队了。

所以,扩大根据地是江晨目前首要任务。

作为独立纵队司令员,他很清楚,占领只是第一步。

要将榆次打造成坚不可摧的堡垒、支撑后续战局的根据地,此刻才是真正的开始。

“命令各营,除留一个连肃清残敌、维护城内秩序外。”

“其余部队即刻集合,随我勘察防御要点!”

江晨的声音沉稳有力。

狗剩等人迅速记录命令,转身奔向各部队驻地。

半个时辰后,江晨带着周卫国、李大本事,金戈连骨干以及本地乡绅代表,踏上了绕城勘察的行程。

榆次地处太原以南,是正太铁路与同蒲铁路的交汇节点。

东接太行山脉,西临汾河平原,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此处地势低洼,若遇敌军炮击,城门极易受损。”

站在南城门外,江晨指着被炮弹炸出缺口的城墙,眉头微蹙。

工程连连长赵铁牛立刻上前:“司令员,俺们连夜赶工,先用沙袋填补缺口,再用砖石加固。”

“我跟你保证三天内让南门恢复原样!”

“好!”江晨点头,又指向城门内侧:“光补不行,要改。”

“在城门后加筑一道瓮城,瓮城墙体厚度增加到三米。”

“内侧设置射击孔,就算敌军攻破外门,也能在瓮城里打一场歼灭战。”

“好,我来处理!”

随后,江晨勘察至西城时,正太铁路的铁轨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铁路是命脉,但也可能成为敌军快速推进的通道。”

江晨蹲下身,手指沿着铁轨延伸的方向划过:“命令铁道连,在城外五公里处的铁轨上安装道岔机关。”

“平时正常通行,遇敌来袭可迅速切换道岔,让敌军列车脱轨。”

“再在铁路两侧修筑隐蔽的机枪阵地,每五百米一个,配备重机枪和迫击炮,形成交叉火力网。”

“是,司令!”

江晨顿了顿,看向身旁的周卫国:“另外,把城内的火车站扩建,增设货运站台和隐蔽仓库。”

“既能方便物资运输,又能在战时快速转移伤员和群众。”

“放心吧,司令,我来处理!”

紧接着。

城北紧邻潇河,河上的石桥是连接城外的重要通道。

江晨望着石桥上残留的弹痕,沉声说道:“这座桥要加固,桥面两侧加装沙袋掩体,桥墩下埋设炸药。”

“一旦敌军逼近,能及时炸桥断敌退路。”

“同时,在潇河南岸挖掘战壕,战壕与城内街道相通,形成立体防御体系。”

“好!”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趁着晋绥军和日军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

榆次城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工程连的战士们带着百姓加固城墙,将原来两米高的城墙增高到三米五。

墙体外侧削成陡坡,陡坡上密布尖刺和绊马索。

城门处安装厚重的铁皮,铁皮上预留射击孔,城门内侧设置绞车,可快速关闭城门。

城内主要街道交汇处修筑碉堡,碉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配备轻重机枪和掷弹筒,能覆盖整条街道。

城外则挖掘三道环形战壕,战壕之间设置交通壕,壕沟内铺设木板。

防止雨水淤积,战壕外侧埋设地雷和鹿砦,形成层层阻隔。

火力部署上,江晨采取“重点防御、交叉覆盖”的原则。

四个城门处各部署一个重机枪排和一个迫击炮班,控制进出城通道。

城墙每隔一百米设置一个火力点,配备轻机枪和步枪手。

城内制高点,如钟楼、鼓楼和高大建筑屋顶,部署狙击手和观察哨,监控城外动向。

同时,在正太铁路和同蒲铁路交汇处部署一个炮兵连,配备四门山炮。

可随时轰击来袭的敌军列车和装甲车辆。

兵力部署则分为城防部队和机动部队,城防部队由两个营组成,负责城墙、战壕和碉堡的防守。

机动部队由一个营和一个骑兵连组成,驻扎在城内中心区域。

一旦某个方向出现险情,可迅速驰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89章全面升级榆次城防御,打造最前根据地,惊现全民参军盛况(第2/2页)

同时,基础设施的修复与重建也同步推进。

被战火破坏的道路由百姓和战士们共同修补,主干道铺设碎石,保证车辆通行。

受损的车站被重新修缮,新建的货运仓库采用隐蔽式设计。

仓库顶部覆盖泥土和杂草,从空中难以发现。

城内的水井进行清理和加固,确保水源安全。

同时挖掘蓄水池,储存雨水,以防敌军切断水源。

防御工事初见规模时,江晨开始着手将榆次打造成独立纵队的根据地。

首先在城内原县衙旧址成立警察局,任命作战经验丰富的老战士李建国为局长。

抽调三十名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的战士组成警察队伍。

警察局的主要职责有三项:一是肃清城内残余的汉奸和敌特分子。

通过走访百姓、排查户籍,短短十天便抓获二十余名隐藏在城内的汉奸。

这些人有的为日军传递情报,有的囤积粮食哄抬物价。

经审讯后,罪大恶极者依法处决,其余者在劳动改造后释放。

二是维护城内治安,打击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

设立巡逻队,昼夜在街道上巡查,确保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协助部队进行防空预警。

