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隋唐王朝 > 21 两个太监

隋唐王朝 21 两个太监

簡繁轉換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9 15:54:42 来源:源1

21两个太监(第1/2页)

却说上元二年(761),李辅国被拜为兵部尚书,长安城里举行了一场风光的授官仪式。李辅国去尚书省赴任的时候,武士们身披甲胄夹道护卫,朝廷的仪仗队浩浩荡荡,肃宗亲赐美酒佳肴,文武百官一同道贺。这位大宦官,正式拥有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外朝官员的头衔。

李辅国本是一个侍奉东宫的小人物,安史之乱给了他发达的机会,短短五年间,便凭借从龙之功,攫取帝国实权。灵武时期,肃宗任命李辅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四方奏事,御前符印军号,一以委之”。收复长安后,李辅国权倾朝野,朝臣所奏之事都要经过他的手才能上达天听。

这样的架势,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一个人,李林甫。然而李辅国虽有宰相的实权,却没有宰相的官衔。

如此飞扬跋扈的大人物,走出内宫,和朝堂的三省六部长官站在一起,终究是个十足的异类。眼下当上兵部尚书,李辅国总算多了几分底气,至少在表面上,他能与外朝大臣平起平坐了。肃宗死后,李辅国即为司空兼中书令,取得了名义上的相位。从皇家的仆从到朝廷的重臣,这是李辅国的权力之路,而这样的故事在唐朝中后期被不断复制,成为宦官专权的渊薮。

时间拨回开元年间,正值少年的李辅国割掉裤裆里的那玩意儿,走进了守卫森严的皇宫。从那以后,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觊觎权力。

每一个来到长安城的人,都不得不感叹其严谨、精巧的设计。隋唐的帝王确立了都城的骨架,这里的街道、坊市、宫殿无不遵循着一种森严的等级制。人们生活在其中,犹如棋盘上的棋子,为了争夺权力而相互博弈。每当有人出局,或是有人上位,长安城的社会空间就会发生某种变化。要想玩得转这个游戏,首先得学会观察。

皇帝居住的宫殿,是整个长安城的中心,也是李辅国工作的地方。唐代有“三大内”:正北的太极宫,东北的大明宫,东部的兴庆宫。在太极宫里,有一个名叫内侍省的小机构,负责管理宦官。李辅国大概在这里接受了“职业培训”,认识了一群“同事”。他们被局限在内廷之中,每天就是伺候皇帝、皇子和后妃。只有地位稍高的宦官,才有出入宫廷的机会,比如替皇帝慰问大臣,为宫中采买物品等。开元初年,玄宗移居兴庆宫,修建了一条“夹城复道”,可经过通化门直达大明宫,城墙高筑,行走其中,外人莫知。宦官们可以活动的地方,更大了。

外朝的大人物一般都住在皇宫附近,主要位于长安城的东部。宰相李林甫住在平康坊。本来,宰相一般要在午后六刻下班,李林甫上奏,如今天下无事,干脆上午巳时回家。此后,许多政务直接在李林甫家中处理,平康坊俨然成为了一个政治中心。

边将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喜爱,常常到京城来见皇帝。他本来在道政坊有个宅子,唐玄宗嫌其简陋,于是在亲仁坊的一处宽敞地方为安禄山另起新宅。豪华之极,堪称京城第一。

崇仁坊则是京城最热闹的坊里,它的西北角与皇城景风门相连,里面是尚书省的礼部贡院和吏部选院。进京参加科考的学子,和等待授官的士人,大都选择在崇仁坊休息。天下英杰,汇聚于此,一旦他们中有人被命运垂青,或许就能在长安城拥有一处宅邸了。

得宠的官僚、崛起的武将、未来无限光明的科举文人,都在长安城最富贵的地段拥有了一席之地。而在这些人的侧旁,宦官也挤了进来。

李辅国摸爬滚打了许多年,始终是个小喽啰,不过,他攀上了一个大宦官——高力士。玄宗在藩时,高力士便是其依仗的亲信。诛杀太平公主时,高力士出力甚多。开元末,玄宗逐渐懈怠,四方呈来的表奏,都要先给高力士看,然后再交予皇帝。令人羡慕的是,高力士在翊善、来庭及兴宁诸坊都有宅邸,这些宅子都在长安城的东北部,靠近大明宫。

天宝九载(750),高力士将自己的一处宅邸改建为保寿寺,穷尽奢华,寺内钟铸成之际,高力士为此设斋庆典,举朝都来捧场。他的妻子吕氏去世时,葬礼甚是隆重,从高力士的家到吕氏的墓地,挤满了拜祭的人群。这些场面,可以用一个成语完美概括:趋炎附势。只是,谁能想到这样的权势竟会落到一个宦官头上。

