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净土十疑论 > 第三集《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第三集《净土十疑论》

簡繁轉換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9-03 15:54:07 来源:源1

第三集《净土十疑论》(第1/2页)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甲四、偏求一土疑。那么基本上,我们从这个经论的学习啊,我们知道在大乘的传承当中,我们想要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是有两个主要的法门:

第一个就是所谓的自力的修学法门。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依止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性来修习戒定慧,依止戒定慧的力量,来消灭我们无始的烦恼跟罪业。当然从因缘的观察,烦恼跟罪业不是一生一世所累积的,是多生多劫的。所以它的整个消灭的过程,也必须要付出多生多劫的辛苦的代价。那么这样的法门,我们称为自力的修学法门。

第二种选择就是所谓的他力的法门。就是我们选择仰仗弥陀的本愿的功德的摄受,我们求生到净土去。在净土的环境之下,修习戒定慧,消灭无始的烦恼跟罪业。

那么我们当然今天在座的诸位,可能大部分都是选择净土的法门,来当作自己成佛之道的规划。既然我们选择了净土法门,我们就必须要注意一个重要的关键;因为净土法门的重点在于佛力的加持,佛力的加持就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因缘。阿弥陀佛本身在因地的时候发的一个本愿功德力,是存在法界的这个是事实,深信诸佛皆充满。我们相信弥陀本愿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但是问题是,既然是讲到感应道交,我们自己的资粮的准备就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感应不是单方面的,弥陀把功德准备好了,我们自己这一部分的资粮是不是准备好了,这就是我们应该要关心的一个重点。

净土法门的修学的内涵,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你要对弥陀的功德生起一种真实皈依的心情。当然这个皈依的心,在佛法的专有名词叫做信心,你相信弥陀的功德绝对能够救拔你。

这个信心的栽培,是有两个差别的次第。刚开始我们对弥陀功德信心的栽培,叫作仰信,仰信弥陀的功德绝对能够有能力救拔我。当然你要相信,我自己是业障凡夫,我自己没有力量。那么你第二个相信谁有力量救拔我呢?阿弥陀佛有本愿功德力,绝对能够摄受你。

当然,这个仰信就是一种很粗浅的认识,基本上对整个成佛之道的这些净土的因缘,都没有很深入的理解。但是内心当中有一个薄弱的信心。这种仰信,自然是很难抗拒我们内心的烦恼;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无始劫的流转,内心有很多很多的负面的情绪,会干扰我们的信心。

凡夫的修学跟圣人修学的差别,凡夫有烦恼障,圣人他内心当中生起一个功德,他那个功德没有人会去干扰他;但是不幸的是身为一个凡夫,我们内心当中产生的信心,但是也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贪烦恼,嗔烦恼,疑惑心,高慢心,这些烦恼会不时地去伤害我们的信心。

所以当我们建立了对弥陀的仰信,基本上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再进步,就是你要听闻大乘的正法,从正法当中建立对弥陀的正见。通过对道理的明白,生起一种如实的观照。这个时候你的信心,后面就是一种光明智慧观照的支柱,这个时候的信心叫做真实信心。你那个信心的背后,有一种光明的智慧在支柱着你。那么光明的观照,对于任何来干扰我们内心功德信心的这些烦恼,就有调伏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净土法门,最终的目的要达到一心不乱。

蕅益大师解释一心不乱,他是分两部分:蕅益大师认为达到一心不难。我们对于弥陀的功德,我们相信弥陀有能力救拔我,我相信我自己没有能力;当然我们只好一心皈命,通身靠倒弥陀的圣号。我们心中不断地忆念,专注、相续忆念弥陀的圣号。但是要达到不乱,这就非常困难;所谓的不乱,就是不为烦恼所乱。你内心当中所成就一心的功德,但我们心中的烦恼会不断出现,来干扰你这个一心的功德,烦恼一定会来扰乱我们。所谓的不乱,就是我们对烦恼有调伏力,你除了佛号以外,你还有一种对大乘佛法的正见观照,你能够化解你心中的任何障碍。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成就了基本的仰信以后,应该要多多地学习大乘的经论,特别是有关净土的经论,来加强我们心中的光明智慧,破除我们的障碍;这样子我们的一心的功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到不乱——不为烦恼所乱。

