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人在靖康,开局唤醒赵云英灵 > 第三十八章各有稻粱谋(六)

人在靖康,开局唤醒赵云英灵 第三十八章各有稻粱谋(六)

簡繁轉換
作者:畅想天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7 15:51:26 来源:源1

第三十八章各有稻粱谋(六)(第1/2页)

中午,宣德门的铜环还没被冻透,就被一阵杂乱的脚步声惊醒,宫里传出来的消息像长了翅膀,眨眼间就飞过了御街。

“道君皇帝内禅了!”卖胡饼的王二把铁鏊敲得叮当响,唾沫星子混着白气喷出来:“新天子是皇太子!听说今早已经在大庆殿登基了!”

买饼的人大喜过望:“当真?那六贼呢?蔡京、童贯他们还能得意?”

“得意个屁!”旁边驾车的老张头啐了口唾沫,车把手上的麻绳磨得发亮,“昨儿个我拉着个太学生,人家说新天子一上台,头一件事就是拿奸贼开刀!”

这话像火星掉进了干柴堆,胡饼摊瞬间围拢了黑压压一片人。

有挑着菜担子的农夫,筐里的萝卜沾着泥;穿绸缎的商户,手里还攥着刚算好的账册,人们纷纷攘攘,大声呼嚎。

“当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啊!”

“圣人出,天下安矣!”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嗓子,紧接着,千百张嘴跟着喊起来。

百姓苦六贼久矣!

尤其是在这风雨飘摇的世道,金军南下途中,在河北、河东等地烧杀抢掠的消息早已通过逃难百姓传到汴京。

逃来的难民哭诉“金狗见人就杀,妇女被掳,房屋烧尽”,甚至有“婴儿被挑在枪上取乐”的传闻。

这些消息让汴京百姓陷入巨大恐慌,尤其是底层民众,深知一旦城破,自己将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街对面的绸缎铺里,掌柜的正指挥伙计把绫罗往地窖里搬。

“动作快点!”他压低了嗓子,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把账本也藏好,万一真打进来,这些都是祸根!”

伙计们手忙脚乱,绸缎摩擦的窸窣声里,能听见街面上“打倒六贼”的喊声,掌柜的脸白了白,又往地窖深处瞥了眼,那里藏着箱碎银,是准备随时往南方老家运的,只是现在根本找不到车船,都被权贵们抢夺完了。

山雨欲来,富户与官僚子弟纷纷托关系找门路,或逃往江南,或躲进郊区的庄园,每个城门每天都是络绎不绝,禅位前后的半个月里,从汴京南门逃出的马车日均达数千辆,多是携带金银细软的权贵家眷。

然而,各家自有各家愁。

街面上的米铺前,又吵了起来。

“凭什么这么快又涨价了?前天不还五百文吗?”那个汉子挥着扁担,米价牌上的“五百一斗”被盖住了一半,又被人扯出来。

掌柜的缩在柜台后,举着算盘喊:“市价如此,若是嫌贵可去别家看看!”

可没人听他的,混乱里,不知谁把米缸掀了,白花花的米撒在雪地上,被踩成泥。

此时汴京米价一日三涨,“斗米千钱”,不少人因抢粮发生斗殴,官府虽派兵弹压,却屡禁不止。

另外便是盗窃打架层出不穷,外城内城趋向治安混乱。

邻里厢坊认识的百姓纷纷结社自保,“邻里社”的汉子们提着木棍在家坊巡逻,能看见家家户户的门窗都用木板顶着。

走在街头,可听见流传民谣:“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还有人在城墙上贴匿名诗:“花石纲车未停轮,金戈已到黄河滨”。

“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该谚语直指“六贼”之一的朱勔。

...

大庆殿的龙涎香还没散尽,赵桓坐在那张雕龙椅上,屁股底下像垫了块烧红的烙铁。

简陋登基大典上的三呼万岁还在耳边嗡嗡响,可他盯着阶下那片黑压压的官帽,只觉得喉咙发紧,这大宋的江山,就这么砸到了他手里。

既然如此,该他做的就得干了。

“传朕旨意。”

“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诸公,当年蒙冤者,一律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阶下先是一静,随即响起细碎的骚动。

有老臣摘下冠带,额头抵着地砖,肩膀微微发颤。

赵桓看在眼里,心里清楚,这一步走对了,新党旧党斗了几十年,如今金人都打到家门口了,再窝里斗只能是死路一条。

右司谏陈过庭往前跨了一步,激动得袍角都在颤:“官家圣明!此乃安定士心之举啊!”

