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天启大明 > 第一百四十二章 老奴踪迹终现!

天启大明 第一百四十二章 老奴踪迹终现!

簡繁轉換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08 16:07:38 来源:源1

第142章老奴踪迹终现!

鹤声震惊了室内的几位大佬。

韩扫了一眼就清楚,制置司的七位,皇上暗地里已经通过气,现在皇上等的是阁老和六部尚书们的意见。

自己身为首辅,不出声表明态度,说不过去。

可是表明什麽态度?

劝阻皇上不要严查此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怎麽可能!

皇上就等着查出大案,好拿捏江南缙绅世家们,逼他们分出一大块好处来。

自己劝皇上不要严查此案,他没拿到的好处谁来弥补?

自己和普商去填?

怎麽可能!

韩左右为难。

他背后的普党和山西缙绅世家,跟东林党以及江南缙绅世家,曾经合作多次。大家各有各的赚钱门路。

江南有丝绸棉布,有海商贸易;晋党有解池盐,有与北面漠南蒙古人的商贸外来...

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这也就意味着两边没有利益绑定,真到了需要选择的时候,完全可以抛弃对方。

韩咳嗽了两声,郑重地说:「皇上,科试乃国家抢才大典,最要紧不过。公平公正,以才取士。

而今有南直隶秀才状告天启四年南闱不公,有徇私舞弊之举,此事非同小可,当彻查,以正视听。」

「首辅是同意严查?」

「皇上,臣同意查,但是希望妥善着查江南文华鼎盛,遍地名士,举目大儒,南闱之中,不可避免出现师生之情丶同门之谊,种种关系,人之常情,难以避免。

如果以此为线,蔓抄追索,恐怕会伤及无辜,牵连甚广,伤了国家的元气。」

「伤了国家的元气。」朱由校点点头,「首辅这句话说得有道理。

江南遍地读书种子,以后还要参加科试,成秀才,中举人,题进土,做官治政,阁老尚书也多出自他们。

胡乱锄地,伤了这些读书种子,确实可能伤了国家的元气。」

听到皇上顺着自己的意思说,韩心里美滋滋的。

皇上并没有糊涂到是非不分。

只是这番话听完后,怎麽都觉得不对劲,好像话里有话,又好像确实坦诚,觉得话里有味道,

却一时半会品不出什麽味来。

韩一转头,看着黄克对着自己眨眼睛。

眨啊眨,却没有说话。

黄尚书,你眼睛进沙子了吗?

黄克眨了一会眼晴,看到韩无动于衷,只好开口出声。

「皇上圣谕有言,以证据为准绳,以律法为依据,持中公正,不偏不倚。

臣觉得天启四年秋闱案,当慎重又慎重,不可叫小人持太阿,酿成错案,最终民怨不平,反添了新怨。」

朱由校看着这位心思八玲珑的兵部尚书,想了一会。

「黄尚书言之有理。

朕对司法之事,一向十分重视。公正是司法的核心。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从秦汉时传下,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你们有没有看过东汉的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是朕从某些汉简中找到,写在最新一版的法治学习手册里。」

众人静静地听着。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甲渠塞(要塞)候官(类似要塞司令,秩比六百石,

与居延县令平级)粟君征客民寇恩之子寇钦在居延海捕鱼三个月,捕得鱼五千条,晒成鱼乾。

粟君又雇用寇恩,用牛车载鱼乾去几百里外的张掖郡治贩卖,相约好这五千条鱼乾要卖得四十万钱。

寇恩驾车到张掖郡治贩鱼,所得未达四十万钱,只给了粟君三十二万钱..

