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人在靖康,开局唤醒赵云英灵 > 第四十二章长烟落日孤城闭(一)

人在靖康,开局唤醒赵云英灵 第四十二章长烟落日孤城闭(一)

簡繁轉換
作者:畅想天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7 15:51:26 来源:源1

第四十二章长烟落日孤城闭(一)(第1/2页)

吃完饭后,李骁走在大街上,人手紧缺,其他人被安排防守城池去了。

此时李全武不知道从哪儿钻出来,老人腰上挂着个酒壶,边走边抱怨:“唉!你倒还有闲心遛弯!十匹上好的契丹马!能蹚过汾河冰面的铁蹄马啊!不是那些见了雪就打哆嗦的驽马。”

两人踩着满地碎瓦走上南大街时,青石板缝隙里正渗着血水,被石砲砸塌的胭脂铺废墟上,半幅“苏杭绸缎”的幌子斜插在梁柱间,让风扯得猎猎作响。

老人掰着指头抖落冰碴:“孙将军那边你借了两匹,那可是肩高四尺六寸的好种,当初买的时候花了三十贯一匹!那天你非要去拼命,回来倒好,两匹瘸了腿,一匹被流矢射穿了肚子,当场就没了!现在就剩下那五匹,还浑身带伤,要是成了驽马,这趟生意简直是血本无归啊!”

“你是崽卖爷田心不疼,那钱可都是你爹攒下的家底,再说我们一路风餐露宿,累死累活图的啥?”

“我老人家还指望存点钱养老呢!”

老人碎碎念,手指头在袖口里飞快地动,像在拨算盘:“若是成功转手,一匹赚十五贯,十匹就是百五十贯;到洛阳避开巡检司,一匹还要多赚五贯以上,那就是两百贯往上!”

他狠狠往地上啐了口唾沫,“可现在?金狗把城围得跟铁桶似的,别说运出去,我们能不能冲出去都难说!”

老人是满脸的恨铁不成钢,夹杂着满心的困惑,大好的钱财就这样让它飞了?

若说在大宋做什么生意赚钱,除了传统的盐铁酒布茶,那数得着的,利润比这些还要厚的,便是贩卖战马了。

由于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中原缺失养马地。

燕山一地是传统的优质战马产地,气候凉爽、草原与山地结合,适合培育耐力强、爆发力足的战马。

屋漏偏逢连夜雨,西北养马地又被夏人占据,西北的灵州(灵武)、河西走廊是重要养马区,唐朝曾在此设陇右牧马监,年产马数万匹。但李元昊立国后,这些地区被夏人控制,宋与西域的联系被切断,失去了从河西走廊获取战马的渠道。

宋人也想过自己培养,例如宋初曾效仿唐朝设立“牧监”(国营养马场),分布在河北、河南、陕西等地。

但到了仁宗朝,牧监沦为低效的官僚机构,官员贪污**,虚报马匹数量、侵吞饲料经费,甚至将马匹私下倒卖,导致实际存栏数远低于账面。

且中原与南方就不适合养马,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以农耕为主,气候湿润,土地被大量开垦为农田,且南方多水田、丘陵,战马难以适应。

即使勉强饲养,也多是“驽马”(体型小、耐力差),无法满足骑兵作战需求,虽然将青塘(西宁)收回来了,但时间太短,产量根本满足不了偌大的军队需求。

所以从辽国夏国倒卖战马一直是发财的路子,老人还指望着这一趟大赚特赚,带着这笔钱回蜀州东山再起呢。

“还有!那天是咋回事?”

李骁正望着城头飘动的残破军旗,闻言侧过头。

“你那枪法!”李全武的声音发颤,“我教你那套开山枪,你平时练得跟耍棍子似的,叫人笑话。那天你一枪挑飞金兵头盔,枪尖转得跟车轮似的,那叫一个利落!还有你那箭法,隔着二十步射穿甲缝,那准头!你啥时候有这身手了?”

