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天启大明 > 第三十章 汪文言丶冯梦龙和凌蒙初

天启大明 第三十章 汪文言丶冯梦龙和凌蒙初

簡繁轉換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8 15:46:10 来源:源1

王之寀心神未定地在前院花厅等着,很快家仆带来两人,正是锦衣卫镇抚司指挥使张艮,保安司指挥使梁之挺。

下午还在紫光阁见面,怎麽突然来拜访?

难道带了皇上的旨意?

不会吧,如果是带了皇上旨意,早就大声言明,好叫自己开中门相迎。

难道有什麽密旨和口谕?

今天下午王之寀在紫光阁,已经被朱由校的手段和心计吓到了,这种当面亲身感受带来的冲击感,是崔景荣丶李宗延等人完全无法理解的。

现在听到两位锦衣卫指挥使联袂赶来,王之寀心虚不已。

「王侍郎,张某/梁某贸然造访,还请见谅。」

王之寀脸上的肌肉不停地抖动着,笑里带着几分僵硬,「两位上使,实在是客气了。

请坐,快请坐!

来人,上茶,上好茶。」

等到仆人端上好茶离去后,王之寀小心翼翼地问:「两位上使,请问有何指教?」

「皇上叫我们俩来问王侍郎一件事。」

王之寀端茶的左手猛地一抖,茶杯加杯垫斜落到桌面上,里面的茶水泼了出来,浇在他的手上,烫得他呲牙咧嘴。

但顾不上手上的痛,连忙小心翼翼地问:「皇上有何事问臣?」

「王侍郎既然是梃击案参与者,那麽可知此案是由谁策划的?」

王之寀喉结上下抖动了几下,答道:「此事内幕在下原本也不知。那时东林党势大,还看不上我这个刑部主事的陕西土鳖。

后来他们看到我于刑讯有一套,便勉为其难地收纳下,让我参与其中,帮忙把口供弄得更完整,于是便知道了幕后之事。」

王之寀也不藏着掖着,乾脆全部抖落出来。

「此事是镇江府金坛人于玉立主谋。他是万历十一年进士,与东林党顾宪成往来密切,莫逆之交。

正如皇上所言,万历四十二年慈圣皇太后崩逝,时为太子的光宗先帝失去最大的庇护。

东林党闻知郑贵妃那边蓄势待发,准备对光宗先帝发起弹劾,『惑于女色』丶『荒淫无德』,据说还抓到了光宗先帝与神宗先帝身边美人私通的把柄...

这边也不知真假,只觉得太子情况危急。

几经商议后于玉立决定先下手为强。只是他隐居地方,便叫汪文言进京具体执行。

原本计划如皇上推测的一样,张差是被哄骗来的,内侍是真的,却是王安找来的可靠之人。

汪文言原计划也如皇上料想的一样,留白即可,不会留下多少把柄

偏偏当时鹤亭公(**星)丶南皋公(邹元标)丶修吾公(李三才)均未回朝,朝中东林党人以刑部给事中魏应嘉为首。

我看得出来,进士出身的魏应嘉看不起仅为监生的汪文言,把汪文言的计划一顿鞭挞,斥为无物,然后增添了那些画蛇添足的事。

当时我也骑虎难下,只好也配合着做些事...」

张艮不动声色地问:「汪文言?就是天启初年,挑拨齐楚浙党内讧,让东林党逆势翻盘,现在被下在诏狱的那一位?」

「对,就是他。于玉立远在原籍,他根据往来书信,断定太子危险,便建议立即采取行动。

只是那时他身体不好,不便远行,便举荐了南直隶歙县布衣汪文言,派他去了京师,捐了国子监监生,留在京师,全盘主持梃击案。

开始还按照汪文言的部署和指挥行事,不想到了中间,魏应嘉接手了去,就开始走样。一顿瞎折腾,非要指名道姓点出庞保和刘成,说这样才叫证据确凿。

结果神宗先帝御批叫两人去刑部,与张差当面对质。

这事眼看要露馅,魏应嘉以生病为由,撇下一切躲了起来,幸好汪文言接手,略施小计,让郑贵妃一党惊慌失措,逼杀了张差,这才敷衍过去...」

「后来呢?」

「梃击案巩固太子东宫位,魏应嘉跳出来四处吹嘘完全是他的功劳。

到了天启年间,汪文言又主持挑拨齐楚浙党,为东林党立下大功,又被魏应嘉抢在前面,到处鼓吹是自己的功劳。

有知情人愤然他的无耻,加以辩解,指责魏应嘉。

魏应嘉恼羞成怒,又见阉党凶焰勃然,便心生毒计,四处宣扬汪文言的种种事迹。

原本默默无闻的汪文言很快就名满朝野。田尔耕和许显纯肆虐时,第一就把此人抓到诏狱。」

张艮点点头:「本官清点诏狱人犯时,确实有他。被拷打的最为严重,金创医几番医治,才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

