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燎原计划
刘若愚带着小内侍追出紫光阁时,黄尊素还在和杨嗣昌在出谦巽门的路上慢慢地走着。
「子微,兴明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下月要召开,你负责会务,忙得如何?」
「真长先生放心,会务准备工作有条不素地进行着,绝不会出岔子。」
「我听说皇上有意要把兴明会改为新明会?」
「是的,皇上此意由来已久。此前定新明通讯社,开《新明报》以为兴明会的喉舌,大家都心知肚明了。」
「一个兴字,一个新字,子微心里可有数?」
「真长先生,晚辈心里有数。兴,无非是中兴之意,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新,则是开天辟地,再造大明。」
黄尊素欣慰地点点头:「皇上志向高远,你心里有数就好。」
杨嗣昌心头一动。
他知道黄尊素不会无缘无故提起这件事,心里的念头转了转,大致明白了。
「多谢真长先生提醒。晚辈与孟白先生(李长庚)丶延之(朱大典)和初成先生(凌蒙初)再好好合计一下,把执行局丶组织局和宣传局的会议报告,好好修改一下。
还有会议议程也要好好地多方争取意见。
黄尊素见他明白了,继续说:「我奉皇上旨意,正在撰写皇上在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稿。目前还没有定稿,内容我也不便透露:::
我只想提醒你,围绕一个新字多做做文章。」
「晚辈再次感谢先生的指点。」
「客气了。我们现在在一条船上,荣辱与共,有些话,不必多说了。」
「真长先生!」有叫唤声从后面传来,两人扭头一看,刘若愚带着几位小内侍急匆匆赶来。
「真长先生,皇上有事召先生回紫光阁。」
「好。」
刘若愚叫一位小内侍带着黄尊素回紫光阁,拱拱手跟杨嗣昌告辞,带着人继续向前追赶走在前面的凌蒙初和郭明振。
杨嗣昌看了看黄尊素的背影,又转头看了看刘若愚的背影,若有所思。
黄尊素在偏殿里等了一会,凌蒙初和郭明振一起走了进来。
三人互相点了点头,静静地坐着,喝茶继续等。
又过了一刻多钟,在文渊阁入值的阁老兼左都御史王之案匆匆赶到。
怎麽把王阎王也叫来了?
黄尊素和凌蒙初不由地对视一眼,又警了警仰着头在看偏殿屋顶的郭明振。
看来有大事要发生。
又等了半刻钟,换了一身亮青色盘领窄袖常服的朱由校匆匆走了进来。
翼善冠服的常服国朝初年是窄袖,成化年后逐渐演化为盘领宽袖。朱由校不喜欢穿过于肥宽的衣服,就以恢复祖制为名,把常服改为窄袖。
朱由校在中间座椅上坐下,右手一挥,示意刘若愚。
「把那份急报给先生他们传阅。」
黄尊素第一个看到那份急报,才看几行,心里咯瞪一下。
看到后面,心里乱如潮水,纷纷扰扰,怎麽把急报传给王之都不知道。
高攀龙!
好友高攀龙!
当年自己跟高攀龙丶顾宪成丶李三才等人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都想着把满腹的圣贤道理,化为济世救民的良策。
只是在那条探索的路上,有人落队,有的走上另外一条路,还有的继续往前走。
黄尊素脑海不由回想起当年自己跟高攀龙等人争论的场景。
当时自己和他都相信,儒理经义里包含着中兴大明的道理,只是前人理解错误,自己要做的就是从繁浩的纸卷里找到圣人真正要告诉世人的真理。
找啊找啊,高攀龙认为自己找到了,自己却越找越心虚,开始接触起其它学问,其它被正统儒生们视为旁门左道,甚至是异端邪说的学问。
可依然在迷雾中寻寻觅觅。
只是后来在魏忠贤和刘国华的胁迫下,自己成了帝党,进而接触到天启显学,骤然被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那时自己才逐渐发现,这几十年自己试图在圣贤经义里找到济世救民的道理,认为前人理解错误,实际上却一直在前人划定的圈子里打转,就像一头被蒙着眼睛围着磨在打转的驴。
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原本是件好事,可成就了一个桔,没有勇气跳出这个桔,看到更远更深的东西。
黄尊素感受最深的就是,儒理正学,把《易经》挂在嘴边,却忘记了这本经义最核心的字。
易!
