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天启大明 > 第一百九十七章 见证历史的一刻

天启大明 第一百九十七章 见证历史的一刻

簡繁轉換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0 04:47:03 来源:源1

第197章见证历史的一刻

朱由校扫了一眼众人,把大家的神情看在眼里,长吸一口气,继续讲。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可能毫不迟疑地答,大明不就是朱家王朝吗?」

孙承宗丶毕自严丶卢象升等人,心绪开始缓缓平息,开始琢磨起朱由校话中的深意。

「没错,大明是太祖皇帝应天命而建,传至朱氏子孙后代,与社稷万民同休。

从这一点,说大明是朱家王朝不为过。

不过在朕看来,这是旧明,新明不是这样的,至少我们这些志士同仁聚集在一起,要建立的新大明不单单是一家之王朝。

听到这里,朕知道有人迷惑,有人惶然,新大明,到底是怎麽样的大明?」

朱由校顿了顿,朗声背诵起来。

「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

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如蒙古丶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在场众人中,有博览群书丶记忆力好的,很快就记起,这是太祖皇帝北伐中原,定鼎天下时发布的《奉天北伐讨元文》,也叫《讨中原》。

朱由校继续说:「太祖皇帝的《讨中原》中,说出他平天下丶立大明丶登大宝的三大天命,那就是逐胡虏丶除暴乱丶安万民。

正是太祖皇帝应天命完成了这三项历史使命,才会被天下苍生奉为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那我们就能由此推论出,大明建立的根基是抵御外敌入侵,保境安民;除暴安良丶抑强扶弱,使万民安居乐业。

这不仅是大明建立的根基,也是大明皇帝,从太祖皇帝手里接过的责任!

扪心自问,大明自洪武年以后,一直到天启六年以前,这些责任都做到了吗?」

会场上众人的心,碎碎作响,跳得有些快。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皇上居然问出这麽尖锐的问题。

大明建立的根基是什麽?

那是不是它延续至今的法理基础是什麽?

还有大明皇帝的责任。

天子也要讲责任!

前所未有啊!

皇上,这麽生猛的问题,普天之下,也只有你能问出来。

「回顾历史,洪武年间,保境安民丶抑强扶弱可谓是做得最好...」

众人默然无语。

不得不说,太祖皇帝虽然在士绅们心里强横残暴,嗜杀无度,但对贫苦百姓真的好。

他执政期间杀了十几万人,但多是官吏士绅豪强,少有贫苦百姓。

他制定的抑商重农国策,偏激到整个国家以田赋为主,基本放弃了工商税,使得大明中后期财政举步维艰。

财政制度没有半点余,量入为出到数着入库的米粒过日子;赋税制度极其粗糙,简直就是地主老财的治家模式:::

太祖皇帝制定这些国策,除了他的历史局限性之外,更多的是从减轻农民百姓的负担出发.::

太祖皇帝开局一个碗,当过和尚讨过饭,至亲接连饿死病死,真正尝过人间疾苦..:

他对贫苦农民们的同情,确实真诚,发自肺腑的真诚。

但真诚并不能解决世上所有的问题.::

方法不对,方向错误,越真诚反而问题越大。

「后来永乐年,保境安民做的还行,抑强扶弱就开始松懈。

到宣德丶正统年间,士绅集团逐渐抬头,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后,勋贵集团土崩瓦解,大明朝堂上文官一家独大...」

朱由校毫不忌讳地当众说这些话题。

与会者中有不少文官和武将,还有因为军功封爵的文官和武将,新晋的勋贵一族..:

会场上鸦雀无声,众人都在静静地倾听朱由校的讲话,思绪跟看他的讲话不停地在脑海里思索着。

要是外人,如韩丶高攀龙丶**星之类看到这一幕,会百思不得其解,只觉得非常地诡异!

他们不知道,这是一份独属于朱由校与新明会众臣之间的信任。

这份信任的建立,是如此不易。

最先是朱由校从天启五年六月开始,用力排众议,定下计策,不顾重重阻力,坚持推行,进而获得改变辽东局势丶降服蒙古左翼丶缓解大明北边边境危机等力挽狂澜的军功。

这些文韬武略是基础,能让众臣愿意坐下来听朱由校发表意见,然后在这一年多时间里一点一点,与众人交流。

再凭藉心中一心改变大明困境丶为社稷黎民造福的公心和真诚,朱由校与众臣齐心协力克服时艰,最后慢慢建立起来之不易的相互信任。

有了这份君臣之间的信任,朱由校才敢如此「大放词」,跟众人把本质问题谈透,再一起商议解决办法。」...越到后期,文官集团一家独大。

他们进则操纵朝政,退则把持地方。居庙堂之高则党争不休,居江湖之远则敛财不绝,只要权利,不要责任...

到最后,江山是大明的,赋税是百姓的,财富是他们的。

为了延续他们的荣华富贵,奉儒理为圭泉,画地为牢,禁铜思想。

虚言大义而贬斥务实,玩弄文字而耻于实践,空谈误国而扼杀干臣..:

历朝历代多少仁人志土,为救黎民于水火,扶社稷于将倾,呕心沥血,前仆后继,没有倒在敌人手里,却被他们从背后捅刀子..:

朕每每读到这些文字记载,痛心疾首,忍不住扪心自问,为什麽会出现这样的人,做出这样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来?

