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朕就是万历帝 > 第894章 一路东行到西安

朕就是万历帝 第894章 一路东行到西安

簡繁轉換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26 00:28:0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894章一路东行到西安

在远处,在随风飘荡,起伏不定的金色麦海的另一边,有密密麻麻的几排防护林。

刘把头指着那几排防护林说。

「修直道时,那里被一并被种下防护林,用的就是这暗渠的水。很多人都说是浪费,那边再过去就是荒地戈壁。

但是我说啊,那里是给修铁路准备的!」

沈万象很惊讶地问道:「刘把头,你是怎麽猜出来的?」

刘把头嘿嘿一笑,「甘肃那边的直道比昆崚这边修得早,也有十来米宽。昆崚这边加防护林,修暗渠,甘肃马上就学了样,在直道两边种防护林,也跟着修暗渠。

除此之外,还在防护林的另一边,离着十几里地,也这般多种了好几排防护林。有人说这是备用林;有人说是加固防沙防风效果;也有人说是劳民伤财,白白浪费。

后来我才听一位朋友说,那是提前规划,留出来修铁路的。

结果昆崚这边又反过来学甘肃,在那边多种了几排防护林,不就是留出来修铁路吗?」

众人不由笑了起来,「刘把头好眼力。」

一行人结伴而行,有刘把头这个老江湖相伴,走到哪里都能给大家讲出一段典故来。

姑墨城(阿克苏)北边有一条河谷,蜿蜒深入天山山区,走小路可以去到真珠河的源头,再沿着河流蜿蜒而下,可以直抵真珠河谷。

龟兹城(库车)北边,隔着天山就是伊宁城,只是这里山高险峻,沟深林密,人迹罕至。只有少数猎人和赶山人知道翻越山岳,穿行南北的小路。

铁门关位于两山之间,旁边有一条小河,再旁边有一处盆地,绿树成荫,房屋连片。相比两边的光秃秃砂石山峦,这一片绿洲显得格外重要。

过往路人可以在这里歇息。

刘把头介绍,铁门关是龟兹进入土鲁番盆地的要道,过去就是高昌郡的焉耆县。

从焉耆县城再走三百多里就是高昌郡郡治西州县(吐鲁番)。

策马站在高高的赤焰山上,看着谷地里的西州城。在城外北边靠近山峦的地方,可以看到四根烟囱竖立在山峦阴影之中。

刘把头指着那些烟囱说道:「朝廷在西州城开设了棉纺厂和毛纺厂,还有罐头厂,只是可惜啊.」

「刘把头,可惜什麽?」

「西州跟昆崚其它地方一样,都缺水。它只有附近天山上融雪流下的泉水,汇集成的两条河流。

水量不大,原本通过坎儿井暗渠用于浇灌农田,现在还要分出部分用于工厂,根本不够用,所以这三个厂子的规模不大,聊胜于无。」

沈万象点点头,「还是要通铁路。只有通了铁路,昆崚这块广袤的土地才能盘活。」

王用汲和王逢猛转头看着他,好奇地问:「千鹤,怎麽盘活?」

「昆崚缺水,终年少雨,全靠天山和昆仑山上的积雪融化。所以高效用水,还能发展其农业。这里地域广袤,日照充足。

可以大量种植棉花丶大豆丶小麦丶玉米丶土豆,以及苹果葡萄等果树,发展经济作物。按照经济学分类,可以向其它地区提供农牧资源。

但关键问题是交通。

本地缺水,就算有工厂,也很难上规模,必须转运到水源极其丰富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在那里进行工业生产。

只有这样,昆崚布政司这丰富的农牧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完成工业增值,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再通过转移支付,从东部补偿回来。

