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回到清朝做买办 > 外滩风云 第41章 毒计暗藏,新的地盘

回到清朝做买办 外滩风云 第41章 毒计暗藏,新的地盘

簡繁轉換
作者:司马拆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18 04:19:32 来源:源1

外滩风云第41章毒计暗藏,新的地盘(第1/2页)

冬日的阳光晒得工棚内暖洋洋的。

陈林掀开门帘时,潘起亮正绕着木桌打转,粗布褂子后背浸出一大片汗渍,活像只被火燎了尾巴的猫。

“陈林!”潘起亮几步冲过来,声音发颤,“你还有功夫晃悠?”

陈林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挑眉:“咋?练廷璜的事?”

“不然呢!”潘起亮急得跺脚,木桌腿在泥地上蹭出刺耳的响,“这事儿悬在我心里,就跟猫抓一样!”

“急啥。”陈林往长凳上一坐,随手抄起桌上的粗瓷碗,喝了口凉茶水,语气松快得像在说家常。

潘起亮凑过来,声音压得低了些:“你到底咋打算?先跟我透个底总行吧?”

陈林放下碗,指尖敲了敲桌沿:“你乔装下,混去知府衙门外的人群里。练廷璜一出来,上去一刀,不就结了?”

潘起亮猛地瞪圆眼,脸瞬间涨成猪肝色,拳头攥得指节发白——这是明摆着让他去送死!

“哈哈哈!”陈林看着他这副模样,忍不住笑出声,指节敲了敲潘起亮的胳膊,“逗你玩的。办法早想好了。”

潘起亮松了口气,胸口起伏着,还没等缓过劲,就听陈林又说:“帮我办件事,是你最擅长的。”

“啥?”他赶紧追问,后背的汗还没干。他不怕冲在前头,但绝不想做没头的苍蝇。

“派人盯着练廷璜的起居。”陈林指尖在桌上画了个圈,“他爱吃啥,在哪家铺子买菜,都查清楚。”

“你要下毒?”潘起亮眼睛一亮,随即又摇头,“没用!那老东西坏事儿做太多,吃饭前都用银针试毒,比狐狸还精!”

陈林勾了勾唇角,语气里带着点笃定:“我的毒,银针试不出来。就算他让下人先尝,也查不出。等他死了,仵作来验,也只会当是突发心疾。”

这话不是吹牛。前世在实验室里,他摆弄过的试剂能堆满半间屋。银针试毒?在他眼里,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把戏。

酯化反应修饰的乌头碱,小剂量的地黄毒苷,还有天然士的宁、有机砷化物——随便挑一样,都能让练廷璜悄无声息地没了气。

(此处为文学效果,含虚构有毒物质,读者切勿模仿,危险行为需远离)

“那是啥宝贝?”潘起亮眼睛直放光,又赶紧闭上嘴——这种东西,陈林指定不会说。

他心里却已经盘算开了,这要是能拿到手,不管是复仇还是防身,都是好东西。简直就是行走江湖,必备良药。

他忽然想起昨晚聚会时,会里兄弟偷偷给陈林起了个外号——“绝命毒师”,现在看来,这外号真是半点没差。

“我跟翟老头商量好了。”陈林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会里很快开个药铺,这些东西,以后走内部渠道卖。”

潘起亮下巴差点掉下来。怪不得翟老抠对陈林另眼相看,这俩人凑一起,真是能算出金点子来!

陈林抬头看了看天,日头还没到正午,光线正足:“叫上些弟兄,跟我去个地方。”

潘起亮没多问。他早习惯了陈林这脾性,问了也白问,反正他只管跟着护着,当个合格的保镖就行。

刚走到工棚门口,就见韩忠信小跑过来,粗布裤腿沾了不少泥点:“东家!人手和船都准备好了!”

陈林点点头。他现在管着工地,不用去洋行坐班,倒是自由。

三人往江边走,风里裹着水汽,带着点江水的腥气。

离着老远,就看见十几艘乌篷船泊在岸边,船帮上印着颠地洋行的标记,帆布被风吹得鼓鼓的,船上堆着的麻袋压得船身微微下沉,里面装的全是粮食。

“这是要干啥?”潘起亮终于忍不住问,目光扫过那些船,心里犯嘀咕。

“去咱们的新地盘。”陈林踏上跳板,木板在脚下轻轻晃了晃。

除了潘起亮带的十几个保镖——上次遇袭后,陈林身边的人手就加了倍——韩忠信还带了几十号汉子,个个膀大腰圆,胳膊上的肌肉鼓得能撑破粗布褂子。

这阵仗,寻常泼皮无赖见了,连靠近的胆子都没有。

乌篷船推开波浪,顺着江往下游漂。

颠地洋行的标记确实管用,沿途遇到的巡检船,只远远看了一眼,就没过来盘问。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船队拐进一条支流,水面窄了些,岸边枯黄的芦苇,比人还高,风一吹,沙沙地响。

“是去川沙?”潘起亮站在船头,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岸,眉头皱起来。

“对。”陈林靠在船舷上,指尖拨弄着水里的芦苇叶。

此时的浦东地区北部归川沙厅管辖。

“那地方不行!”潘起亮急了,“全是盐碱地,荒得连草都长不好,还有一堆盐场的流民,乱得很!”