我想在座的诸位应该都是久修净土之人,当然我们今天,一个学佛者,就是很踏实的面对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相信我们有烦恼,这个是应该要相信的;但是佛法多的是法宝,一定有方法可以对治,问题就是你要学习,你要有这种学习的心情,否则我们要进步就非常困难。

在藏传佛教的一个伟大的上师,叫敦珠仁波切。敦珠仁波切说,如果我明天要死亡,我今天还是要学习;这种精神,就是我们对无上菩提永远不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所以我们今天能够拨出时间,来研究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来加强我们心中的观照。我个人认为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加强自己的观照。

好,我们看讲义的甲四,偏求一土疑

这当中有一个问答,我们看:

乙一、征问

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

这段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我们今天是一个三宝弟子,我们的心情,以一种平等的心念来求生一切的净土,也以平等的心念来忆念一切的佛,这样才是圆满的。为什么要偏念阿弥陀佛,换句话说,阿弥陀佛在十方诸佛当中,他有什么特别点,这个就是很重要。

其实净土法门它是一种本尊相应法,它是仰仗本尊的加持力。既然我们今天要对阿弥陀佛生起不共的皈依,你一定要相信说,为什么我选择阿弥陀佛,不选择其他的佛;念阿弥陀佛,跟念其他的佛有什么差别。这个我们应该在真实的皈依弥陀之前,有一些正确的判断。

那么我们看这个回答的地方。

乙二、释疑

我们解释这个疑惑。释疑当中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

第一段的理由就是说,在十方诸佛当中,我们既然讲本尊相应,身为一个凡夫,我们为什么单单选择阿弥陀佛当我们的本尊呢?这个第一个理由就是,“凡夫无智,不敢自专。”这个是智者大师的谦卑。

智者大师说,我是一个生死凡夫,我没有这么高深的智慧,来观照诸佛的差别,所以我对这个问题不敢妄加的揣测;我能够回答的就是专用佛语,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应该要遵循佛陀的教法。那么什么叫专用佛语呢?因为从我们大乘的传承当中,假设我们今天心平气和地打开大藏经,“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当然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当中,也有很多的教法是忆念某一尊佛,到某一个净土去,但是在整个大乘的教法当中,要我们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比例,这样的经论是最多的。

这以下举出几个例子了,比如说《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字。当然经过日本学者的研究,在我们藏经当中,讲到要劝我们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而求生净土的,有一百一十一部经典。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占的比例是相当的高。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相信自己的智慧是有障碍。因为我们的智慧,其实从唯识的角度,我们的智慧的获取,是靠我们的六根,靠眼睛、耳朵、鼻子,这个六根的观察,去吸收一些资料、资讯。但是我们的六根是有障碍的,我们眼睛,一张纸就把这个眼睛障碍了。所以我们在选择法门,绝对不能够自己自作主张,要尊重传承。

在台湾也有一些道场,也鼓励人家念南无毗卢遮那佛,其实这个都是自作主张;因为我们看中国的整个大乘佛法的传承,没有历代的祖师弘扬这个法门。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要登这个高山,我们不必说买一个镰刀,自己去开路,没有必要。你跟着自己的直觉去开路,也可能会开出一条路,但这条路可能会有危险,也可能是一个不通的路。换句话说,这一条路,历代的诸佛、历代的圣贤已经完成了这条路的规划,我们只要遵循这个道路就可以了。就是我们刚开始念阿弥陀佛,第一个仰信释迦牟尼佛的圣言量,这就是第一个理由。

我想我们今天在遵循教法之前,我们应该对佛陀释迦牟尼佛有一些认识;身为一个佛陀,我们所谓的佛,当然是所谓的一切智者,他对诸法的实相是通达的,所以他所讲出的话是真实语。真实语在佛法的意思就是,它不增不减。他讲出这句话来描述这个相貌,这个相貌它不增加一点,也不减少一点。这些的能力,佛弟子里面就做不到。

你譬如说佛陀在世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在弟子当中是神通第一。比如说在毗舍离国,有一次目犍连尊者他在印度的小国家叫毗舍离国。印度当时有十六个国家,它不是统一的状态。那么他在毗舍离国结夏安居的时候,遇到了旱灾,好多天都没有下雨;这个时候很多弟子就去做法会,有些外道就找外道的法师做法会。佛弟子就跑到僧团来,就请教目犍连尊者,说我们这些农作物都没有这个水,都没办法过活了,您老人家看看,这个旱灾还要维持多久。

