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游子的漂泊岁月 > 第四十九章 朝东的文印店

游子的漂泊岁月 第四十九章 朝东的文印店

簡繁轉換
作者:天涯寻芳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4 16:27:42 来源:源1

第四十九章朝东的文印店(第1/2页)

夏日的阳光洒在刚具雏形的连产房上,给两座并排而立的主房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远远望去,青砖灰瓦在绿树的映衬下格外显眼,墙面上尚未完全干透的水泥还带着湿润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肖兴连日来的辛劳。这两座主房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肩并肩矗立在村头,不仅是肖兴奋斗的见证,更成了村里一道崭新的风景线。

从临时搭建的木门进去,脚下的黄土被踩得紧实,偶有几处新铺的碎石子,踩上去发出“咯吱”的轻响。两处院子连在一起,豁然开朗,比村里任何一户的院子都要宽敞。院子东侧种着几棵刚栽下的白杨树,嫩绿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欢迎着每一个来访的人。西侧靠墙的地方,还堆着一些建房剩下的砖块和木料,整整齐齐地码放在那里,透着一股过日子的精细劲儿。

恰在此时,村北的公路传来了消息,要进行翻修。工程队的经理王强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皮肤被晒得黝黑,说话带着爽朗的口音。他在村里转了好几圈,都没找到合适的办公地点,要么是院子太小,要么是位置太偏。当他走到肖兴家附近时,一眼就看中了这两座崭新的主房。

王经理站在院子门口,眯着眼打量着东甩袖那间房,眼里满是满意。“肖兄弟,你这房可真不错啊!”他拍着肖兴的肩膀,语气里带着几分急切,“你看我这工程队,每天要开会、记工、放材料,正缺个就近办公的地方。你这东甩袖朝东开着小门,进出方便,院子又宽敞,能停好几辆工程车,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

肖兴看着王经理真诚的眼神,心里盘算着。这房刚建好,暂时也用不上,出租出去既能有点收入,还能借着工程队的光,多认识些人,说不定以后还有别的机会。他笑着点头:“王经理既然看得上,那咱们就商量商量房租。”

两人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王经理递过来一瓶冰镇啤酒,肖兴摆摆手说自己不喝酒,给王经理倒了杯凉白开。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定下了每月三百元的房租,先租三个月,水电费另算。说定后,王经理第二天就带着几张办公桌、几把椅子和一台旧电风扇搬了进来,东甩袖那间房顿时有了办公的样子,墙上很快贴满了工程图纸和进度表。

公路翻修的日子开始了,每天清晨,冲击钻“哒哒哒”的声音就打破了村子的宁静。原来的水泥路面被冲击钻一点点破碎,变成一块块不规则的水泥块,溅起的灰尘在阳光下飞舞。翻斗车一趟趟地将这些石块拉走,车斗颠簸着,发出沉闷的声响。

肖兴站在院子门口看着这一切,心里忽然冒出个想法:这些水泥块坚硬结实,用来建房扎根基可比石头好多了。正好二哥肖建最近也准备盖房,正愁没合适的石料。肖建性子急,前几天还跟肖兴念叨:“弟啊,我跑了好几趟公路队,人家都不认识我,愣是没弄到一点水泥块,这地基总不能一直空着啊。”

肖兴安慰二哥:“哥,你别急,我帮你问问。”他转身回到院子,王经理正在办公桌前对着图纸打电话,眉头紧锁。等王经理挂了电话,肖兴递过去一杯水:“王经理,跟你说个事。我二哥盖房缺石料,你看这些水泥块能不能……”

王经理一听,爽快地笑了:“嗨,多大点事!这些水泥块拉走也是填沟,能派上用场最好。你让你二哥过来,我跟施工队说一声,让他们给卸几车。”