老人年轻时就是个练家子,一手枪棒功夫着实不弱,李骁的刀法箭术都是他手把手教的,自家弟子有几斤几两,他比谁都清楚。

平日里练枪,能把枪杆舞圆了就不错,那天却跟换了个人似的,一手好枪法耍出来,直让人看得发愣。

李骁抬手掸了掸肩头的雪,嘴角勾出点似笑非笑的弧度,那天闯金营时,手里的枪像是有了灵性,枪尖往哪儿扎,手腕往哪儿转,全不用过脑子,好似练了几十年的熟手。

他总不能说自己也不知道咋回事,非但解释不通,反而辱没了自己的英勇表现,更让老人觉得自己是在糊弄他。

“全武叔,”他负手而立,目光越过残垣断壁,叹气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着相了。”

“看个屁的相看!”李全武瞪他,“我是看着你长大的,你那点底谁不知道?”

“武道一道,在朝夕苦练,更在厚积薄发,一朝悟道,鱼跃龙门。”李骁声音不高,闭上双眼在感觉什么,“你教我的是招式,是枪怎么握,箭怎么搭,但真正的武功在心里,在气里,在那层窗户纸没捅破之前,练十年也是个花架子,捅破了,或许就是一瞬间的事。”

“吾之道,正如逆水行舟,亦如草木逢春。往日是侄儿是没开窍,近日来遭此大变,反倒勘破了玄关。”

李全武愣住了,张着嘴半天没合上,听起来确实有那么三两分道理。

“你以为武道是什么?”

李骁转过身,眼神里带着点老人看不懂的深邃,“是把力气练大,把枪耍快?错了。真正的武道,讲究的是‘气与神合,神与意合,意与境合’。就像养马,你只看到马的肩高蹄厚,却不知好马通人性,能感知战场的杀气,武功也一样,形是马骨,气是马血,神是马魂,三者合一,才能踏雪无痕,冲阵不败。”

他抬手虚虚一握,握着无形的枪杆,手腕轻轻一转,指风带起的雪沫竟在空中划出个圆润的弧。

用脚在雪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圈:“就像这圆,你练的是圈里的招式,我如今站在圈外,看的是整个圆。千法万法,到头来不过是‘攻防’二字,悟透了这个,刀也好,枪也罢,不过是顺手的家伙什。”

老人听得发愣,嘴里嘟囔:“可,你连招式都没练会,便在外面了?我老人家练了几十年手上功夫反而还在里面?我白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二章长烟落日孤城闭(一)(第2/2页)

“唉,这便是你的狭隘偏见了。”

“你教我的开山枪,招式是死的,就像圈养的马,看着壮实,跑起来却没根。可那天我眼里只有国破家亡,千秋大义,那枪自己就知道该往哪去,这就是意。当你的意足够强,气就会跟着走,力就会顺着气来,所谓千法通万法通,不是练会了所有招式,而是悟透了为什么要出这一枪。”

“正所谓非常之人,必待非常之时。我这些年看似浑浑噩噩,实则是在积蓄力量。如今国难当头,武道境界自然水到渠成。”

“算了,你老读的书还没我多,天将降大任你听过吧?”李骁一副要拥抱山河的模样。

老人听得直眨巴眼,酒壶在手里转了两圈,愣是没插上话,喉结滚动着,半天挤出一句:“那你这道,也太玄乎了。”

“玄乎?”

李骁仰头大笑,碎成一片回声,“这才是武道的真意!初境练形,再境练气,高境练意,化境练神。形是枪棒拳脚,气是丹田内劲,意是心念如铁,神是与天地同息。你老停在气的境界,自然看不透意的玄妙。就像井里的蛤蟆,天天瞅着巴掌大的天,哪知道外头还有江河湖海?”

“什么,我老人家是坐井观天?”老人气的满脸涨红,一口气差点没顺上来,手指着逆徒说不上话来。

“咳咳,你老也别沮丧。”

李骁见他这模样,放缓了语气,“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你教我的那些招式,是根基,没这根基,我也悟不了道。就像盖房子,你垒的是地基,侄儿不过是恰逢其会,往上多盖了几层楼而已。”

“你这怕不是从话本故事听来的吧,咱老人家怎么觉得还有点道士的味道,你去鹤鸣山玩耍时听牛鼻子念经说的?”老人越听越迷糊,什么神意气的,陡然醒悟过来,想他也没少听戏剧话本,怪不得越听越熟悉。

“朽木不可雕也!”李骁痛心疾首,转身就走,老人赶紧追上,又絮絮叨叨念叨战马的事了。

走在南城大街上,整个城池颇显败落,行人寥寥,一声沉闷的轰鸣从东北方向传来,那是砲石砸进城了,而且是接连不断。

“嗡——轰!!”