那目犍连尊者他入禅定以后观察,他说这个旱灾七天后就解除了,大家很高兴,七天也不是很久,大家就回去了。但是七天以后还是没有下雨,那么弟子们就开始讥嫌,说这个目犍连尊者打妄语。那么就把这个事情,比丘去托钵的时候听到这个讥嫌,回来就告诉佛陀。佛陀就出来澄清说,说是目犍连尊者没有打妄语,因为目犍连尊者入定的时候,他观察当时的因缘,的确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云层飘过来。那样的一种速度,七天后到达毗舍离国,开始下雨。他的观察是正确的;但是在云的飘的过程当中,阿修罗王突然间生气了,他用手把这个云拨走了,这个因缘被破坏了,所以目犍连尊者他没有打妄语。

所以我们看经论上,你会知道,其实很多的弟子讲话,都会有一些跟事实有出入。当然这个不是他道德有问题,他没有说谎,这个不算说谎,因为他没有打妄语的心情。但是他讲的话就不能当作我们的皈依处,因为他的能力有问题。但是诸位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皈依佛陀,我们要相信一件重要的事情,佛陀在表达事情的真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佛陀保持默然。就是这件事情还有变数,佛陀不回答,就是置答,置就是放置,这件事情佛陀不回答,佛陀知道这当中还有变数,就是诸法因缘生,这个因缘还没有决定,所以他不敢为任何事情,做任何的预言。只要佛陀开口,这件事情就不能改变了。佛陀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那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存在的事实。

所以我们读经论你会发觉,佛陀的情况如果保持默然,就是这件事情还不决定,但是只要佛陀开口,这件事情就值得你相信了,因为佛陀的智慧没有错谬,佛陀的道德没有错谬。所以我们今天,刚开始会选择以阿弥陀佛当我们的本尊,当作我们一个真实的皈依处;我们刚开始的第一个信息,是来自于佛陀在经论上的开示。我们对佛陀有信心,我们相信佛陀所说的话,要我们忆念弥陀的圣号,现生业障消除,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个是正确的。那么这是第一个回答,就是依止佛陀的圣言量,尊重我们的传承。

再看第二段,当然这样的一个信心,应该是偏重在仰信,仰信释迦牟尼佛的圣言量。当我们在学佛的时间久一点以后,我们应该要再进步,对于经论的学习要更深入,我们会得到第二个重要的信息,对弥陀的信心会更加的强烈。看第二段:

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又《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那么第二个理由,就是我们从经论上的学习,我们会知道一些差别的因缘。阿弥陀佛在十方诸佛当中,我们经常说是,“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那么“阿弥陀第一”,他的理由有两个:

第一个、弥陀的本愿功德殊胜。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的四十八愿,这件事情对我们众生的临终接引,有一种强大的力量。特别是临终的十念往生,就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那么这个本愿的摄受对我们是非常重要。基本上在十方的佛土当中,其实每一个国土都很庄严,药师佛的国土,阿閦鞞佛的国土,乃至于弥勒净土,都很庄严;但是我们选择阿弥陀佛的国土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这个十念必生。

因为其他的佛土,你要去,你必须要凭你自己的本事去,没有哪一个佛是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没有这种事情。比如说我们今天去见一个长老,去见忏公长老。去见忏公长老,你要亲自到台湾去见他,他不会从台湾到新加坡来见你的。所以这个弥陀本愿的摄受,对我们一个临命终的人,在一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有弥陀的现前的开示慰导,这个接引的功德,这一点是殊胜的。这是我们选择弥陀当我们皈依处的第一个理由,他有这个本愿的摄受。

第二点、阿弥陀佛有这个光明的摄受。在观经上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个相,这个相好;一一相有八万四千个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的光明。这个光明是用来做什么用途呢?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他有这种光明的摄受的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集《净土十疑论》(第2/2页)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无量的诸佛的圣号当中,我们选择了阿弥陀佛的圣号当我们的皈依处。当然我们前面说过,第一个理由是释迦牟尼佛这么说,我们就这么相信,这是一个仰信。但是我们从经论上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当中还有两个重要的理由:

