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 第32章 当代克劳塞维茨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第32章 当代克劳塞维茨

簡繁轉換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07 16:06:29 来源:源1

第32章当代克劳塞维茨(第1/2页)

鉴于鲁路修此前给希佩尔将军支的招刚刚见效,

所以鲁普雷希特公爵对他的最新建议非常有耐心,很仔细地听完后,才提出了几个问题:

“你觉得应该把无线电通讯设备和炮火呼叫权、以及更多的支援火力,都集中到最一线的基层部队使用?

你凭什么觉得这样改编后,作战效能会更好呢?而且哪有那么多无线电和支援火力装备可供抽调,其他部队用什么?”

好在这些问题鲁路修也都有所预料,他在方案里也有提过,只是领导现在没时间看材料。

鲁路修便连忙拿起被丢在桌上的方案,翻到其中一页,细细讲解:

“我知道有些想法过于超前、甚至有跳跃性。所以我希望可以从基础开始剖析。殿下您也看到了,这场战争爆发以来,战争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一场战争中,进攻方的劣势还没那么明显。当时的守方虽然也能占据一些地利,但进攻方也能靠着在局部战场集结绝对优势兵力、来取得突破——几十年前,毛奇元帅就靠这个打赢的拿破仑三世。

可是现在,至少在西线,双方都挖掘了越来越多的堑壕和工事,谁进攻谁吃亏,伤亡交换比也越来越悬殊。一个团顶住几个师进攻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这一切的本质,其实可以归结为一点:在上一场战争中,士兵的人数密度和火力密度是成正比的,而现在却不是了。

在没有自动武器的时代,在火炮都是视距内直瞄的时代,想要集中多少枪炮的火力,就需要在物理层面把能操纵那么多武器的人类肉身也集中到一起,用于发动进攻——至今为止,东边的奥利奥和露沙还在这样打仗,丝毫没有意识到时代变了。

而在自动武器和间接瞄准的远程炮火普及后,进攻方要想投射那么多火力,其实已经没必要集结那么多人在一个点。少量的人,就完全可以引导大量的火力投送。

而进攻时集中的人越少,目标就越小。被防守方的炮火和机枪密集覆盖时,损失也越少。

所以人类战争史有一个总趋势是不言自明的:军事科技越先进、前线单位长度的防线上,攻守双方需要填线的士兵就越少,留给后方预备队和防线的人力会越多。

要等前线填线或火力侦察的士兵伤亡后,才从后方防线补充预备队顶上去。否则同时在前沿堆人太多,就只是白白送人头。”

鲁普雷希特公爵和希佩尔少将听了这番话后,全都不由陷入了深思。

鲁路修说的这番道理,公爵殿下作为上将、指挥着一个集团军,他当然也都有类似的朴素认知。他只是还没从兵法层面的高度总结过这些理论。

毕竟世界大战才开打四个多月,很多朦朦胧胧的东西还没形成理论体系。

而鲁路修居然帮他提纲挈领地总结出来了,道理还是那个道理,但逻辑却说得更为清晰。

公爵沉思了一会儿之后,简直是越想越惊喜,就像是闭关冥思捅破了一层窗户纸。

公爵琢磨明白后,也忍不住喃喃自语:

“……原来历史的必然趋势就是这样的么?科技越进步,投放火力所需的人力就越少,步枪时代集结一千杆枪的火力,就需要一千个步兵,到了机枪时代就可以用二十个机枪手去替代这一千名步兵。

这样原本需要让一千名士兵处在进攻状态、现在就可以同时只让20名士兵处在进攻状态,剩下980人还可以继续作为预备队以防御姿态存在,也就不容易被机枪扫射和炮火覆盖大量杀伤。只等前面的20人有伤亡后,再从预备队里补人上去……我对这个理想模型的理解对么?”

公爵甚至开始不耻下问,主动向鲁路修求教其思想推演的正误,看得出他满眼都是真诚的求知欲。

而鲁路修也不吝再吐露一点更加高屋建瓴的总结性干货:

“您的总结太对了,不过还有一点细节,我希望补充一下。我认为,您提到的那‘剩余的980人’,也并不完全是作为预备队在后方闲着。

他们完全可以配合真正执行进攻任务的尖刀部队,在尖刀部队突破敌人阵地、楔入敌人防线后,立刻冲进这些新占领区、实时补防。

比如尖刀突击部队在敌人防线上打出了两道很深的缺口,如同一柄铁钳、很有希望掐断敌人某一片防区的退路,彻底围歼敌人。

那么敌人出于求生本能,哪怕原本处在防守状态,这时候也会不得不转入进攻状态,从堑壕里爬出来,对着我们刚占领的钳形区域的两翼薄弱点全力反攻。

而这时候,我们把二线预备队派上去填线、踩住尖刀突击队刚刚撕开的那些阵地,就可以以逸待劳,就地防守敌人的反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2章当代克劳塞维茨(第2/2页)