十二月乙卯(初三日),粟君向居延县廷上书告发寇恩欠钱八万丶欠牛一头。

县廷将此案转给寇恩所在都乡,乡音夫传唤寇恩。

寇恩自辨说,按照约定,粟君要给一头牛和二十七石谷子作为自己卖鱼的报酬。

自己去了郡治,发现市场上鱼价下降,五千条鱼乾根本就卖不到四十万钱,所以他便把作为自已佣金的牛给卖了,凑齐了三十二万钱给了粟君的夫人。

寇恩说,他送粟君夫人回家,在一路上走了二十多天。

路上,他在沿途驿站(古代驿站有市场的功能)买了一些粮食和肉,价值一万五千多钱,作为抵债给了粟君夫人。

寇恩还辩称,回家路上免费给粟君夫人当劳动力的佣金不说,自己儿子寇钦替粟君捕鱼三个月的工钱,合计八万钱也没有拿到,

三十二万钱货款加上八万钱工钱,就已经是四十万钱。寇恩完成了当初与粟君的相约,鱼卖得四十万钱。

故而寇恩自辨说不欠粟君钱和牛。

乡音夫核实后禀文回复县廷,居延县令看完禀文,断寇恩不欠粟君。

粟君不服,向他的直接上级居延都尉府(居延军分区)上告,都尉令县廷『更详验问,治决言」,县廷下文都乡再次验问。

十二月戊辰(十六日),夫再次审问寇恩,写成再审的文书。

十二月辛未(十九日),夫把初三日的审核结果再次上报,并将十六日覆审结果以附件形式随同上报居延县。

十二月乙卯(二十七日),县廷接到啬夫审核材料后,裁定粟君『政不直」,县令丶县丞联署签名上报都尉府,并『移文」通报甲渠候。

都尉府审查后按律报张掖太守府(类似省府),太守府下文,免去粟君的甲渠候一职。」

朱由校讲完后,看看众人。

「众臣工,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还在征战中原,并未统一天下。占据陇右河西的嚣,名为归顺光武帝,用建武年号,实则行割据之实。

就是在这麽一个割据又偏远的边塞之地,发生了这麽一件事。大家细品一下,有何感想?」

等了一会,朱由校指着刑部尚书李养正问。

「李尚书,你是刑部,你说说。」

「皇上曾言,「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两汉强盛,确实有道理。

法治,闪耀青史。」

朱由校扫了一眼,继续问,「还有吗?」

刑部右侍郎丶制置司律政厅都事李长庚答。

「皇上,在这个故事里首先第一点,粟君身居要塞长官,比秩县令,面对一个不是原籍的客民,没有仗势欺人,逼迫寇恩还欠债,而是通过上告去捍卫自己的利益。

乡音夫丶县令丶县丞,没有官官相护,而是坚持亲自问讯,核查事实,公正断案..

官民知法而用法,法更知法而执法,文弘法治,真是让人倾慕敬仰。」

「酉卿先生说到点子上,知法丶用法丶执法。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平等,司法不受干涉的独立,以证据和律法为准绳丶不偏不倚的公正。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军民官庶才会尊重司法,相信司法,进而知道用司法去保护自己的利益。

东汉的一则小故事,让我们看到国朝的不足。一千六百年前的司法精神,传到而今已然是荡然无存。

朕决意要把东汉的司法精神继承下来,还要发扬光大。

所以以后不管什麽案子,法司都要坚守三点,平等丶独立和公正!」

朱由校顿了一下,继续开口:「这次南京南闱案,朕派酉卿先生主持。你带着律政厅的检法局检法官以及大理寺的官员一并过去。」

李长庚起身拱手:「臣领旨。」

「锦衣卫。」

郭明振马上起身拱手应:「臣在。」

「保安司的梁之挺先过去,他把京师警察厅办得很好。这次过去把南京的警察厅也操办起来。

案件侦办归警察部门,证据确凿了再移交检法局,检法局核实后再提请公诉,交由大理寺和司理部门审判。

这是朕定下的规矩。

你们一件案子一件案子开始遵行。」

「遵旨。」

「刑部派一个侍郎,都察院派一个左副都御史,作酉卿先生的副手,也行使监督之权。」

「遵旨。」

「迁扬州知府苗可秀为应天府巡抚..」

一番部署,众人明白皇上这是奔着办成铁案去的。

「皇上,目前来看,南闱舞弊案,目前没有确凿证据,不如如何下手?」

刑部尚书李养正实话实说。

说得没错,告状的那些秀才只是觉得,真没有抓到什麽证据,所以那些衙门才敢如此踢皮球,

甚至连状纸都不接。

不过李养正等人在心里猜测,魏公公手里会不会抓着什麽真凭实据?