第一个就临终的因缘来说,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能够蒙阿弥陀佛的本愿的摄受。这一点,你念其他的圣号是做不到的。临命终的时候,没有哪一个佛菩萨会到你的面前来,不可能;就是你要到哪一个国土去,你自己要解脱你自己的障碍,你自己过去。没有哪一尊佛的教主,他来到你的加护病房的前面,放光照你摄受你,把你带过去,没有这种因缘。约着临终的接引这部分有所差别。

第二个从现生的消灾的角度。当你在忆念弥陀圣号的时候,其实弥陀的光明已经在摄受你,念念之间在为我们消灾。

我前几天来上课之前,看到一篇报导,就是净土的一些所谓的念佛感应的故事。它里面讲到一件事,说是在大陆清朝的时候,江苏省有一个厨师。这个厨师他皈依了三宝以后,他就护持人家打佛七,他特别喜欢人家打佛七,只要有人打佛七,他就发心去煮饭煮菜。他在煮饭菜的时候,可能那个厨房跟大殿的位置也很近,所以大殿在念佛,他听到也起欢喜心,可能在煮饭的时候也哼几句佛号,当然他主要的心情就是护持大众修行。

日子一天天过去以后,他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样的变化,他也感觉不出来;但是有一天他的儿子生病,生了重病。这个临命终的人诸位知道,临命终的人多少都有一点感应,对事情都有一些特别的感应。他儿子在临命终的时候,就对他父亲说,他说父亲啊,我这几天睡觉都有这个恶梦,有一些不好的梦境出现。我今生罪业起现行了,业力因缘成熟了,我恐怕来生要到三恶道去。他跟他父亲乞求说,他说我看到你的身边有很多佛号的光明,说你可不可以把你的功德分一部分给我。这个厨师的父亲说,我也从来不念佛,怎么会有光明呢,不可能的事情嘛。那么儿子说,他说父亲你只要答应就好了,你答应把这个佛的功德分一部分给我就好。父亲说可以啊,没关系,把功德分一部分给你就好。那么他这样子讲以后,他这个儿子就感到很安详,后来这个恶梦就消失掉了,就这样安详的往生善处了。

这个公案在讲完以后,作者就自己有做一个评语说,这个厨师他没有真实要念佛,他只是一种很轻率的,听到有人念佛,当然他起欢喜心,一种随喜的心,去为人家护持打佛七,念几句佛号,他的生命当中就积集一种无量光的功德了。那么如果我们今天很真诚的皈依,很真诚的信愿,一种强大皈依的心来念佛,那是什么境界,那个力量就更不得了。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忆念弥陀圣号的时候,弥陀的光明都在照射我们,但是有时候我们自己不感觉到有什么样特别的感应。其实感应有两种,一种是明显的,一种是隐藏式的。明显式的感应就是说,你自己会感觉得出来;第二种是隐藏式的感应,就是说,其实你冥冥当中可能要去遭受什么灾难,你念阿弥陀佛时候化解,但是你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从这个佛陀的这些经论上的开示当中,它很清楚的说明,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的光明。这个光明,它能够去摄受你忆念佛陀的众生,摄取不舍。

所以我们就是基于两个理由:第一个,我们忆念弥陀的圣号,在现生蒙阿弥陀佛的光明的摄受,消灾。第二个,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能够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而往生净土。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所以基于前面的两个理由:第一个有弥陀本愿的摄受,第二个有光明的摄受。所以我们选择了以阿弥陀佛的圣号来当我们的皈依处。

我个人也有一些念佛的经验和感应,不过我自己也不想讲,自己的感应不适合在大众宣说出来。不过我讲一个事实给大家做参考。我是民国76年,如果是西元的话是1987年读佛学院,我亲近了五个长老,有五位恩师。五位长老当中,有两位长老是往生了。这两位长老,我都亲自在临终的时候,在旁边做一些助念的工作先往生的呢,就是这两个往生的,一个是修禅宗的,一个是修净土宗。