赵桓抬手压了压,殿内的骚动渐渐平息。

他看着阶下那些或激动或审慎的面孔:“还有,即日起,太学生、民间士人,凡有安邦之策、抗金之见,皆可上书言事。登闻鼓院不得推诿,须当日呈朕览阅。”

这话一出,阶下的骚动更甚。

有年轻官员眼中闪过惊喜,也有老臣面露担忧。赵桓却不管这些,他心里清楚,如今大宋已是危在旦夕,只有广开言路,才能集思广益,找到抵御金人的良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八章各有稻粱谋(六)(第2/2页)

果然,太学生陈东便带着数百名学子伏阙请愿。

他们跪在宫门外,高声呼喊着“杀贼、拒和、抗金、保京”的口号,声震朝野。

赵桓站在宫墙上,听着下面的呼喊,

心中五味杂陈。

他虽有犹豫,担心此举会引发不必要的动荡,但看着学子们一张张充满热血的脸庞,还是让人传出话去,接纳了他们的诉求。

消息传开,汴京士民抗金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

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议论着如何抵御金人,不少民间士人也纷纷提笔写下自己的抗金良策,送到宫中。

解决了言路的问题,赵桓又将目光投向了财政。

道君留下的烂摊子,让国库早已空虚。没有充足的军费,抗金便是一句空话,谁给你饿着肚子打仗?

“传朕旨意,裁撤应奉局、造作局等机构。”赵桓在朝堂上宣布,“这些机构耗费民脂民膏,如今国难当头,再留着已是无益。”

应奉局和造作局是蔡京为满足赵佶奢靡生活而设立的,负责搜罗奇花异石、制作精美工艺品,耗费巨大。

裁撤这两个机构,虽能节省一些开支,但对于庞大的军费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赵桓并未气馁,他又下令停止艮岳工程,艮岳是赵佶耗费巨资修建的皇家园林,里面奇珍异宝无数。

停止这项工程,民心军心皆得。

紧接着,赵桓开始着手调整军事部署,要抵御金人,必须有强大的军队。

“传朕的旨意,拟一道圣旨,快马送往河北各城,真定、河间、庆源(赵州),凡守将,务必死守城池,寸土不让!”

身后的东宫旧人邵成章愣了一下,赶紧应道:“老奴这就去办!”

“等等。”赵桓叫住他,眉头拧成个疙瘩,“告诉他们,朕在汴京等着他们的捷报。粮草、军械,朕会尽快调拨。若有临阵退缩者,斩!”

之后,多匹快马从汴京北门冲出,马蹄踏碎了路面的薄冰,溅起的雪沫子糊了马夫一脸。

为首的骑士怀里揣着密封的圣旨,黄蜡封的边角被体温焐得发软,那是送往真定府的,守将刘韐(gé)是员老将,当年在西北跟夏人打过仗,赵桓对他寄了厚望。

“快!再快点!”骑士甩了一鞭子,马嘶鸣着加速,桥上的冰滑得厉害,马差点失蹄。

赵桓连着三天召见大臣,李纲第一次进殿时,袍角还沾着雪,开口就说:“官家,当务之急是守汴京!城墙得加固,粮草得囤积,还得召天下兵马勤王!”

“准!”

“启用李纲为兵部侍郎,负责汴京防务。”赵桓的声音多了一丝坚定,“召种师道入京,任同知枢密院事,命天下兵马勤王。”

李纲和种师道都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启用他们,让汴京的军民看到了希望。

随后,赵桓又下令急调陕西、南方等地的驻军驰援汴京,并下令整顿禁军,加强城防。

那天下午,李纲带着工匠登上北城墙,指着那些松动的城砖骂:“这就是道君皇帝花石纲换来的防务?”

骂归骂,手下的活却没停,征调民夫的告示贴出去,不到半日,城根下就聚了上千人,有扛着锄头的农夫,抡着斧头的木匠,连瓦子里的杂耍艺人都来了,说要给守城的士兵表演解闷。

“新天子是个办实事的!”卖胡饼的王二蹲在城墙根,给干活的人递饼,“你看李侍郎,亲自搬石头呢!”

汴京的百姓和禁军接到命令后,纷纷行动起来。他们齐心协力,修缮城墙,增筑垛口、瓮城,挖掘壕沟。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人们忙碌的身影。

有百姓主动将家里的铁器拿出来,送到铁匠铺,熔铸为砲石、弩箭等守城器械。

为了募集兵力,赵桓下令“天下勤王”,号召各地驻军、乡兵驰援汴京。

粮草也是个大问题,赵桓强令汴京富户捐献粮食,“括京师蓄积”,同时开放官仓赈济贫民。只有稳定了城内的秩序,才能让军民一心,共同抵御金人。

富户们虽有不舍,但在国难当头之际,也只能含泪拿出粮食。

贫民们得到赈济,心中对新君充满了感激,抗金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赵桓继位后,整个汴京都笼罩在一种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

结束党争、启用主战派、筹备防务,一系列的举措让大宋颓势有了扭转的迹象。

汴京军民的抗金士气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提振。

赵桓坐在大庆殿的龙椅上,看着阶下官员们忙碌的身影,听着宫外传来的阵阵操练声,心中稍稍安定了一些。

汴京城的风,好像真的没那么冷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