人家手里可是有东厂和锦衣卫番子。

「有证据。」

郭明振出声替朱由校回答。

「郭都使,你给众臣们说说,是什麽证据。」

「是。」

郭明振朗声说起来。

「卖国通贼首犯之一,锦州士绅常谷山,举人出身,曾经做过南京户部主事,跟江南士林缙绅关系密切。

他的侄儿常田闻,是个读书种子,少年便被送去江南读书,拜在叶茂才门下。

万历四十六年,常田闻参加山东乡试。

叶茂才暗地里策划,联络故交房可壮,定要叫爱徒常田闻两榜连捷。

主持方历四十六年山东乡试的主考官是房可壮的同科,主持方历四十七年会试的同考官是叶茂才的学生。

房可壮收了常谷山四千五百两银子,居中运作,常田闻在乡试和会试中两榜连捷。」

听到这里,众臣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又觉得都在情理之中。

锦州偏远之地,就算你努力挤进了江南缙绅世家的圈子里,也要用白花花的银子来表明你的实力和诚意,让那些人知道常家是可用之才,值得抬举。

「房可壮居中运作,联络了不少礼部官员以及乡试和会试考官。天启四年南闱,他时任两淮巡盐御史,经他穿针引线,抬举了十一位举人。

在他山东原籍宅院里,搜出大量相关证据,正好以此入手突破。」

好家夥,难怪去年冬天杀了那麽多人,唯独房可壮少数人还活着,想不到一环扣一环,现在派上用场了。

韩率先出了紫光阁,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李长庚,天启四年南闹舞弊案专案组组长。

眉头不由皱了起来。

李长庚是湖广人,楚党中坚。

当年东林党得势,没少挤兑他。

此人不植党援又刚直不阿,办事能力也很强。辽东事起,他第一个上疏力主兴海运。

天启元年他押解粮饷经海路至山海关和宁远,被熊廷弼上疏赞许。

李长庚是楚党大佬梅国桢的女婿。

现在楚党有他,有梅国桢的侄儿梅之焕,熊廷弼又起死回生..

以他的为人,以及与东林党的恩怨,世人相信他不会诬陷东林党,但绝对不会偏祖东林党,说不定暗地里还会落井下石。

楚党!

韩心里暗暗盘算着。

看着众臣一一离开,朱由校神情慢慢变得凝重起来。

这次天启四年南闱大案,不可能做到完全平等公正和独立,因为它本身就带着政治目的去的。

要法办的对象,那些江南缙绅世家们,全身上下最硬的就是嘴。

你就算是把他们亲笔书信摆在面前,也会睁着眼睛说伪造!诬陷!

你跟他们讲公正平等,只会被他们胡搅蛮缠到火冒三丈,不想讲道理只想讲物理。

这些江南缙绅世家们,对付他们最好的手段,不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是直接上大明王朝的封建铁拳!

李长庚他们南下,还有一番明争暗斗。

不过朱由校注意力没有被牵去南边,还盯着北边。

开平都司和平辽都司,到底打得怎麽样?

山海关的孙承宗和宁远的袁崇焕还没找到奴儿哈赤的踪迹,在青城的开平都司,却突然收到有关奴儿哈赤和八旗主力的消息,把他们吓了一大跳。

奴儿哈赤所率的八旗主力,居然离自己这麽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