在李辅国给高力士当牛做马的时候,必然能够感受到一个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宦官走出了宫廷。工作外出时,他们或在军队当监军,或出使藩邦。闲暇之余,他们融入了长安城的上流生活。要么来到寺院给佛祖捐钱,要么去到市场赏玩鸟兽,要么在城里修建宅邸,要么在城郊购置良田。

高力士得势之后,“宦官稍增至三千余人,除三品将军者浸多,衣绯、紫至千余人,宦官之盛自此始”。龙门石窟的一个小龛内,存有一碑,碑上的文字告诉我们:开元十八年,以高力士为首的一百余位宦官,捐造了四十八个西方无量等身佛像。宦官群体的经济实力非常雄厚,才能供养佛教这只吞金的巨兽。

追逐权力的道路无疑是极为枯燥的。李辅国长的丑,懂一点文字和计算,应该是一个上进的人。按部就班干了十几二十年,才抱到了高力士的大腿。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终于得到了一个小官,掌管马厩的账册。天宝年间,李辅国因为养马养的好,受到上司的赏识,被引荐去了东宫,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安史之乱后,李辅国劝李亨赶紧与玄宗分开,这样才有自立门户的机会。李亨听从了李辅国的意见,北上灵武,尔后迅速称帝,借天下大义纠集兵马杀回了长安。至德二载(757),肃宗回到长安,李辅国成了朝廷最重要的人物,不仅拥有朝政的决策权,还手握长安禁军。同年,玄宗也回来了,还有李辅国的老上司——高力士。

在某种程度上,李辅国要感谢高力士。高力士为每一个有野心的宦官树立了榜样:他们可以利用亲近未来皇帝的身份,参与权力的游戏。而且,李辅国也继承了宦官信奉佛教的时尚,史载他“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按照其地位,他多半也是一个供养佛教的金主。

不过,对于权力斗争的失败者,李辅国并没有一丝怜悯。他将玄宗从居住多年的兴庆宫里赶出来,迁到了有着层层监视的太极宫。最后,他还将高力士流放到偏远的巫州。

“逼迁上皇”这件事尽管是宦官李辅国的自作主张,但史学界普遍认为,逼宫的背后,是唐肃宗李亨的默许。这对父子之间的恩怨情仇,由来已久。

当肃宗还在娘胎中时,唐玄宗就动过杀心。

睿宗年间,太子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的争斗日趋白热化。恰逢太子妃杨氏怀孕,李隆基担心姑姑暗地里使坏,便找来心腹张说商量对策:“太平公主不想让我有孩子,你可有办法应对?”但张说愣是半天想不出个法子。李隆基转念一想——要是自己先下手打胎,太平公主不就拿捏不了自己的软肋?狠人的脑回路往往异于常人。

在煎堕胎药时,李隆基被烟雾熏晕,恍惚间梦见有神人围着药锅转,连续三次将药锅掀翻在地。梦醒之后,张说称这是天意,堕胎一事只能作罢。

救命的梦不常有,但父性薄凉的爹却常在,况且是一个把权力看得比亲情还重的爹。

权力重新洗牌之后,长安城的风景变了不少。李林甫的宅子变成了道观。崇仁坊损毁严重。李辅国住进了永宁坊,这里曾经住着两位节度使,一个是张守珪,一个是安禄山。而安禄山在亲仁坊的豪华大宅,迎来了军方的强势人物——郭子仪。高墙仍在,人自改换。另一位大宦官鱼朝恩住进了光行坊。他效仿高力士,捐出自己在城郊的一处田庄,修建章敬寺,为太后祈福。由于木材不够,鱼朝恩拆除了皇帝的华清宫,曲江的亭馆,各官署的门庭,以及哥舒翰的旧宅,以充材料。此时的长安城到处都能听到一个激动人心的声响:那是幼小的权力巨兽啃噬上一任巨兽的尸体所发出的动静。

值得注意的是,李辅国居住的永宁坊位于长安城东南,鱼朝恩居住的光行坊则在城西最南面,离皇宫都比较远。历数唐朝宦官的住宅,几乎都在皇宫附近,方便他们出入宫廷。然而,李辅国是兵部尚书,鱼朝恩是判国子监事。他们都是国之重臣,不需要像那些卑贱的宦官一样每日游走在内廷之中,只是为了侍奉主子。长安之大,除了皇宫,何处住不得呢?