这个禅宗的大德,是临济宗的大德,他是得癌症,大肠癌。他往生的时候,平常我们同学的感觉,总是觉得这个禅宗的大德比较有修行,因为他的作风很好。他早上两点钟多就起床,双腿一盘就坐3个小时。而且你要知道,中国的禅宗不是只有禅定,中国的禅,那个禅是般若波罗蜜。跟我们说的那个如来禅,经论那个禅不同。我们一般在经典上讲的禅那四禅八定,那是只有止的功夫而已,没有观的功夫,中国的禅宗,它有这种观照的我空、法空的智慧。

他临命终的时候,这个禅宗的大德,我的师长,他临命终本来是要坐着往生。但是他坐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身体有障碍,没办法,后来他就只好放弃用坐的方式,他就躺下来往生了;当然禅宗的大德往生,他是不念佛,他念另外一个圣号。但是我感觉得到他临终的时候,他的相貌有一点痛苦的感觉,还有点挂碍。这当中有一些病痛,从他的表情上看,他往生的因缘不是非常非常的好。

另外一个,这个禅宗的往生了以后,隔年我也看到我们修净土宗的一个法师往生。这个净土宗的法师,他本身是念佛、讲经,主要这两个。平常就是念佛、拜佛、讲经,他平常很少打坐。到临命终的时候,他也是得癌症,他是胃肠癌。当然癌症末期的时候都有病痛;他刚开始,我们还没有助念之前,我们感觉的到他脸色也是有一些病痛的干扰。当然身为净土宗呢,他平常对弥陀的圣号就有一种强烈的皈依的心。

我们所有的同学就把他围绕起,我们那个时候是净律学佛院第一届的同学。大家就念佛,一开始就为他开示,说老和尚啊,你现在的身体已经不能再使用了,你应该要以一种皈依的心,忆念弥陀的圣号求生到净土去,把今生的这个臭皮囊放下。当我们同学在为这个净土宗的法师念佛的时候,我自己在旁边看得很清楚,差不多只有十五分钟而已,他的脸色开始有变化;就是他那个心已经随顺我们的佛号而转,就是相应,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他的心跟我们的佛号相应。

当然跟佛号相应以后,弥陀的本愿就开始加持他了。他的脸色本来是很苍白的,后来慢慢慢慢转成红润,而且带一点微笑。最后,念了大概几个小时以后,他的手就动一下,他希望我们能够把他扶成吉祥卧;我们同学就把他扶成吉祥卧,没有多久他就在吉祥卧中往生。我们那个时候的同学,我们同班同学那个时候正式毕业有六七个,都在现场看到,后来大家事后讨论,都很多感慨。

就是禅宗的大德,其实他本身以自己的力量来说,他修持得不错;但是在临命终的时候,腊月三十算总账。就是说,我们今天在临命终的时候,它是把你无量劫的业力都拿来算。所以你今生薄弱的这种心念力量,假设不仰仗弥陀的摄受,我们的确很难跟无始的业力抗拒。修净土的法师,我们看得很清楚,刚开始他也是有障碍,但是当他跟佛号相应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佛的功德在摄受他,他的身心开始变化。

所以,我们今天在选择弥陀的圣号,有两个理由:第一个阿弥陀佛的圣号有光明的摄受,使令我们现生消除罪障,消灾免难。第二个阿弥陀佛的圣号有弥陀本愿功德的摄受,能够使令我们临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个就是我们在十方诸佛当中,选择弥陀的圣号当我们的本尊的理由。

甲五、具缚得生疑

我们再看甲五、具缚得生疑。我们先看征问的地方:

乙一、征问

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的目的是要求生净土,但是从因缘的角度来观察,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杀盗婬妄的罪业是如此的深重,而且我们内心当中,还有很多很多负面的思想情绪、烦恼。西方净土本身是一种清净庄严的果报,是离开三界的。那么身为一种具足烦恼跟罪业的凡夫,怎么能够去求生到清净的国土去呢?就是以这样的一个因缘来问难。

我们看乙二的释疑,看这个怎么回答:

乙二、释疑

有两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

我们在成佛之道当中的整个修学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仰仗自力,这个自力当然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力。第二个是仰仗佛力,这个仰仗佛力,也包括我们自己的心力,也包括佛陀的加持力,自他的两种力量。

我们先看自力的修行:

