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天启大明 >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不甘心的人

天启大明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不甘心的人

簡繁轉換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8 15:46:10 来源:源1

第116章不甘心的人

京师紫禁城乾清殿后殿里,正在举行一场家宴。

朱由校和张嫣一身常服坐在上首位置,合坐在一张长桌后面。

桌面上摆着珍佳肴,玻璃杯里盛着葡萄美酒。

左边下首第一个座位坐着郑贵妃,她是太皇太妃。

五十多岁,脸色依然红润,精心的妆容遮住了老人斑和皱纹,插满珠宝首饰的云鬓里依稀看到白发点点。

她端起酒杯,抿了一口葡萄酒,嘴角挂着笑,扫了一眼众人,目光在对面的康太妃李氏脸上停驻了一会。

李氏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选侍,

光宗在位那一个来月,她幻想着能成为皇后,于是怂渔着光宗「走流程」,一步步向皇后宝座进军。

不想才刚刚走到「册封康妃」时,皇帝没了。

一番移宫闹剧后,天启帝登基,也彻底葬送李氏成为皇后和皇太后的美梦,只得地以康太妃名号移居慈庆宫。

此时的她,一双凤目死死地盯着上首座位上的张嫣,

张嫣白玉一般的脸颊上红润如春天盛开的桃花瓣,娇艳惹人爱。

李氏的心嫉恨无比。

正旦朝会后,朱由校终于留宿在坤宁宫。自此,他白天去西苑料理军国事,晚上回紫禁城住宿。

现在张嫣这满脸春意的样子,一看就是被春霖滋润的。

天启皇帝,守了半年的「斋戒」,又开始近女色。

哼,男人,都是一路货色,离不开女人。

看到张嫣美目巧兮,时不时盯着朱由校看,一门心思全在自己夫君身上,像极了新婚幸福的小娘子。

小别胜新婚,这些日子这个小浪蹄子不知承受了多少春霖恩露。

客氏被皇帝雷霆手段突然处死,张嫣在后宫再无敌手。

郑贵妃辈分再高,也只是太皇太妃,供着就好,想对后宫指手画脚,不合祖制。

自己更只不过一位康太妃,名号低卑,上面有太皇太妃压着,下面有正牌子皇后坐镇,想插手后宫事根本无处下手。

想撒泼?

又不敢。

皇帝突然叫魏忠贤赐客氏自尽,把李氏吓坏了。

皇帝的生母孝和皇后王氏,遭过李氏凌辱,最后病死,间接死在李氏手上。

还有移宫案,李氏扣住还未即位的朱由校不放,以此要挟...皇帝要是老帐新帐一起算,李氏死无葬身之地。

但是数月过去,李氏安然无恙,一颗小心思又蠢蠢欲动。

康太妃李氏的神态,也被其他几位嫔妃看在眼里。

良妃王氏,是与张嫣一并册封的,她当时是选美第三名。

现在无子无女,也无欲无求,

不过皇上「回心转意」后,她的心又活了,有了期盼,只想得皇上恩宠,生下一儿半女,自己这一生也就有了依靠。

皇贵妃范氏,生下皇长女永宁公主和二皇子悼怀太子,因此进皇贵妃,但皇长女和二皇子很快早天,在客氏的挑拨下,逐渐失宠。

客氏暴毙,她是最高兴的一位。

成妃李氏,生下皇二女怀宁公主,早天。她与范氏的关系最好。

容妃任氏,得意洋洋,身边有四位奶娘和尚宫,照顾着一位强裸中的婴儿,他是朱由校皇三子,唯一在世的皇子。

朝中有大臣上疏,请册封为皇贵妃。

朱由校暂时没有恩准,但是鉴于后宫皇子皇女持续早天,他先着手对紫禁城医卫和育婴进行大改造。

按照太祖制定的祖制,太医不得为后妃们把脉诊治,靠问症取药。

就是询问症状,再写方抓药,这个医治效果跟跳大神差不多。

后来的皇帝逐渐改了规矩。

但是又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太医都是世袭制,父子丶师徒相传,中间断档可以传奉和徵召,但是这些人背景复杂。

比如刘文泰,接连医死了宪宗丶孝宗两位皇帝,还能全身而退。据说他跟内廷和内阁的关系都很好,出事有人保他。

看着十分诡异!

