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抗战之血肉熔炉 > 第66章 武汉会战(终章)

抗战之血肉熔炉 第66章 武汉会战(终章)

簡繁轉換
作者:岭南小后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7 03:50:42 来源:源1

第66章武汉会战(终章)(第1/2页)

此刻的总裁,心情已是激动得无以复加。全歼一个师团是薛跃和整个第九战区的殊勋,但这生擒师团长的殊荣,却是落在他最嫡系、最亲近的家乡部队头上。

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他在政治上的巨大胜利,是他多年来“黄埔建军”、“倚重乡梓”理念最辉煌的证明,这让他在国内外、党内外都感到脸上有光,而且是大大的有光。

他猛地转身,对着林主任和机要秘书,声音因激动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

“立刻,以我的名义,通电全国,不....通电全世界,告知我军在此空前大捷中,不仅全歼敌106师团,更生俘其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中将!”

“重赏....我要重赏荣六师,重赏振国及所有参与此战的官兵,所有奖赏,按最高规格翻倍,荣六师全体官兵,军衔普晋一级!”

“另外告诉振国,给我把人看好咯,一根头发都不能少,我要在武汉,亲自审问这个松浦淳六郎。”

整个统帅部彻底沉浸在一片狂喜和沸腾之中。这接连两份捷报,尤其是生擒敌酋的消息,像一股强劲无比的旋风,将连日来的焦虑一扫而空,点燃了所有人心中最炽热的火焰。

总裁的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红光,此刻他仿佛年轻了十岁,连日来的疲惫一扫而空。这不仅仅是一场胜利,这更是一场为他个人威望量身定做的辉煌加冕!

..................................................

武汉统帅部内的狂喜与沸腾,就如同万家岭上绚烂却短暂的烟火,终究无法照亮整个武汉会战愈发阴沉的天空。

虽然薛跃兵团在赣北创造了奇迹,虽然荣六师擒获松浦为统帅部赢得了无上的荣光,但这些辉煌的胜利,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围绕武汉的战略态势。

就在捷报传来的同时,来自北线和南线的战报,却一份比一份沉重,它们就如同冰水般不断浇熄着众人刚刚燃起的热情和希望之火。

北线,信阳告急,南线,咸宁危急!冈村宁次的双钳合击的战略,正开始显现其致命的威力。

武汉,此时已陷入三面被围的险境。

统帅部内的气氛,再次从沸腾的高点逐渐冷却、凝固。巨大的军事地图上,那两支从北面和南面狠狠刺向武汉腹地的箭头,让统帅部的诸位大佬不由感到窒息般的压力。

总裁久久凝视着地图,目光在北线的信阳和南线的咸宁之间来回移动,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狂喜过后,是更清醒、也更痛苦的战略抉择。

全歼敌一个师团、生擒敌酋中将,无疑是震撼世界的辉煌胜利,足以青史留名。但战争,终究是残酷的,大型会战,从来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综合国力的碰撞,是战略与战略的博弈。局部的战术胜利,难以弥补整体实力和战略态势上的劣势。

继续死守武汉,固然能彰显华夏的抗战之决心,而一旦北线信阳、南线咸宁失守,华中精锐部队就有陷入重围、全军覆没之虞。这将是对抗战力量的毁灭性打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6章武汉会战(终章)(第2/2页)

经过极其艰难痛苦的权衡,并综合了前线将领(如陈程、薛跃、李棕人、白重喜等)关于部队已久战疲惫、伤亡惨重、亟需休整补充的意见,一个沉痛但必要的决定最终在最高统帅部形成。

1938年10月,华夏军队主力在予敌重大杀伤后,开始有计划地分批撤离武汉城区。至10月底,日军进占武汉三镇。至此,持续了约5个月的武汉会战正式落下了帷幕。

武汉陷落了,但武汉会战,却绝非一场简单的失败。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牺牲惨烈的史诗大片的**落幕。它持续近5个月,华夏军队通过层层阻击、节节抵抗,成功地将长江中下游及武汉周边地区的大量工业设备、战略物资、人员(包括工人、学生、政府人员)迁移至大后方,为此后长期的持久抗战保存了至关重要的血脉和元气。

同时它彻底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华夏”的战略狂想。

日军为进攻武汉投入了空前庞大的兵力。共计14个师团、300余架飞机、120余艘舰艇,最终付出的代价是超过28万人的惨重伤亡(日方统计为减员,含义略有不同,但损失巨大无疑)其国力、军力遭受了难以承受的巨大消耗。

更重要的是,武汉会战成为了整个抗日战争的一场决定性转折点。

于日军而言,武汉的占领并非胜利的终点,而是战略破产的起点。巨大的伤亡和漫长的补给线,使其兵力枯竭、物资匮乏的弱点暴露无遗。

自此,日军再也无力发动如淞沪、徐州、武汉会战这样规模的战略性进攻,其侵华战略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保守”不再追求攻占更多城市,转而侧重于“巩固占领区”、“以战养战”,陷入了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战争泥潭。

于华夏而言,虽然失去了武汉,但却赢得了最宝贵的战略空间和时间。

抗战的中心转入广阔的西南大后方。华夏军队也随之从战役初期的“被动防御”,转向更为主动的“战略相持”。

以正面战场主力兵团进行线条防御,牵制日军;在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破坏袭扰。

这种“正面牵制 敌后袭扰”的双重抵抗模式正式形成,抗战进入了更符合华夏国情的“持久消耗”新阶段。

万家岭的捷报和武汉的弃守,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1938年的秋天,成为抗战天枰上最沉重的砝码。

一部关于牺牲与坚守的“大片”落幕了,但另一部更为漫长、更加考验民族韧性的“持久战”大片,才刚刚拉开序幕。

希望之火从未熄灭,只是在更广阔的土地上,以另一种方式,开始更顽强的燃烧。

(第五卷·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