究其根源,就是大明是谁的大明这一根本问题没有得到厘清。

长期以来,朕的历代先祖,以大明为朱家王朝,视国为家,行家天下之策;官庶军民也认为大明是朱家王朝,兴衰存亡与他们无关..:

国事败坏丶边患不绝丶天灾**,种种积弊祸端,官庶军民不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就是麻木煎熬丶无奈忍受.::

朕认为,不把根本问题厘清,我们一切改革举措都是无源之水丶无本之木!」

朱由校双目精光闪烁,一字一顿地说。

「什麽根本问题?

那就是大明是谁的大明,今日之天下是谁之天下!」

众人被震惊得有些不知所措!

但许多大臣被朱由校的勇气和坦诚所打动。

这些人跟朱由校走得很近,有机会经常交流,交流对时政的看法,以及对积弊的认识交流过程中,他们与朱由校有着许多隔阁和异见,时常会争吵。

但是同一个理念:中兴大明,让社稷万民安居乐业的执念,让他们能够在争吵中求同存异当然了,朱由校真诚磊落的态度,一针见血的剖析,阐幽明微的讲解,行之有效的举措,也让众臣慢慢接受了他的许多颠覆性言论。

今天也是如此,朱由校的发言,在外人耳中,尤其是传统儒生耳中,简直是大逆不道,自掘坟墓。

但是在场的人,都跟朱由校交流过,早就打过「预防针」,有的还在心里十分赞同他的理念。

就算是那些微末出身的与会代表,在来京后,朱由校抓紧时间,赶在开会前分别与他们沟通过两三次,坦诚交流,互获认同和信任。

与会者听了朱由校的这番话,不约而同地认为,皇上这是想彻底根除大明积弊,或者说是想根除华夏千年以来的积弊。

他们虽然觉得有些震惊,但是不觉得好笑,也不觉得是无稽之谈,他们反而还会感动。

敢说出大明不是朱家王朝这麽一句话,对于身为朱氏子孙,大明皇帝的皇上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也意味着在他心里,朱家王朝没有再造新大明丶让华夏社稷永固丶炎黄万民永宁来得重要。

他们感受到这份炽热无比的真诚!

不由自主,一种见证历史的神圣感觉从心底涌起。

或许,三皇五帝以来,不,秦皇一统天下起始,改变神州历史的一幕,会在会场上,西苑大光明殿左殿出现。

他们目光炽热,炯炯有神地看向中间,看向那个年轻充满朝气的身影。

朱由校声音越发洪亮,如黄钟大吕,响彻整个左殿。

「太祖皇帝的《讨中原文》中有云,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太祖皇帝只是亿兆万民的领头人,军民拥戴,当为圣人,所为者何?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我们遍读史书,可以知道,太祖皇帝北伐中原,是数十万将士浴血奋战,数百万百姓辛勤转运。

大明是亿兆军民,在太祖引领和团结下,一同建立的..

由此可知,大明是大明万民之大明,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最后一句话,如同在所有人心里敲响了洪钟,震得他们忍不住浑身颤抖。

三千年,皇上是第一位说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皇帝,或许从此之后,他与华夏历朝历代所有的皇帝截然不同了。

朱由校的声音依然那麽洪亮,直透人心。

「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的一切治政举措,就从家天下的源点,改成国天下这个源点!」

家天下,国天下,区区一字之差,却有着翻天覆地的差别。

许多大臣饱读儒理经义,经过这些时间与朱由校的辩论,深刻认识到其实儒理经义的本质就是以国为家。

孔子推崇的周礼,其实就是按照宗族礼法去治理国家..:

这样的施政理念,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农耕时代,效果非常好。

它的理念是大部分人负责耕种,少部分负责治理。

用社会静态化和阶级凝固化去聚集人心,平息争斗,集中主要力量用于农耕生产,确保大家都有粮食吃,都能活下来。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当然了,阶级凝固化和社会静态化也引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爆发了一次又一次推翻王朝的起义,于是皇帝和士大夫们协商后,采用科试制,使得阶级可控化流动,使得社会不至于静态化到一潭死水,于是儒家继续统治华夏。

但是在宋朝,儒家开始展现萎势,显得力不从心。

朱由校与众人的交流沟通中,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因为宋朝的「市场经济」非常活跃,生产力得到发展,工商大兴,时代在竭力向新的时代跃进,适用于农耕时代的儒家思想,开始不适应工商大兴的新时代。

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儒家士子们反思的结果是执行儒家先贤的道理不到位,于是推出了更静态化丶更凝固化的理学。

理学没有挽救偏安一隅的南宋,但是却和明太祖一拍即合。

明太祖出身贫寒,从元末天灾**的纷争中走过来,饱尝人间疾苦,骨子里痛恨动荡不安,渴望稳定宁静的田园生活。

他的想法与理学不谋而合。

天下纷争,都是因为人的**太多了,只有去人欲丶存天理,人人遵循三纲五常,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问题在朱由校与诸位大臣的交流丶争辩中,一一被辨明..:

朱由校还是朱友霄时,看过明末历史的一些典故。

知道三大思想家,无一例外都在击儒理的务虚不实,空谈误国,黄宗羲甚至提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

他们的这些思想,确实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但也有对父祖和前人们的思想传承。

正德丶嘉靖丶万历年间,泰州派丶李势等「叛逆」思想的流行,说明明朝中后期,许多仁人志士一直在反思儒家理学,也取得了不俗的进步,新的思想喷薄欲出。

只是一切在满清入关后嘎然而止。

朱由校不想让华夏文明重蹈覆辙,唯一从泥潭里挣扎出来的机会,被自己葬送。

至于如何纠偏,如何拨乱反正,朱由校深思熟虑,提出核心一点:改家天下为国天下,让天下真正成为天下人之天下。

可是如此一来,朱氏皇室怎麽办?

众人神情各异地看向朱由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