“就是因为乱,官府才不管。”陈林收回手,甩了甩指尖的水珠,“咱们才能用低价,拿几千亩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外滩风云第41章毒计暗藏,新的地盘(第2/2页)

“买地?”潘起亮瞪大眼,“那破地买了干啥?种不了粮食,难道当摆设?”

“不种粮食。”陈林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了点调侃,“小潘先生,你今天的问题有点多啊。”

潘起亮摸了摸头,不说话了。有陈林在身边,总不会觉得闷——这人的想法,从来都跟别人不一样。

船队顺着支流往东走,岸边的景象越来越荒凉。

走了几里地,连个人影都见不着,只有几只水鸟贴着水面飞,翅膀划开细细的波纹。

偶尔能碰到一艘破旧的小渔船,船板上裂着缝,用麻绳捆着。一个骨瘦如柴的渔夫蹲在船头,手里拿着竹编的地笼,慢慢往水里放,动作慢得像怕碰碎了什么。

再往前走,终于看到了人,而且是很多人。

这些人在沿河搭着一片窝棚,全是用泥土和茅草糊的,最高的也不过一米多,矮矮地趴在地上,跟圈猪的棚子没两样。

窝棚周围,几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正搓着麻线,补丁摞补丁的裤子挽到膝盖,露着干瘦的小腿。

几个孩子在泥地里追逐,大冷的天,有的连裤子都没穿,光着的腿冻得发紫,跑起来的时候,膝盖上的泥块簌簌往下掉。

潘起亮看着这场景,眉头拧得更紧,心里堵得慌。

可他也知道,这在大清,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没了土地的流民,只能四处飘着,哪里有口饭吃,就往哪里去。

沪上开埠后,洋行、商号扎堆,需要不少人手。周边的流民都往这边涌,可松江府管得严,各个路口都设了卡。

只有嘉庆年间才设的川沙厅,管控最松——这里地广人稀,又多是荒凉的盐碱地、滩涂,官府懒得费心思。

整个川沙厅,北到大江,东到大海,南边挨着南汇县,西边是上海县和宝山县。

刚设厅的时候,把东边两个盐场的盐丁都划入了民籍,可这些人手里没地,想活命,只能给人打零工。

所以这里就成了上海滩工厂、码头廉价劳动力的来源。

韩忠信的施工队里,就有不少来自这里的汉子。

他们一个月挣的工钱少得可怜,却要养一大家子人。

不过对于他们来说,能有份活干,不饿死,已经是天大的幸事。

潘起亮以为船队会接着往前开,避开这片窝棚区。可没走多远,船头忽然一偏,停在了岸边。

“在这儿下船?”他立马警觉起来,手按在腰间的短刀上,“这么多流民,万一闹起来,咱们这点人应付不过来!”

“放心。”陈林说着,已经踏上了岸边的泥地,鞋底陷进软泥里,溅起一点泥星子。

胡三走在前面,似乎随时要保护自己的主家。

韩忠信跟在后面,手里攥着个布包,低声道:“东家,这些流民分属十个家族。我已经让人联系了每个家族能主事的人。”

“嗯。”陈林点头,目光扫过那些窝棚,声音沉了些,“以后这些人,都是咱们自己人。别怕人多,再多十倍,咱们也养得起。”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了几分:“但我有一条规矩——跟着咱们吃饭的,绝不能有二心。”

“是!”韩忠信应得干脆,“老百姓实诚,你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就肯为你卖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没人会觉得不公平。”

船队靠岸的动静不小,帆布被风吹得哗哗响,汉子们下船的脚步声踩在泥地上,闷响一片。

那些流民远远看着,眼神里满是好奇,却没人敢靠近——船上下来的人,个个身材壮实,腰间还别着家伙,一看就不好惹。

陈林跟着韩忠信往窝棚区走,除了几个留守看船的,其他人都跟了上来,脚步声在空地上显得格外响。

窝棚区的中央有一片空地,地上光秃秃的,连棵草都没有,中间挖了个火塘,塘里的柴火燃得正旺,冒着细细的青烟。

火塘上吊着个黑黢黢的大陶壶,壶嘴往下滴着水,落在火里,滋滋地响。

火塘周围,已经坐了几十号人。中间一圈是年纪大的,头发花白,脸上的皱纹深得能夹进泥,看起来像有七八十岁——可实际上,他们大多才五十出头。

在这年月,能活到这个岁数,已经算是高寿了。

“大东家来了!”韩忠信往前跨了一步,声音洪亮,在空地上荡开。

那群人立马站起来,动作有些迟缓,却透着恭敬。

有人下意识地拢了拢破烂的衣襟,目光齐刷刷地落在陈林身上,带着几分惊讶。

怎么是个半大小子?

风从江面上吹过来,带着水汽,扫过陈林的脸。

他看着眼前这些人,心里清楚——从今天起,这片荒凉的土地,还有这些挣扎求生的人,都将是他在这个时代的根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