如此发展,才能均衡.所以话又说回来,关键还在交通。」

王用汲赞许地连连点头,「朝廷除了修通京汉武香和津浦宁沪这两条南北大动脉外,就是在倾尽全力,修建威郑丶海郑和郑西,再到西高这条东西走向的铁路。

刘把头,敢问一句,甘肃和西安以西的铁路,有没有在开始修了?」

听到问话,刘把头连忙点头:「有在修。凤翔郡,天水郡,还有武威郡丶张掖郡,都有铁道兵入驻。兰州城北,也看到有人在修桥。

但是修得最红火的还是凤翔和天水两郡。」

「这就对了。」

刘把头看着沈万象丶王用汲指着西州城意气风发地指指点点,虽然只知道他们说的是大事,但是到底有多大,却不知道。

但他知道,这两人肯定是位大人物。

一行人过高昌郡西州城丶伊吾城,经过数百里的无人区。

这里说是无人区,但是直道上修建有五个驿站,有坚固的石砌房屋,可以抵御风沙;有深井,提供充足的水源。

每个驿站方圆一两里,都种上了耐旱的胡杨树,以及沙棘丶花棒等各种耐旱植被。绿郁葱葱,充满生机,成为茫茫黄沙里无比珍贵的绿洲。

刘把头感叹道:「我们这位徐制台,从做甘肃藩台开始,十几年在西北主要做两件事,修渠挖塘,种草植树。

有人还戏称他为种树总督。

可是我们老百姓感触最深,要不是有这位种树徐督,陕甘就不会变成这个模样,就连这历朝历代不知吞噬多少人的数百里沙碛无人区,都有了五个绿洲。」

「孺东公功在千秋,流芳青史啊!」

王逢猛也忍不住用无比敬佩的语气说:「徐督治理西北十几年,皇上赞他为治理西北的国朝第一人。」

他们说的是接替徐渭出任陕甘总督的徐贞明。

刘把头眯着眼睛丶眺望遥远的祁连山,悠然地说:「徐制台出任陕甘总督,按例是驻扎西安。可是徐制台上疏皇上,坚持留驻兰州。

他说西北乾旱苦瘠之地,在河西,在宁夏,在陕北。兰州地处三地交汇,可以兼顾三地治理。

徐督上疏有言,臣才识浅薄,得皇恩出督陕甘,不敢逞经纬之功,只求有生之年,为陕甘多添几处绿郁生机之地。

当时吾等听读书先生念及此文,无不感动涕下。

天幸苍生,天佑大明,有圣天子垂拱,励精图治丶爱恤民命,有圣君才有良相贤臣,才有这旷古烁今的太平盛世。」

万历十年深秋,沈万象一行人来到兰州城。

先到陕甘总督府投书,请求拜见陕甘总督徐贞明。

可惜徐贞明去了西宁郡鄯城县(西宁)。

青海地区分出青海湖以东的湟中地区,设立西宁郡,归于甘肃布政司,其馀的以古格山脉(唐古拉山)为界,北边的为青海宣政司,南边为乌斯藏宣政司,万历七年后改名为象雄宣政司。