变化。
因时而变。
因势而变。
不断变化进步。
在新的济世救民道路上探索了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高攀龙等旧友,发现他们还是那群困在时代磨房的驴子,还在「圣人智慧」打造的桔里打转,同时还变得执和偏激。
「好了,四位都看完了,都说说吧。」
朱由校的话打断了黄尊素的思绪。
他抬起头,先说了一句:「皇上,臣觉得天启四年南闱案足以杀一做百。」
黄尊素现在十分清楚眼前这位年轻天子的脾性。
把自己四人紧急召集到紫光阁,说明他很愤怒,准备在此前的计划基础上,对高攀龙为首的江南士林丶缙绅世家再上手段。
高攀龙等人远在江南,没有亲身体会到皇上这一年来的手段,意识还停留在天启初年,那个躲在深宫,放纵阉党肆虐的「愚钝天子」印象中。
这个意识,让高攀龙等人头上悬上一把利刃而不自知。
皇上要是决心再上手段,比南闹案更激烈的手段,那可能是摧毁性手段。
身为天启帝身边可数几位幕僚智囊之一,黄尊素深知皇上的「工具箱」里还有好几件让人心惊胆战的利器。
黄尊素开口就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希望能维持原计划,暂时不要扩大对高攀龙为首的江南士林的打击。
朱由校听出黄尊素的意思,没有出声,静静地听着。
「皇上,东林党兴盛之后,背弃了初心,里面混入了太多的势利小人。
但臣向皇上担保,愿意用全家性命担保,高攀龙他绝无二心,他心里只有大明社稷万民,一心想着铲除积弊,扶危持倾,为大明彻底解决内忧外患。
皇上,南京魏督公丶刘都事以及梁指挥使既然知晓了高攀龙等人的计划,想必也早就采取了应对措施。
臣恳请,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朱由校点了点头,转头看向其他三人,「初成先生,王先生,明振,你们有什麽说的?」
王之案和郭明振异口同声地答:「臣谨遵皇上圣意。」
郭明振跟高攀龙没有任何交情。
王之案之前跟高攀龙有交情,但成为「帝党」后被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党骨干割席绝交,还明里暗里大骂他是酷吏,堪比郅都丶宁成丶来俊臣丶陈瑛之流..:
凌蒙初长叹一口气,「皇上,臣附议真长先生的话,希望能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朱由校背着手,在四人的目光中来回走动朕相信真长和初成两位先生所言,高攀龙心里装着大明社稷和黎民。但朕的心里也装着大明社稷和黎民。
现在的问题是大明这艘大船行驶到一个十字路口,是走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航线,还是沿着以前的老路继续兜兜转转?」
偏阁里十分安静,黄尊素四人静静地听着,神情凝重。
「朕知道高攀龙是志向高远之人,也是个十分自负和执的人。
天启四年南闱案,很明显是朕给他们的一个警示。
可惜啊,这个警示被当成了耳边风,甚至连去年腊月西市口的行刑,也被他们当做没有发生过。
他们煽动蛊惑,造谣生事,要针对市舶局和江南织造局...接到这个消息,朕有些想不明白,
高攀龙到底想干什麽?
他到底是真的为国为民,还是在维护某些人的利益?」
王之突然冒出一句:「皇上,臣觉得,高攀龙心里的国和民,与皇上圣心中的国和民完全不是一回事。
皇上圣心里的国是大明长治久安,民是亿万黎民百姓。
高攀龙心里的国只是儒理经义里朝纲,民是士子..:」
朱由校指了指他,「王先生这番话说的十分深刻。
这也说明一个现实问题,我们与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党,以及他们代表的江南士林和缙绅世家,
已经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甚至可以说,高攀龙等人的济世救民,已经严重阻碍了我们的济世救民。
他们现在是大明的内忧之一,更是新造大明的敌人!」
内忧!
