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回到清朝做买办 > 外滩风云 第22章 沪上一建,众人共盼

回到清朝做买办 外滩风云 第22章 沪上一建,众人共盼

簡繁轉換
作者:司马拆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18 04:19:32 来源:源1

外滩风云第22章沪上一建,众人共盼(第1/2页)

泥炉里的炭火跳了跳,橘红的光扑在陈林脸上,把他的眉眼染得暖融融的。

他指尖捏着颗五香豆,往嘴里一丢,腮帮轻轻动了动,才抬眼看向围坐的汉子们。

“各位叔伯刚才也说了,”他声音不高,却压过了棚外的风声,“一年到头,能接到几个月的活计就不错了。剩下的时间,只能打短工,工钱还得由着别人说了算。”

汉子们都低着头,有人用粗糙的手指抠着衣角。

泥炉里的木块“噼啪”炸了个火星,照亮了他们脸上的愁容。

陈林往前倾了倾身,接着说:“小子有个想法。咱们这帮人,是第一个建起混凝土楼房的。未来几年,租界的建设会不断铺开,需要大量人手。咱们这里的人手不少,要多少有多少——可唯独缺专业的建筑队伍。”

棚子里的氛围渐渐活跃起来。有人抬了抬头,又飞快地看向身边人;有人搓了搓手,眼里慢慢亮了起来。

李云山是第一个开口的,他嗓门粗,带着股子憨直:“小陈管事,俺们信得过你!你说咋干,俺们就咋干!”

“对!俺们信你!”其他人也跟着点头,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有人甚至攥紧了拳头。

炉火映着众人的脸,连皱纹里都透着暖意。

陈林看着这些朴实的汉子,心里也软了——在这个陌生的时代,这些人,或许会成为他最早的“根基”。

他指尖在桌沿上轻轻敲了敲,沉声道:“好,那我就直说了。我想成立一个专门帮人建房子的商行。”

汉子们都屏住了呼吸,连炭火燃烧的声音都清晰起来。

“参照洋人的公司模式来办,”陈林接着说,“我负责出资,买专门的建房工具;诸位叔伯作为发起人,以手艺入股。咱们下面做事的兄弟,可以当专职建筑工人,一年十二个月,都能领薪水。”

……

陈林给众人描了幅好远景:有稳定的工钱,有分红,不用再看地主和工头的脸色。

这话听着像画饼,可他说的时候,眼神亮得很,语气也沉实,没半分虚浮——他是真信这建筑公司的未来。

要知道,上海滩未来几十年,会变成东方的小巴黎。

租界的地盘小,限制了发展,却偏偏让房地产生意火了起来。

他清楚得很,这个行业在上升期,能有多赚钱。

英国佬现在疯狂往大清倾销鸦片,不就是为了完成血腥的原始积累吗?

就像几百年前,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美洲掠夺那样。

陈林想改变时代,也得有自己的原始积累。

可他没法像洋人那样去抢、去掠夺,只能靠自己的脑子,一点一点攫取利益。

他把促凝剂专利便宜卖给颠地,就是为了给这家建筑公司赚启动资金。

他劝颠地在租界开水泥厂、促凝剂厂,也是为这家公司铺路——以后建房,材料能省不少事。

那些建筑工人,大多是没田的农民。

要么给地主当佃农,春种盼雨,秋收怕涝,到头来还是填不饱肚子;要么给人打短工,今天有活干,明天可能就饿肚子,连自耕农都比不上,是最朝不保夕的一群人。

几个工头能好点,可也只是个工匠。

满清和大明差不多,工匠的地位低,算下九流的行当。

可按陈林说的做,情况就不一样了:工头能当老板,有股份,能分红;普通工人也能有稳定收入,至少能赶上长工——这样的条件,他们怎么可能拒绝?

果然,和陈林想的一样,所有人都点头应了。

只是这建筑公司咋成立、挂在谁名下、怎么运营,还得慢慢琢磨。

好在陈林还有时间,只要在颠地洋行的大楼完工前敲定就行。

除了赚钱,陈林还有别的心思:他想靠这家公司,在自己身边收拢一股势力。

关键时刻,这些习惯了听指挥的工人,会是他的助力。

当然,这都是长远的事,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把大楼建好。

接下来几天,陈林泡在了工地上。

承重墙要完善,外立面粉刷要匀,内部装修得细致,连管网铺设都得他盯着。

太阳升了又落,外滩上那栋前所未有的大楼,一天比一天成型——砖缝越来越齐,墙面越来越平,远远看去,已经有了几分西洋建筑的气派。

……

县城的捕房里,油灯昏黄,油芯子时不时爆个灯花。

捕头铁良把刘威手下的快手都叫了来,一个一个问话。

问了大半个时辰,终于从一个快手嘴里抠出了有用的消息。

“你们打死了一个洋泾浜的渔夫?”铁良的声音沉了下来,手指在桌案上敲了敲——他最恨这种恃强凌弱的事,就算这种事在县城里不算少见。

那快手“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膝盖在青砖上磕得发响,头埋得快贴到地面:“铁捕头,是刘班头干的!小的们只是跟着,没动手,真没动手!”