未能见到这位名臣,沈万象三人十分遗憾,但前路还得继续走,趁着大雪封路之前,一行人继续东行。

刘把头商队的终点站是西安,于是继续结伴而行

从兰州城出来,穿过兰州郡,进入到陕西天水郡的定西县。

一路上可以看到铁道工程团在紧张地施工,赶在大雪之前完成预期任务。

看着井然有序丶热火朝天的工地,刘把头感叹:「大明到处到处生机勃勃,都在搞建设。农牧工厂,欣欣向荣。搞得现在大明最金贵的是人。」

「人?」

「对。修铁路要人,建工厂要人,工厂建好了需要更多的工人,还有打下的疆域,需要移民填镇。

我听人说,陕甘各偏僻山区,陕南秦岭丶汉中丶陇西丶陇南,还有陕西丶湖广丶河南交界的勋阳郡,那里的山民,全被官府动员下来。

要麽分地种田,要麽进工厂挣钱。

现在山区人烟稀少,野物就多了。野猪丶豺狼虎豹,越来越多,时常出没。以前在路上往来,最大的威胁是山贼盗匪。

现在山贼盗匪绝迹了,拦路劫道的成了这些野兽。时常有野兽伤人事情发生。

各地的警卫军和守备团,经常出动,围猎这些野兽。

关于围猎这些野兽,还有件趣闻。」

有了刘把头,旅途从此不再寂寞。一路上他有说不完的故事。

「刘把头,什麽趣闻?」

「前两年,祁连山野狼成群,警卫军和守备骑兵团大力围猎,连同狐狸等野物也杀死了不少。

后来西北农科所叫停了,说野狼狐狸杀绝了,祁连山山下草原就该野兔泛滥成灾。这些野兔多了,要跟羊群牛马抢夺牧草。

于是就叫留一部分野狼狐狸,帮着吃掉野兔」

「哈哈,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事。」

过了天水郡就是凤翔郡,这里建设更加热火。刚过清水县,可以看到铁道兵在开始铺设铁轨。

「速度真快。我们开春时离开西安时,铁轨还只是在咸阳铺设,一下子铺到这里来了。看样子用不了三五年就能修通到高昌啊。」

大明铁道兵修筑铁路,路基丶火车站等固定设施可以分段施工,但是铁轨铺设,必须通过铁路先把钢轨运过来,再利用龙门车在现有的铁轨上进行铺设,所以需要一段段向前铺设。

王逢猛看出端倪,「咦,这铁路不是按照驿站直道走的吗?」

刘把头竖了个大拇指,「王军爷英明。直道是从清水县向东北走陇州,再走汧阳县,进凤翔城。

但铁路是沿着渭河边上走,清水县直接进凤翔郡,直通宝鸡,再过郿县丶兴平丶咸阳进西安城南,跟那个郑西铁路连上。」

「怎麽沿着渭河走呢?」

「不知道,说是测绘队勘测出来的路线,怎麽好修怎麽走呗。」

一行人终于在万历十年腊月,大雪纷飞的日子,进到了西安城。

沈万象丶王用汲和王逢猛与刘把头告辞,先去陕西布政司和巡抚衙门投书。第二天下午,有官差来接他们三人,说是陕西巡抚石星要见他们。

石星石拱辰!

沈万象丶王用汲对视一眼,这位可不是善茬啊。

当年河南爆出大案,海瑞丶王一鹗联袂下来调查,大家都以为时任河南巡抚的石星要承担最大的责任,从一位年轻有为丶前途远大的政治新星骤然陨落。

万万没有想到,人家只是以身入局,直接把河南布政使梁岑为首的河南当地势力,一网打尽。

万历八年转任陕西巡抚,大家都说是准备接任徐贞明的陕甘总督。

但沈万象和王用汲用心一想,觉得不可能。

以前陕西丶甘肃是边地,所以需要设陕甘总督。现在成了腹地中的腹地,按照皇上的治政理念,用不了多久会废除陕甘总督职,直接以巡抚分治两省。

石星接任陕西巡抚,很有可能是一步步向西移。

先接甘肃巡抚兼青海宣政使,然后很有可能接任徐渭徐公的三边总督一职。

石星亲自出衙门迎接沈万象和王用汲。

「千鹤丶明受,你二人奉诏出使海外三国,披荆斩棘,历时五年,而今终于回国复命,劳苦功高啊!」

赞叹两人几句,又对王逢猛说:「虎臣,我曾受刚峰公大恩,而今他的门生过陕,我必须尽地主之谊。」

石星挽着沈王两人,走在前面,王逢猛跟在后面,四人进了巡抚衙门中院。

那里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

石星先各敬了三人一杯,然后说:「三位暂且等几日。」

沈万象三人不明就里。

石星解释道:「你们二位身负使节皇命,本抚不敢耽误行程。只不过再过三五日,陕甘总督徐公会赶来西安。届时我们一起坐火车,直去京师。」

「徐公要来!那可太好了。我们在兰州见不到,想不到在西安能见到。那就再等三五日无妨。坐火车进京,一下子省了许多天路程。」

主宾相宜,喝得十分尽兴,一直到晚上八点多钟才散席。

石星回到后院,在妻妾伺候下,洗了一把热水脸,换了一身家居服,正要喝醒酒汤,有婢女在门口禀告。

「老爷,衙门有人来找老爷,说是急事。」

「叫进来。」

妻妾连忙避到内室,婢女把来人请了进来,正是石星令史李三才。

「道甫,出了什麽事?」

「抚台,电报局送来京师急电。」

「京师急电?」石星目光一闪,「朝中出了什麽大事?电报给我!」

李三才连忙把电报递了上去。

石星接过来细细一看,双眼精光闪烁不定,炯炯有神。

「果真,朝堂上出大事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