敌人!
朱由校这个定论说出来,王之实和郭明振不由地看向黄尊素和凌蒙初。
凌蒙初还好些,有些失落但不至于太难受。
他此前名声不显,在东林党大佬和党众眼里,虽然是士林一份子,却是个不务正业的书贩子。
而且凌蒙初的思想受李势的影响特别大,在他的戏本丶小说等作品里也充分展现了这一点,更加不为正统儒生们所喜。
念在旧情上替高攀龙等人求情,但也仅此而已。
黄尊素的神情就有些复杂了。
听到朱由校说出内忧和敌人这两个词,他的心里在打颤。
他太清楚这两个词从皇上嘴里说出来的分量,同时意味着什麽。
他的内心痛苦,挣扎着,想再次出声为高攀龙等人求情,却知道这会无济于事。
而且在他心里深处也清楚,皇上说得没错,
已经完全接受天启显学的黄尊素很清楚,在高攀龙等志向高远的人心里,皇上推行的新政是背儒弃理的异端邪说。
而支持他们的那些缙绅世家,则直接认为皇上的新政是在断他们的财路。
无论从哪方面看,他们都会对新政发起猛烈的进攻,殊死一搏。
这种情况下,怎麽妥协?
可是多年的感情让黄尊素无法下定决心,弃之不理。
朱由校看到黄尊素变幻不定的神情,开口道。
「真长先生,朕可以再给高攀龙等人一次机会,可时代还会再给大明一次机会吗?」
看到黄尊素许久没有再答话,知道他最终站在了自己这边,朱由校欣慰地暗地里长舒一口气。
「好,既然大家意见一致,朕决定启用燎原计划。」
燎原计划!
黄尊素猛地抬起头,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眼睛居然是惊恐。
凌濠初也是一脸的惊惶。
王之案和郭明振则是一脸的震惊,
皇上真得震怒了,这是要下毒手啊!
朱由校继续说:「燎原计划,一直由刘国华和冯梦龙在南京和扬州暗地里主持,整合锦衣卫丶
文化局丶东厂等力量,从他们去年南下江南就在有条不紊地布局推进。
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为了稳妥起见,明振,你亲自去一趟南京,带一个特别小组过去,与魏忠贤一起坐镇,协调南直隶各方力量,确保燎原计划有序地进行。」
「遵旨。」
『还有韩和他身后的晋商,最近赞动作不断。明振你去了江南,张艮去了秦皇岛,梁之挺去了江南。
京里只剩下都尉司指挥使王世德。
正好,晋商的小动作,跟山西丶大同丶宣府三镇的边军脱不了干系,就在都尉司职权之内。
叫王世德盯紧了!」
「遵旨。」
「刘若愚。」
「奴婢在。」
「拟密令,八百里加急给刘国华和冯梦龙,朕命令立即启动燎原计划,并成立秘密指挥司,刘国华为指挥使,冯梦龙和梁之挺为副指挥使..:」
「遵旨。」
「同时,应对高攀龙的冲击上海市舶局和江南织造局的行动,立即展开,朕不希望上海市舶局和江南织造局受到影响。
尤其是上海第一棉纺厂,是重中之重,
同时叫军机处拟文,制军院签署,给两浙巡海都司衙门发六百里加急,询问沈有容和贺虎臣,
上月要求的那支分舰队和四个团海军陆战队,是否按时入驻上海丶吴淞和宝山。
贺虎臣有没有亲自坐镇。
再告诉他一遍,听从刘国华调遣。
朕不要想听他们禀告杀了多少人,朕只要第一棉纱厂完好无损!」
黄尊素丶凌蒙初丶王之和郭明振不由上身一挺,坐得笔直,眼睛的神情也格外清澈坚定。
「遵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