朱由校把身为朱友霄时亲身体验过的医院和妇幼保健制度草拟出来,结合当前条件,一一实行徵召各地名医入太医院,让他们分科对外坐诊,医治达官贵人,定期还要接诊百姓。

锦衣卫暗地里考核KPI和治愈率,选良医入值入内御医所,轮班入值后宫。后妃得病,一般疾病抬到入内御医所诊治;重病再让入值御医到居住所把脉诊治。

成立入内育婴所,制定科学育婴方法和制度..:

现在皇三子活蹦乱跳,十分健康。

任氏如此骄傲自得,因为她还是魏忠贤的「养女」。

纯妃段氏,与皇后张嫣同时册封,目前未生育子女。

朱由校的后宫团就是这些了,跟他的祖父和亲爹比,算少的了。

今天是二月初二,出正月的日子,朱由校特意举办的一场小规模家宴,除了自己的后妃,只请了太皇太妃郑贵妃和康太妃。

其馀老一辈的后妃们只是送了食盒酒菜过去。

康太妃李氏眼晴一警,看到王氏丶范氏丶李氏丶任氏丶段氏如张嫣一样,时不时看一眼朱由校,双目含春。

皇上结束苦行僧一般的「清心寡欲丶调养身体」的日子,回归后宫,从正旦开始,在坤宁宫住了六天,又轮流到五位后妃宫中分别住了几日,雨露均沾。

看到被滋润得越发青春靓丽丶花容月貌的六位「儿媳妇」,康太妃李氏心里的嫉恨,就几十只老鼠在撕咬着她的那颗不安分的心。

于是开口道。

「皇上还是太节省了。家宴居然置办得如此简陋。

皇后啊,皇上节俭,但你身为后宫之主,要自己做主啊。家宴办得如此简陋,传出去天家的颜面何在?

记得哀家侍候先帝时,每次家宴还都是极尽奢华,尽显天家风采..:」

郑贵妃在对面心里冷冷一笑呵呵,你的那位皇帝在位才一个月,日日夜夜忙着睡女人,哪有什麽时间办家宴。

正儿八经丶极尽奢华的皇家家宴,还是我男人在位时举办的。

那时哀家就坐在神宗皇帝旁边,所有人都在向我们奉酒致敬,毕恭毕敬。

那时你,还叫李选侍,躲在角落里,哀家眼皮子稍微一查拉都看不到你。

康太妃还在噗碟不休地说个不停。

「那时先帝还在时,是哀家主持家宴。哀家跟御膳房说了,每一桌必须六个热菜...

「啪!」朱由校把镶银象牙筷子往桌面上一放,沉重的筷子发出清脆的声音。

康太妃李氏身子轻轻一颤,嘴里滔滔不绝的话就像被剪刀咔剪断了。

整个后殿鸦雀无声,站在旁边和后面伺候的内侍和宫女们,头垂得更低。

朱由校看着李氏,声音平和,却极有压迫感。

「康太妃看来甚是想念先帝,大伴。」

曹化淳低头应道:「奴婢在!」

「传旨给礼部,选地理师在先帝庆陵,给康太妃点一处吉壤。」

「遵旨。」

后殿又陷入寂静中,气氛变得十分诡异。

康太妃浑身颤抖,就像筛糠一般。

朱由校淡淡的一句话,让她猛然意识到,坐在她上首座位上,她曾经轻视视,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少年,现在已经是一言九鼎的大明天子。