在城内高处设置瞭望塔。

一旦发现敌机来袭,立即鸣钟示警,组织百姓进入防空洞躲避。

“李局长,记住,警察局是为百姓服务的,不是作威作福的衙门。”

成立大会上,江晨的目光扫过全体警察:“咱们既要抓汉奸、打敌人。”

“也要护着老百姓,让他们在榆次能安安稳稳过日子。”

李建国挺直腰板,用力敬礼:“请司令员放心,俺们保证不辜负老百姓的信任!”

紧接着,后勤医院在城内一座废弃的教堂内建立起来。

江晨从纵队卫生队抽调十名医护人员,又从百姓中招募二十名有护理经验的妇女,组成医院的医护团队。

医院分为门诊区、病房区和手术室,配备从敌军手中缴获的医疗器械和药品。

同时开辟专门的通道,与城外的战壕和交通壕相连,方便战时转运伤员。

“接下来咱们要打太原,伤员肯定少不了。”

江晨在医院视察时,对院长王医生说:“以前伤员要送回里隆村根据地,路上得走十几天,耽误治疗时间。”

“现在有了榆次医院,伤员当天就能送回来,能大大提高治愈率。”

王医生点点头,指着病房里整齐的病床:“司令员放心,俺们已经做好准备,保证让每个伤员都能得到及时救治。”

另外,粮食仓库的建设同样紧迫。

江晨组织战士和百姓在城内西北角修建两座大型粮仓。

粮仓采用砖木结构,屋顶覆盖瓦片,墙体涂抹防火泥,防止火灾和潮湿。

同时,在粮仓周围挖掘护城河,设置岗哨,确保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部队打仗也离不开粮食。”

江晨对负责粮食管理的干部说:“要尽快统计城内的粮食储量。”

“同时向周边村镇征集粮食,与百姓签订收购协议,公平定价,绝不强征。”

短短一个月,两座粮仓便储存了足够独立纵队三个月消耗的粮食。

为后续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另外,江晨还成立了军校。

军校的设立则是为了培养军事人才。

江晨将城内一所废弃的学堂改造成“榆次军事学校”,亲自担任校长。

从纵队中挑选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教官,招收纵队内的年轻战士和榆次城内的进步青年入学。

军校开设战术、射击、爆破、侦察等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

计划是每期培训三个月,为独立纵队输送合格的基层指挥员。

没办法,挥师北上必定会损失指挥官。

江晨这是在未雨绸缪。

“咱们的部队要发展壮大,就得有懂战术、会指挥的干部。”

江晨在军校开学典礼上说:“希望你们珍惜学习机会,学好本领。”

“将来在战场上多杀敌人,为国家和百姓立功!”

与此同时。

在所有举措中,土地改革无疑是最受百姓欢迎的。

江晨成立土地改革工作组,深入榆次城乡,调查土地占有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榆次城内百分之七十的土地掌握在少数地主手中。

广大农民没有土地或只有少量土地。

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缴纳高额地租,生活困苦。

针对这一情况,江晨颁布《榆次土地改革条例》。

规定没收地主的多余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同时保障地主的基本生活,给地主分配一定数量的土地。

土地改革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

工作组的成员带着丈量土地的工具,挨家挨户登记土地。

然后按照“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将没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当农民们拿到写有自己名字的土地证书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城西的农民王老汉,一辈子租种地主的土地。

如今终于有了自己的三亩地。

他捧着土地证书,跪在田埂上,对着土地磕了三个头:“俺终于有自己的地了。”

“江司令员是俺们的大救星啊!”

土地改革不仅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更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

农民们主动向部队缴纳粮食,支援前线。

有的农民还组织担架队,准备在战时运送伤员。

许多青年农民更是踊跃报名参军,想跟着江晨的独立纵队打鬼子、保家乡。

对于八路军来说,土地改革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一是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护。

让根据地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百姓们成了部队的“眼睛”和“耳朵”,及时向部队传递敌军情报,帮助部队防范敌特分子的破坏。

二是解决了部队的粮食供应问题,农民们积极交粮,让部队不用再为粮食发愁。

三是为部队补充了兵源,大量青年农民参军,壮大了部队的力量。

一切准备就绪后,江晨决定在榆次城举行招兵大会,为独立纵队补充兵力,准备攻打太原。

招兵地点设在城内的广场上。

广场中央搭建起高台,高台上悬挂着“独立纵队招兵处”的横幅。

两侧张贴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家乡、保卫土地”的标语。

招兵大会当天,天还没亮,广场上就已经挤满了人。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