据说许显纯严刑叫他攀咬杨涟,他只是笑着说,天下可有贪赃杨大洪?」

梁之栋忍不住赞叹道:「果真有勇有谋,忠贞不二。可惜遇到一群猪队友。」

王之寀一愣:「猪队友?」

张艮在旁边解释:「这是皇上常说的词,专指那些忙帮不上,专门坏事扯后腿的同伴。」

不愧是皇帝近臣。

梁之栋继续问:「皇上还问,梃击案一出,朝野舆论立即沸腾。官厅衙门丶酒楼勾栏丶大街小巷,无不议论,民情汹涌之势,着实吓坏了郑贵妃一党。

此事是由谁操办?也是汪文言吗?」

王之寀想了想,「不是汪文言,是冯梦龙。」

「冯梦龙是何人?」

「冯梦龙是南直隶苏州吴县人,自幼聪慧好学。年少时就中了秀才,但乡试一直未中。为了养家糊口,辗转在苏州丶无锡丶乌程丶麻城等地做处馆课童。

素爱搜集民间歌丶谣丶谜语和说话故事,擅长写话本章回,在大江南北广受欢迎。

他与熊廷弼有师生之情。天启元年,熊廷弼下狱,他赶到京师,四下奔走营救。

他与汪文言也是好友。

梃击案,汪文言在暗中主持,冯梦龙悄悄一并入京,帮着编写揭帖丶歌谣丶说话章回,传播京城市井高院之间...

汪文言下狱,他也一并奔走营救。」

梁之栋继续问:「冯梦龙现在何处?」

「还在京师寓居。」

「还在想法子营救汪文言?」

「是的。」王之寀冷笑几声,「现在东林党人,朝野正道人士,目光都放在杨左六君子身上,谁还记得曾经为太子和东林党力挽狂澜的功臣汪文言?

李三才和于玉立已经病逝,东林党无一人伸出援手,甚至在奏章里,连汪文言的名字都不肯提一字。

冯梦龙来回奔走数月,处处碰壁。」

「他寓居何处?」

王之寀捋着胡须想了一会,「我曾经听一位朋友偶尔说起,好像是住在南城骡马市附近的阎王庙胡同。」

张艮与梁之栋对视一眼,一起起身,拱手说:「王侍郎,我等问话完毕,告辞!」

「两位上使慢走。」

送两人出府门,回到书房重新坐下,王之寀不由浑身冷得一颤,这才发现自己内衣的前胸后背,全部湿透了。

中午,南城骡马市附近阎王庙胡同,冯梦龙满脸疲惫地走在街上。

他身上的灰色衫袍,衣襟衣角溅满泥泞,一双布鞋黄扑扑一层泥土。

「冯秀才回来了?」有认识的街坊打着招呼。

冯梦龙微黑的脸露出笑容:「回来了。」

「汪三爷什麽时候能回来?」

冯梦龙脸上的笑容凝固了一下,随即答道:「快了,士克一定会回来的。」

回到小院里,看家的老仆冯玉章迎了上来。

「老爷,有来信。」

「快给我。」

冯梦龙连忙接过两封信,接过一看,一份是好友钱谦益的信,信里讲述他已经顺利回到故里,劝冯梦龙离开京师漩涡,暂避江南。

天启四年,文名满天下的钱谦益复出出仕,主要承担《神宗实录》的编纂工作。

不过作为东林党魁首,他早就被阉党盯上。四月份见到杨涟丶左光斗等六君子相继被抓,钱谦益见势不妙,马上辞职,一溜烟又跑回江南老家。

叹了一口气的冯梦龙又拆开第二封信,是好友凌蒙初从滦州寄来的。

朱国桢拜于凌蒙初父亲凌迪知门下学习制艺,万历三十四年凌蒙初拜朱国桢为师,学习制艺。

天启三年,朱国桢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携凌蒙初进京,随在身边学习。

不想朱国桢在天启四年因为党争被弹劾离京,凌蒙初留在京师,利用他高超的套版印刷术,在京师印制话本章回等书籍,风靡京畿山河等地。

一直在江南游走东林党人以及诸位亲朋好友之间,请他们出面营救恩师熊廷弼的冯梦龙,在听闻好友汪文言下诏狱,熊廷弼情况也日渐危急的消息,毅然北上。

期间耗费钱财,全靠凌蒙初套版印书所得。

五月底,熊廷弼被特旨恩赦,以白身军前效用。

六月初十,熊廷弼跟随孙承宗出镇山海关,冯梦龙原本想送恩师去赴任,但汪文言这边又放不下,凌蒙初便自告奋勇,替他送熊廷弼去山海关。

凌蒙初在信中说,孙督师丶恩师一行人,一路轻车简从,星夜疾行。

现在到了永平府滦州,孙元化以永平府制置使丶制置司经济厅滦州煤铁局都事丶兼永平府知府的身份,留在滦州开煤铁矿,建炼铁厂,铸炮造枪,襄助关宁...

冯梦龙叹息一声,「恩师幸脱囹圄,汪士克何时才能去桎梏?」

突然屋外传来冯玉章与人争吵声,冯梦龙连忙出了屋。

见到四人站在院中,身穿梅花暗纹箭袖衫袍,头戴无折幞头,腰佩短刀,身形彪悍。

「四位是?」

来人反问:「你是南直隶苏州吴县冯梦龙?」

「正是在下。」

冯梦龙话音刚落,一个布袋猛地落下,套住了他的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