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天启大明 > 第四十一章 能臣选明君而忠

天启大明 第四十一章 能臣选明君而忠

簡繁轉換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8 15:46:10 来源:源1

朱由校直奔主题。

「刚才朕说了,要请毕先生挂户部左侍郎衔,出掌制置司军机处参赞,兼判财政厅都事。

毕先生先不要谦辞,且听朕说一说。」

「臣不敢。」

「大明缺钱一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它的本源就是国朝初年建立的简陋的财政制度,当时好用。但时间稍久就稀烂无比,严重扯大明的后腿。

朕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有三。」

毕自严和袁可立精神一振,用心听起来。

皇上这是以诚相待,在任命自己新职位之前,先交换各自对时政的看法,以示笼络。

这样挺好,君臣之间不藏着掖着。

把困难说出来,想要达到的目标讲出来,然后君臣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

「其一最大的问题就是赋税不公。

大明掌握最多资源和财富的人,却被优待,减免诸多赋税。他们并不知足,还想方设法隐匿田地和人口,好逃逋更多的赋税。

除此之外,他们经商丶运输货物不纳税;卖盐卖布不纳税;与北虏东倭西夷做生意,不纳税。

国朝立国以来,田赋是最重的赋税。

可是从正德年间,江南丶福建丶岭南等地的贸易盛行,棉布丶茶叶丶丝绸丶瓷器,大量贩运出海,每年换回东倭和西夷的大量白银,数以百万两计。

朝廷收到多少两银子?

十万两。

打发叫花子!」

朱由校目光凌厉,毕自严和袁可立却心绪澎湃。

「该收的商税不收,现在连最基本的田赋,也在日渐减少。

为何?

因为田地逐渐集中在宗室丶勋贵丶缙绅手里,他们恨不得一粒粮食都不交。」

压力全在那些小地主和自耕农身上。这几年加征辽饷,多少人为此破家?不是做了流民就是投身当佃户。」

朱由校背着手,在室内转来转去,步履快速,仿佛这样才能压抑心里的焦虑。

「在国朝做佃户还是一件美事。只需缴纳佃租,不需要承担田赋。遇到强势一点的主家,连徭役杂役都不用服,用心伺候好主家就行。

比朝不保夕的小地主和自耕农强多了。

国朝赋税不公,进而造成恶性循环,使得承担国朝主要赋税的百姓,越来越少,能收到的田赋也越来越少,朝廷也跟着越发捉襟见肘...」

「其次是税赋税则简单,起不到调解经济丶分配财富的作用。收税制度和手段又极其粗略。

要麽坐视大量税收流失,要麽采用包税制,成本极高。

朕叫司礼监会计司算过一笔帐,帐面上看,每年的田赋,各种漂没丶耗羡以及霉烂丶漕运丶递运等各类成本开支,占到五成左右。

也就是十石赋粮,从江南起运,到通州入库,只剩下五石。

但是实际中,我们都知道还有各种盘剥,以摊派丶杂役丶折色等各种形式存在。百姓缴纳十石田赋,实际上要支出二十五到三十石,个别州县还更高。」

袁可立脸色闪烁,内心非常震撼,他万万没有想到,皇上对大明赋税实情如此清楚,有些情况还是他不知道的。

毕自严十分严肃。

皇上说的这些问题,他心里都有数。

现在的问题是皇上有没有决心去解决这些问题!

「其三,是赋税度支极其浪费。

说白了就是贪污成风,户部丶军器监丶火药局丶各司库大使丶押运使丶巡粮御史,无一不贪,大家都把国库当成发家致富的法门。

出库先漂没三成,然后各种折色丶耗羡丶贴补丶以劣充好,十石粮食恐怕只有一石才会落到实处。」

户部烂,地方烂,军镇烂,巡抚烂,大明财政制度千疮百孔,四处漏风,能撑到现在,朕都觉得大明八字确实够硬。

朕没有精力去改革现有的整个财赋制度,朕决定重新建立一个财政制度,也就是制置司的财政厅。

它是制置司的大管家,管着平辽,西南平叛等戎事的粮饷筹集和分配。

如何用好每一文钱和每一粒粮,是财政厅要做的,也是朕对毕先生寄予的厚望。」

朱由校看着毕自严,继续说。

「高效廉洁。

这是朕对制置司财政厅的要求。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按照以前户部那种官制,官吏不贪不贿,根本做不下去,只能大家一起同流合污。

所以要想让众人廉洁,首先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让廉洁奉公者得到奖励和好处,让贪污受贿者受严惩倾家荡产。

这才是扬清激浊,这样才能让大家养成好的风气。

然后是高效。

所有的财政制度,都必须行之有效,在提高犯罪难度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高效率...

这本小册子,是朕这些日子拟定的《财政以及后勤工作概要》,毕先生可以看看,以为参考。」

毕自严双手恭敬地接过,问道:「皇上,里面有司礼监会计司新行的记帐法吗?有借必有贷,借贷必平衡。」

「有,这些记帐方法是朕偶尔所得,说白了就是盯着钱和物的转换和流向。

不过朕在理财会计是外行,只是突然有了点灵感,不敢班门弄斧。」

毕自严连忙答:「皇上天资聪颖,偶得灵感,已然超绝。」

朱由校看着他,神情变得郑重:「打仗就是打国力。

大明国力远胜偏居一隅的东虏,可为什麽屡战屡败?根本原因就是财政混乱,浪费极大。十分力只能用出一分力。

要是不力行改革,沿袭此前陋习,不仅东虏灭不了,还会雪上加霜,使得整个财赋崩溃,届时靖康之耻,崖山之变,可能重演。

朱由校叉手对着毕自严,拱手道:「毕先生,而今这大明生死存亡之大变局,还请先生尽展才华,助朕,也助大明走出这悬崖险境!」

毕自严连忙起身高叉手长辑回礼:「臣定当殚精竭虑,为皇上,为大明理财。」

坐在旁边的袁可立看毕自严答应得如此痛快,心里明白,这是一次君臣相知,双向奔赴的佳话。

袁可立知道,如果要是在三四月间,毕自严肯定不会答应,因为那时的皇上无法让他看到希望。

但是五月二十八日,皇上落水苏醒后,先是客氏「仙逝」,王体乾丶田尔耕丶许显纯「暴毙」,然后下罪己诏,并以此特赦熊廷弼丶王化贞,让众多奔走在平辽和抗鞑前线的文武官员们心怀激荡。

皇上有担当!

有担当的人君,肯定有胸怀,也有气魄!

接着魏忠贤被派出来巡盐,从盐商等贪官奸商手里敲诈银子。

正人君子会非议,但是对于毕自严丶袁可立这样的能臣干吏们来说,这是皇上有魄力有手段的表现。

在皇上心里,办实事比讲脸面更重要!

接着是刚才紫光阁一幕,崔景宗就像一条胖头鱼,被皇上随手一钓就给钓出来。

完败!

这给了毕自严和袁可立更大的信心。

这样精明深沉的皇上,谁能欺瞒得了?

综合以上,皇上不是大家所知的文盲天子,木匠皇帝,是心有乾坤丶坚毅果敢丶有魄力又有手段的明君。

这样的皇帝,才有可能带着大家,力挽狂澜,扶危定倾!

良禽择木而栖,能臣选明君而忠!

这就是毕自严毫不迟疑答应的根本原因。

「袁先生!」朱由校转向袁可立。

袁可立跃跃欲试,他想知道皇上给自己安排了什麽任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