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天启大明 > 第六十六章 东林党到底是什麽底色?

天启大明 第六十六章 东林党到底是什麽底色?

簡繁轉換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8 15:46:10 来源:源1

「左光斗左共之,孙伯雅你服不服?」

孙传庭咽了咽口水,讪笑道:「皇上,你说共之先生,那臣必须服。」

朱由校谑笑地问:「为什麽服?」

「皇上,天启元年,共之先生领直隶屯田事,写了《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当时臣任河南永城知县,在邸报看到这份上疏,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共之先生说,北方地区非常特殊,如果不兴建水利,一年之后容易造成耕地荒废,两年之后农民见状就会背井离乡,数年之后这块地就不再适合耕种了,而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容易饿死。

臣当时勘查过永城县各乡镇,验证了共之先生的说法没错。」

孙传庭双眼炯炯有神。

「共之先生提出北方应效仿南方,兴修水利,开荒屯田,引进种植水稻等措施。臣在永城按照共之先生的《三因十四议》,试着行了浚通河流,挖渠和引水,略有小成。」

朱由校背着手,站在窗前,看着夜色。

「左共之的《三因十四议》疏,朕也看过。

一因天时,二因地利,三因人情。

一议浚通河流,二议挖渠,三议引水,四议修坝,五议建闸,六议设坡,七议地势,八议筑塘,九议招徕百姓,十议选人,十一议选将,十二议兵屯,十三议种田赋额,十四议富民可以拜爵。

都是肺腑良策,而且多是从实践考虑的可行之法。」

孙传庭看着朱由校的背影,心里翻腾不已。

皇上不像那些人说的昏庸懦弱,他心里有大明,有苍生黎民。

他机敏睿智丶心思缜密,坚毅果敢丶当机立断,现在已经显现出一代雄主明君的气质。

现在的大明需要一位气逾霄汉丶旋乾转坤的雄主明君,只有这样才有希望。

迟疑了二十馀息,孙传庭终于开口。

「皇上,臣恳请赦免左共之杨大洪等六人。」

朱由校猛地转过头来,目光如刀剑一般看着孙传庭。

「你是东林党人?」

孙传庭强撑着答道:「回皇上的话,臣不是东林党人。

在臣看来,东林党人只是一个标识,一个象徵而已。谁都可以说自己是东林党人,谁也可以说自己不是东林党人。」

朱由校突然笑了笑,「不要紧张,朕只是跟你聊聊。

你说的没错,东林党只是一个标识。

起初东林党只是以东林书院为纽带的江南士子社团。后来在国本之争中,东林党日渐兴起,名声大噪,于是许多人慕名加入,也有许多人声称自己就是东林党人。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绍徽,向魏忠贤进献了一本《东林点将录》,仿水浒传一百零八将,把朝中大臣编成东林党一百零人。

真是愚蠢到家的蠢货!

他不想着如何瓦解东林党,居然还把意见与己不同的大臣们,统统扣上东林党的帽子,再公布于世。

他是嫌东林党名声还不够响,要把许多其实是中立的大臣和士子们都往东林党那边推吗?」

朱由校心里很恼火,魏忠贤招揽的都是一群什麽狗屎。

只知道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最基本的政治斗争都不会。

朝中许多大臣,天下诸多名士,并不是东林党。

比如前首辅叶向高丶刘一燝丶韩爌,还有自己的老师孙承宗等人,现在说法叫馆阁派,现代一点的说法叫建制派。

他们曾经多次调和帝党与东林党之间的矛盾,但都无功而返。

在朱由校的心里,东林党是一群拥有殷实的经济条件,一定的民众基础,想要以士绅代替皇帝当家做主的精英分子。

他们是大明官僚集团发展到鼎峰后,分裂出的一股势力。

不仅反对皇权,还希望从现有的官僚集团手里夺得权力。从某种意义上,他们确实带有初级的自由民主思想。

但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想破坏现有的规则和秩序,却没有办法搭建更好的新规则和秩序,因为他们从口袋里掏出来的,还是四书五经丶程朱理学!

大多数东林党人从来没有考虑解决大明的实际问题,他们只是想着把以前的老爷赶走,好自己当老爷。

他们自诩正义,认为自己这个老爷,要胜过其他老爷,所以顺应天意,万民拥护...