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那么首先我们讲到以正常的通途的圣道法门,圣道的修学当中,在《菩萨璎珞经》上说,我们一个生死凡夫,刚开始是不识三宝,不知善恶因果。如果我们今天回想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内心可以说是颠倒的,我们也不知道什么叫东西南北。不知道东西南北,我们的内心就跟着感觉走,我现在的心情想要做什么事,你就去做了。我要做这件事情,你内心当中也没有任何的标准,来衡量这件事该做不做,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见。没有正见,就跟着自己的经验,或者就跟着自己的感觉来做一些事,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罪业,反正你自己也搞不清楚。

当然,过去的善根的引导,我们慢慢的就跟三宝接触了。三宝接触以后,发了菩提心,在整个修学当中,第一个是信心,第二个是持戒。那么当我们刚开始归入三宝,是仰仗信心,相信三宝的功德。这个相信三宝的功德,根本上佛法僧是相信法宝。其实我们真正的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真实的皈依是法,皈依法。那么皈依法,为什么也皈依僧,也皈依佛呢?因为佛陀有说法之恩,他是说法者;没有佛陀的出世,我们根本不可能遇到什么是真理,不可能。那么为什么也皈依僧呢?因为佛陀灭度以后,佛法靠僧宝的延续,才能够住持下去。

所以僧宝有住持之恩,佛有说法之恩,法有开慧之恩——开启我们心中智慧的恩。但是我们真实的皈依是皈依法,皈依真理。

那么皈依这个法,我们也简单说一下。其实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有所谓的九十六种外道,外道其实就是所谓的哲学家、思想家。所以其实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就是一个文化很高的国家。九十六种外道,他对生命的观察也有他们一套的理论,归纳起来,就是两个理论:

第一个是邪因缘论。有一派主张说,生命的吉凶祸福,是有一个主宰者来主宰我们,或者说是大梵天,或者有些人说上帝。换句话说,我们自己想要快乐或痛苦,我们自己没办法做主;那么没办法做主,是谁来决定呢?是那个主宰者决定的,他可以赐给我们快乐,他也可以赐给我们痛苦。所以我们想要离苦得乐,唯一的方法就是向我们的神祷告,礼拜、赞叹、供养、祷告,祈求我们的神来给我们快乐。这样的因缘论,就是邪因缘论,就是不正确的,向外追求的。这是第一个说法,就是邪因缘论,所谓的常见。他认为生命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一种大有能力的人来支配我们的命运。

第二种就是无因缘论。这个无因缘论是更可怕了。无因缘论就是说,生命只是一个偶然,就是所谓的生命,就像这个树叶,风一吹树叶掉下来一样,它只是个偶然,它没有任何理由。这个人为什么福报很大,这个人为什么一出生的时候很多缺陷,这件事情完全没有理由,它是一个偶然发生的。就是生命根本就没有轨则,你造善也不会成就安乐的果报,造恶也不可能因为恶业去招感痛苦的果报。

生命是完全没有任何轨则,没有理由的,那么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及时行乐,因为只有今生,当然这个思考就很可怕了。因为当我们今生的思考只想到今生,没有来生的时候,人死如灯灭,就很容易创造一种思想,就是及时行乐。因为生命没有轨则,生命没有轨则你断恶修善没有意义了。那么这是第二种理论,叫自然外道,生命是自然,自然生,自然消失掉。

佛陀出世以后就开始演说正法了。佛陀提出的正因缘论:佛法的正见就是建立在因缘观。佛陀说,生命是有一定的因缘,这个因缘简单的说,就是生命是有一定的轨则,每一个生命它都遵循了一种正常的轨则在运作。

第一个轨则,就是业果的道理。当我们造了善业,这个善业会招感安乐的果报;当我们造了罪业,这个罪业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我们第一个对佛法的认识,就是相信业果。当然你相信业果,这个业果你就相信有来生了,你就是相信生命是一个没有止尽的水流。这个水流是不断的变化,而这个变化的因缘,是往好的地方变化,或者是往坏的地方变化,它的主要因素就是我们自己的业力。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皈依法宝的时候,是先相信因果的真理。你相信生命有两大力量来支配着你:一个是善业,一个是罪业。我们想要趋吉避凶不是向外追求,你应该要去注意你的行为,要克制你的罪业,尽量让罪业减少,鼓励你自己多积集善业;这是让自己离苦得乐,趋吉避凶的唯一方法。这就是业果的道理。

其他的我们休息十分钟再说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