“那渔夫家里还有什么人?”铁良又问,语气缓了些。

快手顿了顿,声音含糊:“呃……还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

他没敢说,他们还把那渔夫的哑妻给卖了。

“三个孩子?多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外滩风云第22章沪上一建,众人共盼(第2/2页)

“大的男孩十三四岁吧,小男孩十岁左右,还有个小女孩,六七岁的样子。”

听了这话,铁良心里刚冒起来的一点希望,又沉了下去。

他眉头拧成个疙瘩——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就算再机灵,也没法制服刘威啊。

刘威虽说不算什么高手,但也不是个半大小子能轻易放倒的。

更别说,刘威死得那么邪门,那种手段,怎么可能是个孩子能弄出来的?

可不管怎么说,三个孩子没了爹娘,总不能不管。

铁良还是把这事告诉了县尊吴云,又申请了二百文补助,打算给孩子们送过去。

可等他赶到洋泾浜的时候,只看到一间空荡荡的茅草屋。

屋顶的茅草掉了大半,窗户纸破了好几个洞,院子里的枯草随风招摇,一看就是好多天没人住了。

铁良站在院门口,心里有点发堵。

他想找附近的人问问,可这一片的人家早就搬走了,连个问话的人都没有。

他对着衰败的茅屋叹了口气,只能悻悻地往回走。

……

这会儿,陈林正在丽如银行里,把从颠地手里拿的五万银元正洋存了进去。

颠地洋行的钱也存在这家银行,所以陈林没见到实打实的银元,只拿到了一张银行的票据。

他看着票据上的数字,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面——这些洋人,不愧是最早搞金融的,很多手段都跟后世差不多了,倒省了不少麻烦。

“恭喜你,杰克。”颠地在单据上签完字,抬起头,蓝眼睛里带着笑,伸手跟陈林握了握,“现在你也是有钱人了。”

他的手劲不小,指节分明的手紧紧攥住了陈林的手腕,带着股子西洋人的热情。

这事很快在租界里传开了。

有人说颠地先生讲信用、人品好,也有人记住了“陈林”这个名字——能跟颠地做这么大的生意,这年轻人不简单。

存完钱,陈林特意取了一百块银元试试。

当那些白花花的西班牙本洋递到他手里时,他心里颤了一下——银元边缘的齿纹硌着手心,凉意在指尖漫开,可那沉甸甸的分量,却比泥炉的炭火还让人心里发暖。

他没多耽搁,直接去了工地,把几个工头叫了过来,给每人发了五个银元。

韩忠信接过银元,往怀里一揣,腰杆都直了,嘴咧到耳根:“主家!您放心,俺们肯定好好干活!”

其他几人也跟着点头,嘴里一口一个“主家”,那股子亲热劲,像是把自己全卖给陈林了。

陈林无奈地笑了笑,伸手拍了拍韩忠信的胳膊:“各位叔伯,别这么喊。咱们是合伙人,你们也是公司的老板,年底赚了钱,大家都有分红。”

李云山挠了挠头,脸上有点不好意思:“小陈管事,俺们拿了钱,就得做事。

您有啥安排尽管说,俺们都是粗人,您不说,俺们也不知道该干啥。”

其他几人也跟着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把颠地洋行的大楼建好。”陈林的声音沉了下来,目光扫过几人,“这个工程,就是咱们沪上一建的免费广告。把楼建好了,以后有的是活干。”

他把自己的建筑公司命名为“沪上第一建筑公司”,简称“沪上一建”。

这种名字跟此时的习惯差得远,可几个工头也没意见——只要能赚钱,叫啥都行。

接下来,陈林还得找人把公司在租界注册。

韩忠信几人成了明面上的注册人,不过他们签了代持股协议:陈林占八成股份,三个工头每人半成,剩下的半成分给底下第一批工人。

钱全是陈林一个人出的,这么分,没人有二话。

安排完这些,陈林又给几人派了新任务:去周边找熟练的工匠,把人都招揽到公司来。

在这个十九世纪中期的上海滩,有手艺的工匠,比银子还金贵。

……

不远处的洋泾镇上,一栋小院里静悄悄的。

院子中间的白玉兰被风吹得沙沙响,天上的星星密得像撒了把碎银子,落在地上,成了淡淡的影子。

刘丽华和苗苗坐在台阶上,仰着头看星星。

苗苗的小手揪着衣角,眼神有点发飘。

“又想你阿哥了吧?”刘丽华侧过头,看着苗苗的侧脸,声音软乎乎的,“要不,咱们去看他?”

苗苗摇了摇头,大眼睛亮晶晶的:“苗苗不想阿哥,让阿哥专心赚钱。苗苗能吃饱肚子就行。”

她顿了顿,突然看向刘丽华,“姐姐,是不是你想阿哥了?”

这话说得太直接,刘丽华的耳尖瞬间红了。

她伸手捏了捏苗苗的脸蛋,有点不好意思:“别胡说。”

就在这时,院门口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粗嗓门传了进来:“俩丫头,在这儿干啥呢?”

是刘丽川。

他身材粗壮,往门口一站,几乎挡住了半个门。

他身后还跟着个大男孩——那男孩看着跟陈林差不多大,可个子比陈林高了一头,肩膀宽得能扛两袋米,胳膊上的肌肉鼓得像小馒头,走路龙行虎步,一看就是个练家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