李辅国当上兵部尚书之后,仍不满足,向肃宗要求出任宰相,以便名正言顺地参决国政。肃宗委婉地说,以你的功劳,做什么官不可以。但是朝廷众人必然不认可,这怎么办呢?于是,李辅国暗示宰相裴冕让众人联名上书推荐自己,皇帝暗地里派人阻挠。虽然做不成宰相,但李辅国的权势早已超越宰相,出身士族的当朝宰相李揆见了他也得“执子弟之礼”,亲切地叫一声“五父”,以示尊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21两个太监(第2/2页)

而肃宗的张皇后,被认为是一个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式的女性。

天宝年间,她被选入太**为良娣,故称张良娣。李亨与太子妃韦氏离婚后,张良娣专宠于太子。马嵬之变后,李辅国劝李亨与玄宗分兵,张良娣亦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于是李亨与玄宗兵分二路,北上灵武。

当时随行官员不多,四处兵荒马乱,每当太子留下住宿,张良娣总是挡在李亨前面。

李亨说:“抵御敌人不是妇人家的事,你为何要在前面呢?”

张良娣说:“现在太子跋涉艰难险阻,卫兵不多,恐怕有仓促,我在前面挡着,太子可以从后面逃走,这样就无患了。”

李亨灵武登基时,张良娣正逢临产期,肃宗虽不是第一次为人父,但还是千叮万嘱要她注意身体,避免操劳。

结果,张良娣产后三日,即下地为战士们缝补战甲,亲自照顾肃宗的饮食起居,说:“此非妾调养之时,当先办殿下事。”

由此,张良娣“宠遇专房”,并于乾元元年(758)被册立为皇后。

自入主长安以来,张皇后就开始模仿武则天、韦皇后,经常接受内外命妇朝见,向肃宗要权。为了扫清把权的障碍,她曾与李辅国一起进谗言害死了建宁王李倓,并几次三番要挟肃宗废黜太子李俶(李豫)。她虽然为肃宗生下两个儿子——李佋和李侗,然而长子李佋早夭,次子李侗年幼,故几次动摇嫡位,均未成功。

肃宗前半生在宰相与父皇的威压之间夹缝求生,后半生则被宦官与皇后死死压制,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宝应元年(762)四月五日,在被软禁太极宫一年零十个月后,78岁的唐玄宗突然去世。临终前的一段时间里,他沉迷于道教的辟谷,不食五谷,坚持绝食。玄宗去世那年,被流放巫州的高力士正好遇赦而归。他走到半路,听闻玄宗已死,面朝北方,嚎啕大哭,呕血而死。

玄宗死时,肃宗已经病重。有一种说法,肃宗久病难愈,李辅国怕玄宗复辟而抢先对玄宗下毒手,因此玄宗之死并非善终。

北宋人王铚在自己的笔记文集《默记》记载了一个故事。唐玄宗被软禁后,仍无法打消唐肃宗和李辅国的顾虑。某天夜里,一个杀手带着李辅国的命令潜入太极宫,一锤子砸在了唐玄宗的脑袋上。只听见“砰”的一声,唐玄宗没被砸死,反而被这突如其来的敲击给弄醒了,起了身淡定地告诉杀手:

“我固知命尽于汝手,然叶法善(唐朝著名道士)曾劝我服玉,今我脑骨皆成玉,且法善劝我服金丹,今有丹在首,固自难死。汝可破脑取丹,我乃可死矣。”

唐玄宗被人刺杀居然不生气,反而生无可恋地给杀手传授了自己“不死之身”的破解秘法。刺客闻言照做,一场“开颅取物”手术过后,失去金丹的玄宗果然当场去世。

唐玄宗的脑袋瓜子被人开瓢之后,明朝的《鸿书》写出了更为劲爆的续集:“后温韬发唐之诸陵,见明皇头,乃破两半,以铜丝缝合。”意思是说,温韬的盗墓团队进入泰陵地宫后,撬开皇帝棺椁正欲搜寻宝物,却意外见识了唐朝的“颅骨修复手术”——唐玄宗头骨裂成两半,事后用铜线缝合,拼接成一体。

却说玄宗死后,肃宗也在人生的最后时日防着李辅国。面对李辅国专权的局面,病榻上的肃宗在宰相李岘的帮助下,制定了一套新办法,规定日后诏书皆由中书省发出,宦官不可假称皇帝制敕;但凡天下有重大案件,必须交由大理寺与中书、门下两省会同裁决,宦官不得插手;至于禁军、宦官内部有违法乱纪行为,则一应交由御史台、京兆府处理,旁人无得过问。