他一句话就可以让自己暴毙在慈庆宫。

此时的他不仅手握无上的权柄,还杀伐决断。

李氏突然意识到,是忠孝礼教救了自己,才让自己活到了现在。

现在千万不要去挑畔皇上的权威和耐心。

康太妃李氏低下头,眼晴里满是怨毒,但是抬起头时,却换成了尴尬和汕笑。

朱由校没有再看她,和张嫣一起举起酒杯,对郑贵妃说。

「太皇太妃,朕和皇后敬你一杯,祝你福如东海丶寿比南山。」

福如东海。

郑贵妃听到这个福字,眼角和嘴角微微一跳,但脸上挂着满满的笑意,

「皇上和皇后的孝心,哀家心领了。看着皇上和皇后恩爱有加,哀家也甚感欣慰,回宫后定会向佛祖菩萨祈福,愿嫡子早日诞生。」

此话一出,其馀人神情不变,都是喜气洋洋。

唯独容妃任氏脸色微微一变,看了一眼旁边在强裸里的皇三子,目光闪烁。

后殿帷帐外的礼乐局乐手,又开始奏乐。丝弦声声,清丽而不喧闹,就如徐徐清风,抚摸着殿中宴会众人。

入值内书房的刘若愚从侧门轻轻走进来,跟曹化淳点了点头,走到朱由校身后三步远,垂手弯腰,轻声喊:「皇爷。」

朱由校转头。

「皇爷,平辽都司东江行司急报,说是跟朝鲜有关系。」

「给朕。」

接过来翻开扫了一眼,朱由校心里有数,递回给刘若愚。

「等朕与宴后再处置。」

「遵旨。」

半个时辰后,朱由校回到西苑紫光阁里,拿起那份东江行司毛文龙送来的急报,连同后面有军机处的题注,又看了一遍。

「可拨粮,但需以工代赈,招募平壤府丶黄海道等地饥民至皮岛丶辽南金州以及江华岛做工。」

「军机处今日谁入值?」

军机处是制置司丶制军院加军机处参预军机嫌的官员轮流入值。

三大局丶三都司禀文,以及所属行司紧急并呈的军报(即十分火急和重要的军情,同时呈报都司丶所在局和制置司),由军机处入值官过目,觉得紧急重要的立即送内书房,可加题注。

事关重大,不敢擅自做主的,也可不加题注,直接呈进去,由朱由校乾纲独断。

军机处接到内书房递出来的御批,立即拟写制置司廷寄相关有司的上谕或制文,八百里或六百里加急递出。

刘若愚答:「回皇上的话,今日军机处入值的是军机处参预军机丶制军院陆军部都督萧如薰,

军机处参预军机丶制军院录事总局录事总参军黄尊素,军机处参预军机丶制置司经济厅都事杨嗣昌三位先生。」

「嗯,看来是真长先生题注的。」

朱由校手里抖着这份急报,「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万历二十八年,朝鲜之役后,大明还是太好面子了。

就按军机处的题注御批,加一句,同时招募朝鲜青壮,在辽南和东江行司编练。早日成军。」

「遵旨。」

刘若愚弯腰提起朱笔,在军报上黄尊素题注后面,按照朱由校的意思加了一句,以「即刻遵行无误」结尾。

吹乾墨迹,呈到朱由校跟前。

朱由校看完后,提起笔,写下有他独特笔迹的字,「天启御笔。」

算是御笔签字。

刘若愚吹乾墨迹,合上军报,自去找曹化淳用司礼监印,再找当值尚宝太监的刘良相,加盖世宗皇帝制刻的「垂训之宝」印。

朱由校明诏规定,制置司颁布和廷寄的上谕和制文,重大军事加盖「讨罪安民之宝」,重大政事加盖「敕正万民之宝」,文武官职任命加盖「命德之宝」,日常军国事则加盖「垂训之宝」

其馀诏书丶制文丶策命依旧例加盖印章。

朱由校的二十四宝印章,掌握在尚宝太监手里。而这个职位是临时职位,由曹化淳丶刘良相丶

杜敬三人轮流出任,一人掌十天。

很快,这份有朱由校御笔签字,加盖了司礼监印章以及「垂训之宝」印章的御批急报,就是一份符合法度的上谕底稿。

制置司按照御批拟定两份一模一样的廷寄或制文,再加盖「垂训之宝」印章和「制置军国大略印」的印章,以及「骑缝印章」,就是符合法度的正式上谕。

底稿和其中一份上谕留档,另一份上谕廷寄发出。

鸭绿江上游,东岸的朝鲜山林,大雪纷飞,到处白雪,只有光秃秃的树木,像灰赫色杂草一样,散布在雪原之中。

某一处山林里,有数百个奇怪的雪墩。

突然,远处响起急促的马蹄声,这些雪墩突然一动,大雪纷纷滑落,现出一个个身穿棉制军大衣,头戴翻毛毡帽,围着围脖,挂着护耳的大明军人。

一个传令兵在小腿深的积雪里费力行走,手脚并用,气喘叮吁地来到一人跟前。

「毛帅,建奴兵来了。」

毛文龙浑身使劲抖了抖,身上的积雪又掉落不少。

「多远?」

「二十里,是建奴侦骑探子,前出二十里,左右十里。」

「风雪如此大,还用兵这般谨慎。主将是谁?」

「行司侦察旗从南边传来消息,建奴主将应该是黄台吉,副将是莽古尔泰丶阿巴泰和济尔哈朗毛文龙目光如刀,「全是老奴得用的子侄,好,就让本官会会他们。」

身边的尚可喜丶耿仲明丶孔有德面面相,脸色一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