大地震颤!碎石和灰土簌簌落下,惊起一片凄厉的哀嚎,街角一间本就摇摇欲坠的茶棚应声垮塌半边,扬起漫天烟尘。

“又来了!又来了!”

“天杀的!砸到谁家了?”

躲在屋内的百姓像受惊的蚂蚁,瞬间炸开,惊恐的叫喊和孩子的哭嚎混杂在一起。

“让让!让让!”

一队民夫扛着沉重装满碎石的箩筐,在巡城士卒的呼喝下艰难前行,街边碎石都有人负责清理,否则让其堵塞了交通就坏事了。

寒冬腊月做这种重体力活,可见有多难了,因此推着板车的汉子走十步便要歇一歇。

“作死啊!误了时辰,当心军法从事!”押队的兵卒焦躁地吼着,手里的藤条在空中虚抽,眼见人手不够用,干脆自己也去帮忙运碎石了。

“天杀的贼人!俺的铺子,俺一辈子的心血啊!”

街边,老妪瘫坐在一堆废墟前,怀里抱着个裂开的陶罐,几粒粟米撒在雪地上。她浑浊的眼睛悲痛地盯着被砲石砸塌的房子,那里曾是她的杂货铺子,承载着她半辈子的回忆。

就,就轰一声,全没了。

旁边同样遭遇的人麻木地拍着她的背:“王阿婆,算啦,人活着就好。官府说了,以后重建时还你一座新的。”这话说得毫无底气,谁都给不了准确话。

李骁踩着碎瓦往南大街深处走,风卷着雪沫子打在脸上,带着股草药混着烟火的气。

街角拐过去,是家没塌透的药铺。

门板卸了两块,露出里面昏黄的油灯,药香混着血腥味从门里漫出来。

铺前围了二十来号人,有捂着胳膊的士兵、抱着孩子的妇人,还有断了腿的民壮,拄着根木杖往门里挪。

穿青布袍的老郎中正蹲在门槛上写方子,毛笔在麻纸上划过,留下歪斜的字迹,旁边两个学徒蹲在地上捣药,石臼撞得“咚咚”响,把外面的砲声都压下去几分。

“刘郎中,我家娃烧得直哆嗦。”妇人往前挤了挤,怀里孩子的小脸通红。

刘郎中给孩子把脉压舌:“许是惊吓过度发烧了,烧艾草的能缓一缓。”他往铺侧指了指,三个火盆正烧着艾草,烟气腾腾,几个病人蹲在旁边熏,咳嗽声此起彼伏。

大冷天气,又是朝不保夕,别说孩子了,身体差一些的成人都扛不住。

另一个郎中正给民壮处理伤口,那民壮疼得龇牙咧嘴,郎中头也不抬:“忍忍!箭头带锈,不剜干净要烂膀子的。“

李骁的目光越过药铺,落在对面的布庄。

布庄里丝绸锦绣早空了,只剩个伙计蹲在柜台后,正把麻布往粗麻包里塞,此时涌过来一群妇人,身上衣裳满是干透的血,慌忙道:“快点快点,伤兵营急缺裹伤布,都找些赶紧的带回去。”

妇人们分开搜寻,将柜子里来不及带走的苎麻布料全都抱走,分开裁剪便可以做裹伤布用了。

苎麻布料透气、吸脓血,且易煮沸消毒,是军队最常用的裹伤材料,先以软布(如生绢)贴伤口,外层缠紧苎麻布固定。

战时还会拆用军服衬里(素白麻布)、粮袋内衬,甚至撕扯死人衣物,用草木灰直接按压止血。

另外关于消毒等学问,成书于宋初的《太平圣惠方》载“疮帛须煮令极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