然而,诏书刚下达,肃宗就因精力耗尽,一病不起。

大唐君位震荡,李辅国和张皇后之间的联盟关系也一夕瓦解。为了实现自己临朝称制的政治野心,张皇后不惜以改易太子的方式,想尽一切办法扶持自己的幼子登基。而李辅国则深知,无论谁做皇帝,他都只是奴才,想保命就必须握紧“枪杆子”。就这样,他抢先笼络并宣誓效忠太子李豫,然后借由新帝的信任,指挥禁军搜捕张皇后及其党羽。这事发生在肃宗死前两天。

这天禁军杀入寝殿,肃宗眼睁睁地看着张皇后被抓走,惊惶之下,只能对外呼救,希望有人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但他的哭喊得不到任何回应。

两天后,肃宗病死。此时,距离玄宗离世仅过去了13天。这对皇帝父子纠缠了一辈子的恩怨,至此总算了结。

却说高力士是潘洲人,原名冯元一,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高力士出身不错,按理犯不着去做宦官。

后来有人报告说岭南流人谋反,武则天就派酷吏万国俊去广州调查。事情本来没有多严重,可是万国俊为了邀功,却残忍地冤杀了上千人。潘州刺史冯君衡也没能逃脱万国俊的魔掌,结果被冤杀,家产也被抄没。当时还年幼的高力士无依无靠,就成为岭南讨击使李千里的政治“礼品”。

李千里作为李恪的大儿子,身为皇室子孙,为了自保,他给武则天献了好几次“符瑞诸异物”。后来听说武则天笃信佛事,又见冯元一机敏聪明,就为其改名“力士”,与另一个唤作“金刚”的阉童一块进献武则天。

冯力士勤奋好学,刻苦努力,最重要的是特有眼色,武则天夸他“黠惠”。正因为此,高力士才有机会去“习艺馆”学习骑术和文化,而且侍奉在武则天左右。

皇帝身边的太监看似无官品,或官品不高,可有时却比朝中的许多大臣有面。

有一日正好轮到冯力士值晚班,因为武则天晚上睡觉蹬被子,冯力士没有及时帮她把被子盖好,第二天武则天感冒了,冯力士被一顿暴打逐出宫去。

这时候一个贵人又把冯力士从人生的低谷给提了起来。

这个人便是宦官高延福,高延福不仅收留了冯力士,还收他做了义子,于是冯力士成了高力士。

高力士经过一年的调教和成长,变化非常大,外形越来越英俊,办事越来越机灵。武则天听说后又把高力士召回身边,封为“宫帷丞”。

目睹了神龙政变那样的宫廷争斗后,高力士越来越成熟,办事越来越老道。尤其是李显继位后,高力士看着这个皇帝被老婆女儿控制,知道他做不长,因此把目光投向了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

但是想帮助李隆基上位,也是需要把握时机的。公元710年李显暴毙,韦皇后也想效仿武则天把偌大的李唐变成韦唐,可是更换江山哪有那么容易?而且韦皇后的智商比武则天差远了。

就在这时,李隆基在高力士和太平公主帮助之下,联手发动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帝位经过李旦短暂的过渡之后,顺利来到李隆基的手中,高力士的显贵人生从此崛起。

李隆基登基后,高力士积极帮助他对付政敌,比如太平公主。从此李隆基对高力士的信任变得更加深厚。以至于到了后来,朝中的奏折都让高力士看,甚至让他给出处理意见。

因为李隆基的恩宠,后来找高力士办事的人很多,送钱的人也很多,不过高力士敛财有道,拿钱归拿钱,你的事如果合理,不伤国体,不伤皇帝,那么好办;但如果求办伤害国家和皇帝的事,一切都免谈,而且钱也不会退给你。

在安史之乱后,李隆基逃到蜀中,李亨登基称帝,李隆基成了没权的太上皇。

高力士被流放黔中道。临别之际,高力士想面辞唐玄宗,“愿一见陛下颜色,死不恨”。但李辅国从中作梗,高力士未能如愿,抱憾而去。这对主仆分开后,至死也没能再见上对方最后一面。

走到巫州,高力士写了一首诗:

“两京作斤卖,

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不同,

气味终不改。”

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荠是一种野菜,在富者云集的长安城论斤卖,而在人少地广的农村遍地都有,需者自掘。高力士在诗中自喻为荠:他在长安很高贵,而在流放地巫州却无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依然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他的心时时向着玄宗。

高力士的死相当壮烈,史书记载:高力士遇赦还,至郎州,闻上皇崩,恸哭不已,绝食七天,最后呕血而亡。

高力士对故主的忠心无二,令唐代宗感动不已,不仅恢复了他的官位和荣誉,还追封其为扬州大都督,并特别批准其陪葬泰陵。

作为一个太监,高力士的忠诚和品格,确实是值得称赞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