孙传庭听出朱由校弦外之音,谨慎地答:「皇上,东林党人以民为本丶为民做主,廉正奉公丶革除积弊的说法,倒也很吸引人。

臣当初也被他们的这些说法吸引住,向往不已。

可是自从入制置司,臣跟着兴明会一众同志学习了皇上的《科学方法论》丶《辩证唯物主义》,再以此为基础去分析历朝历代丶以及本朝的诸多问题后,豁然开朗,仿佛跳出了一个天坑。

东林党人的那些学说,不仅索然无味,还觉得跟儒理陈旧学说一样腐朽不堪...

臣等觉得,想要解决大明诸多问题,必须按照皇上的《科论》和《唯物辩法》去探索寻觅新的方法...」

朱由校心里十分欢喜,但不动声色,「大明积弊甚深,而今又内忧外患,有识之士无不在苦苦寻觅救国济民良法。

只有真正忧国忧民者,才会放下陈见偏执,勇于任事,在实践中寻找和验证救国济民良法。」

他顿了顿,继续说,「左共之善水利兴农,陕西需要大兴水利,劝助农耕,朕让他任延安知府,戴罪立功。

伯雅,你在陕北宁夏一行,实践《潞水客谈》的笔记,抄一份给左光斗。

你亲自走过陕西,知道陕西现在糜烂不仅是天灾,更重要的是**。

杨大洪不是自诩清廉公正,爱民如子吗?

那朕派他为陕西巡按御史,巡按陕西各州县,查贪除暴。朕要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廉明清直,爱的是哪个民。」

这番话也等于给了孙传庭一个答覆,左光斗和杨涟肯定会放出来,现在连去处都安排好了,叫他放下心,继续用心办公事。

孙传庭欣喜道:「皇上圣明。」

看他对东林党还抱有同情之心,朱由校决定再点一点他。

「天启四年春,吏科都给事中出缺,左光斗通知同乡好友阮大铖来京递补。而**星丶高攀龙丶杨涟等人却属意高攀龙的另一位弟子,魏大中。

于是等阮大铖赶到,赵高杨等人说『以察典近,大铖不可用』,只补他为工科都给事中。

六科给事中,吏居第一,而工居最末。阮大铖按资历远在魏大中之上,当补吏科而非工科。

且他也是高攀龙的弟子。只是因为高攀龙丶杨涟与左光斗政见不一,所以才压住了阮大铖。

阮大铖一怒之下叛出东林党,投靠了魏忠贤,这才得偿所愿...」

孙传庭听到这里,一时愣住了。

「东林党人内部,也如此互相倾轧,同室操戈!」

朱由校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要把东林党想得那麽崇高。这世上,只有一心为国为民丶舍生忘死之人,才是真正的崇高。

好了,不说这些事。你从西北来,以后还要主持一段时间陕西招兵事宜,有些事朕先告知你。」

「臣洗耳恭听。」

「朕不日下诏,设制置司西北局,以王家桢为制置司西北局制置使,兼陕甘总督,节制宁夏丶延绥丶陕西丶甘肃四镇,兼巡抚陕西丶甘肃。

以洪承畴为西北局制置佥事,兼延绥巡抚。

以左光斗为延安知府。

至于杨涟,吏部和都察院那边会行文。」

孙传庭心头一动,这是大动作。

皇上才成立西南局没多久,现在又捣鼓出一个西北局,以制置司直接统辖,这是要全力改革。

王家桢他认识,字正之,别号轩篆,北直隶长垣人。二十三岁中万历三十一年癸卯科进士。

据说十岁还不能说话,却会默写《孙子兵法》《鬼谷子》等兵书。

历任刑部主事丶户部郎中。

万历四十四年,升任湖北布政使司副使,分守荆西。

时显陵守备内多聚奸贼,互相勾结,为非作歹。

王家桢择首恶者绳之以法,使**敛迹,后升阳和道参政。

天启元年八月,为陕西榆林兵备道右参政。

天启三年,以陕西布政使司参政,分巡山西冀北道。

是时,云中镇已有五年不进贡,王家桢亲临其部,严厉斥责,宣扬朝廷威德,贡事遂定。

天启四年,升左佥都御史,巡抚甘肃。五月回京叙职,被留在京中任职制置司组织局。

精练强干,知兵坚毅,又勇于任事。

虽然他一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但留在制置司心有不甘,觉得这不是朝廷经制官署,有佞臣之嫌。

皇上乾脆把他外放,如他所愿,独当一面。

「伯雅,在轩篆公(王家桢)去陕甘上任之前,那件事你需要跟他沟通好。」

朱由校切切交代孙传庭。

「事关新军,可不是小事,关系重大,你不要忘记了!」

什麽事?

孙传庭在脑子里猛转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