肖兴连忙道谢,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赶紧跑去告诉肖建,肖建乐得合不拢嘴,当天就找了施工人员帮忙,让自动翻斗装了十多车水泥块,卸在了肖建家的地基处。看着那一堆堆整齐的水泥块,肖建拍着肖兴的肩膀:“弟,多亏了你,不然我这房还不知道啥时候能盖起来呢!”肖兴又让施工队往自己新房后边卸了五六车,码得整整齐齐,想着以后说不定哪里能用得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九章朝东的文印店(第2/2页)

这段时间,房后的水泥门市生意也格外红火。除了原来的各种型号水泥,现在还多了白灰粉,一袋袋堆在门市角落,像小山一样。村里盖房的、修猪圈的,都来这儿买材料。飞云心里暗暗算着账,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肖兴啊,这阵子生意好得很,利润比以前提高了不少,这多亏了你当初提议扩大经营范围啊!”肖兴看着门市里忙碌的景象,心里也美滋滋的,这门市就像一棵摇钱树,为他积蓄着力量。

三个月很快过去,公路修得平平整整,黑色的沥青路面在阳光下泛着光。王经理一行人要撤离了,临走前,他特意给肖兴多塞了一百块钱:“肖兄弟,这阵子多谢你照顾,以后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肖兴推辞不过,收下钱,目送着工程队的车渐渐远去。

院子里一下子安静下来,肖兴开始琢磨着东甩袖那间房的新用途。他走到朝东的小门外,那里有个不大不小的月台,是以前建房时特意留的。肖兴找来砖块和水泥,在月台的南北两端各垒了一堵矮墙,高过头顶,正好能挡住风。他又在南面的墙上留了个小门,方便进出。

接着,他去村内买了一个二手铁皮房子,不大不小,正好能放在月台中间。他和几个邻居一起动手,将铁皮房子的正面固定在东甩袖的门脸上,又在上面搭上石棉瓦,用钉子钉得牢牢的。一阵忙活下来,一座能遮风挡雨的临街门市房就基本建成了。站在远处看,蓝色的铁皮在阳光下闪着光,石棉瓦的边缘整整齐齐,透着一股利落劲儿。

这时的肖兴,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人了。他参加了县里的电脑操作培训,每天晚上抱着书本啃,手指在键盘上练习得磨出了茧子。现在的他,不仅会打字、做表格,还会用PS软件处理照片,电脑知识储备丰富得很。

他通过自己的学生在电脑城配了一台电脑,银灰色的外壳,屏幕亮得能照出人影。又买了一台M1 300四色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东西色彩鲜亮,字迹清晰。学校的同事知道他要开文印门市,很支持,立刻让搞煤场的老公送来2000元钱,帮他买了一个三星数码相机。

就这样,一个集照相、打印、复印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印门市就建立起来了。肖兴在门口挂了个牌子,红底黑字写着“便民文印”,还画了个小小的相机和打印机图案。

第一天开门,就有村里的张大妈来拍寸照。“小兴,我孙子要上学,得要寸照,以前还得跑到邯郸去,来回折腾大半天。”张大妈坐在椅子上,有些拘谨。肖兴笑着说:“大妈,您坐好,看镜头。”他拿起数码相机“咔嚓”一声,然后把照片传到电脑上,用PS软件稍微调整了一下亮度和角度,接着打开打印机。不到五分钟,一张崭新的寸照就打印出来了。张大妈拿着照片,看着上面精神的自己,笑得合不拢嘴:“真是太方便了!以后再也不用跑远路了!”

村里的群众成了最大的客户,谁家孩子要办学生证、谁家要复印户口本,都来肖兴的门市。学校和村委的活儿也不少,老师们要打印试卷、教案,村委要复印通知、表格,肖兴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有时候忙到中午,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啃个馒头继续干活。

那段时间,中心校每逢上级检查,都会特意派车来接肖兴去拍照留念。他背着相机,跟着领导们在校园里转,捕捉着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回到门市后,他赶紧把照片导出来,打印、装订,第二天一早就送到中心校,从来没出过差错。

看着门市里来来往往的人,听着打印机“嗡嗡”的工作声,肖兴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只要肯努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