因为在现代战争中,一个士兵处在‘防御状态时’,他的‘防御力’是远高于进攻状态下的‘防御力’数倍的。所以当我军有越多的人处在‘防御’状态下,而敌人有更多的士兵被迫处于‘进攻’状态时,我们占的便宜也就越大。

前面已经论证过了,微观战术层面防御相比于进攻的优势太大了,而进攻的优势只是体现在宏观战略层面的集结兵力。所以未来越完美的兵法,就越得做到‘既要又要’,‘在战略层面尽量多地享受到进攻方的集结兵力优势,在战术层面尽量多地享受到防守方的防御力优势’。”

暴风突击队战术也好,步坦协同闪电战也好,大纵深战略理论也好,其实有一点是相通的。

那就是它们都在本身的兵器科技发展水平下,想尽了一切办法,让己方“虽然宏观战略上需要扮演进攻方的角色,但在微观战术层面,扮演进攻角色的士兵越少、越稀疏越好”。

然后把尽量多的己方剩余士兵、因势利导地变成临时防守性角色。

后世装甲师里的坦克部队,就是撕开防线的尖刀进攻部队。

而装甲师里配属的机械化步兵团,其实就是临时性防守角色。只不过这些防御性角色的防御地点比较靠前,属于“前沿防御”。

随着科技进步,“尖刀”和“前沿填线”的装备会不断换代,但底层逻辑始终一样。

……

“所以,我就是基于这些考虑,才想到了整体的战术改良方向:我们目前的作战部队,在执行进攻任务时,时时刻刻处在‘进攻状态’的人数实在是太多,太浪费了。

处于进攻状态的士兵是很脆弱的,防御力很低,所以同一时刻要让尽量少的士兵处在进攻状态。这就需要把火力集中度往这些人身上倾斜,而让其他填线部队保持基本火力密度就够。

未来,我们还可以沿着这个总体思路,进一步深挖,但那就需要更先进武器装备的支持。武器科技和战术的进步总是相辅相成的。”

鲁路修这番话,也算是借鉴了古今兵法,融会贯通。

终于让鲁普雷希特公爵整个人都听得精神一振,便如刘玄德听完了隆中对。

公爵由衷地感慨道:“你将来说不定有希望成为当代的克劳塞维茨!上帝呀,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人,居然没有上过军校?行,你要求的那些武器配置,我会尽量满足的。

不过你还是先说说,你提到的这种‘把突击部队和填线部队分开’的思路,这两部分大致应该是怎么样一个比例?或者简单点说,一个师要配多大规模的突击队?”

鲁路修想了想,历史上德军后来搞突击队战术,基本上是一个师配一个营。至于二线师,就用不上了。

所以他也懒得强行创新,在这一点上就直接抄成熟答案了:

“我觉得,理想状态下,一个担任主攻任务的主力师,需要配备一个营的突击队,然后分配下去,每个团可以分到一个连。连应该是突击队分散使用的最小单位。

也就是说,在具体作战时,或许连队还可以分成班排前进,但至少要确保一个连队在同一片战区,确保连长能及时指挥到全连。至于营,是可以拆分成连、跟随不同的团分头行动的。

不过,实际战役当中,一个集团军也不可能所有的师都担任主攻任务,进攻也不会是一线平推的。所以对于填线师而言,就不需要突击营。一开始如果装备不够,二线师也可以不配备。”

鲁普雷希特公爵想了想,觉得这个比例应该挺合适的,也跟他自己的猜测差不多。

只听他低声呢喃着盘算:“一个精锐主力师配一个营,作为全军进攻的尖刀角色么?伊普尔战役开打之前,应该没多少时间给我们准备了。就算我尽量筹措集中装备,短时间内最多能凑出两三个这样的营。

而且还得考虑人员训练、磨合新战术。那就从集团军里挑出两个主攻师,配属这样的突击营,先作为试点吧。要是这次战役表现好,以后再慢慢训练扩编。

具体的武器清单,你列一下,看看每个营需要多少人手、哪些装备。嗯,卡尔的第12师挺适合作为到时候的两个主攻师之一,你跟他们也相对熟一点,就留在第12师好了。

到时候我给卡尔派一个突击营营长,而你只有上尉军衔,暂时在该营兼任营副和其中某连的连长好了。你的连队,就从第12师的师属侦查连改编而来,所有装备会优先供给你这支试点部队的。”

——

PS:新书求评论,求追更,求收藏,求票,感谢。

剧情到这儿了,必须阐述一些军事理论思考,别嫌水。好在还是公众章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