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血战淞沪从抽到警察局到拥兵百万 > 第117章 片山少将失足落水,其他士兵都

第117章片山少将失足落水,其他士兵都是害病而死(8.23加更)(第1/2页)

“诸君,岂不闻《通俗三国志》(《三国演义》在鬼子那里的译本)中说过‘欲速则不达’?如今我方侧翼出现此等猛虎,若贸然深入,恐被其断我归路,届时悔之晚矣。”

松井顿了顿,继续道:

“当前首要之务,是稳住阵脚。只要第11师团能在罗店顶住压力,不断消耗大夏军队的有生力量,待其久攻不下,师老兵疲,士气崩溃之时……”

说着,他缓缓翻过手掌,做了一个向下按压的动作,语气变得森然:

“届时,任凭他方默是真正的猛虎,也独木难支。我军再以泰山压顶之势合围,消灭他,易如反掌!”

司令部内的鬼子军官们纷纷低头:“哈依,司令官阁下英明。”

然而,战略上的调整只是其一,如何应对这场惨败带来的政治和舆论冲击,则是松井石根必须立刻处理的另一个棘手问题。

毕竟那可是一整个联队和一位少将啊,堪称开战以来,鬼子遭遇的最大损失。

三个月灭亡大夏的豪言壮语已经喊出去了,这脸被打的啪啪响啊。

松井阴沉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军官,语气不容置疑:

“关于此次战斗的对外通报,需统一口径。”

“第68联队并非遭遇歼灭,而是于行军途中,遭遇大股敌军伏击,经浴血奋战,予敌重大杀伤后,成功转进至安全地域。”

“具体战损……”松井停顿了一下,面不改色地说道:“帝国勇士阵亡约二百余人。另有千余人,因沪上水土不服,不幸罹患脚气病、恶性疟疾、腹泻等恶疾,为昭和陛下尽忠。”

“其余伤亡,后续再逐月统计上报。”

他的意思很明显,剩下的两千多人的账,慢慢用未来一两个月的正常战斗损耗和病亡名额偷偷抹平。

一名参谋忍不住小声问:“那……片山旅团长阁下……”

提到片山理一郎,松井石根的眉头就皱得更紧了。

这个蠢货,不仅葬送了一个精锐联队,更让整个派遣军、乃至帝国陆军蒙羞。

松井已经想好了,这次失败第一责任肯定是海军的。

其次就是片山理一郎来背锅。

至于他作为派遣军司令官,下令第5旅团深夜急进,进而导致全军覆没?

那都是没有的事。

他,松井大将,不粘锅!

但片山理一郎的死终究是一桩丑闻。

“片山少将。他并非战死。而是在视察部队行军途中,不幸失足坠入黄浦江,英勇殉职。因其后战况激烈,遗体未能寻回,恐已落入敌手。”

反正死无对证,江水流湍急,这个理由听起来虽然离奇,但总比承认一个旅团长被敌人阵斩要“体面”得多。

“至于旅团参谋、联队副官、大队长等佐级军官的损失,”松井补充道,“分批陆续公布,就说是近期在各次战斗中英勇玉碎即可。”

“最后,对外宣传要强调,我帝国勇士虽身处逆境,仍予方默部以重创,初步估计,杀伤敌军逾万人!”

一番操作之下,一场彻头彻尾的惨败,转眼间就在松井石根的口中变成了一场“予敌重创”后“转进”、并且不幸意外损失了一位将军的“艰苦战斗”。

司令部内的军官们心领神会,纷纷记录,准备依此口径层层传达,并联系鬼子国内控制的媒体进行“胜利”宣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17章片山少将失足落水,其他士兵都是害病而死(8.23加更)(第2/2页)

然而,战报可以用谎言编织,战线却不会骗人。

8月29日,由于驻守杨行的鬼子第6联队奉命收缩撤退,隔壁第15集团军所属的第18军部队兵不血刃,重新收复了杨行镇。

9月1日,眼见侧翼压力巨大,且旅团长阵亡、一个主力联队被打残,士气低落,残存的第5旅团部队干脆进一步放弃了看似坚固的吴淞镇,全部龟缩回长江边的登陆场核心区域,依靠海军舰炮庇护。

奉命“反攻”吴淞镇的第88师孙师长,原本还担心会是一场硬仗,结果却发现鬼子早已人去楼空。

他的部队几乎是“轻松愉快”地开进了已成废墟的吴淞镇,算是捡了个天大的便宜,顺利“收复”失地,完成了张冶中之前下达的“死命令”。

这一切,都无声地抽打着嘴硬的松井大将和沪上派遣军的脸面。

-----

捷报传来,金陵方面也哑火了。

本来有人打了小报告,说方默一枪不开,就放弃了吴淞口滩头阵地和吴淞镇。

军政部在陈石叟的授意下,本来准备办方默一个临阵脱逃,作战不利的大帽子,再给张冶中来个擅离职守、指挥不利、识人不明的罪名,把这俩人都弄下去。

到时候他自己做这个沪上前敌总指挥。

结果,方默全歼鬼子一个联队、阵斩少将旅团长的捷报,如同一个响亮的耳光,结结实实地扇在了所有酝酿此事的人脸上。

这还怎么弹劾?

难道要说方默“作战不力”到能一口气吃掉鬼子四千多人?

难道要说他“临阵脱逃”到把鬼子少将的脑袋都“逃”下来了?

这要是说出去,恐怕先被全国民众的唾沫星子淹死的是他们自己。

紧接着,第88师顺利收复吴淞镇的消息传来,更是让金陵方面彻底哑火。

虽然明眼人都知道这其实是鬼子主动收缩,88师捡了个便宜,但毕竟收复失地是实打实的功劳,账还是要算在部署反攻的张冶中和实际承担主攻任务的方默头上。

这下,连最后一点借口都找不到了。

更让金陵方面头疼的是,消息根本捂不住。

沪上的各大报纸,如《申报》、《新闻报》等,立刻用最大号的铅字,最醒目的版面,连篇累牍地报道这场吴淞大捷。

“大夏之虎再显神威,方默旅长全歼倭寇一个联队”

“开抗战之先河,方默将军阵斩鬼子少将旅团长”

“沪上健儿扬我国威,倭寇胆寒”

尽管鬼子方面拼命否认,声称第68联队只是“转进”,片山少将是“失足落水”,但方默这边展示的证据太硬核了。

尤其是那被炮火熏烧得只剩一小节的旗杆和被护旗中队烧的只剩下残破布条的联队旗,以及片山理一郎完整的将官军刀、呢大衣、领章、军官证等物件。

这些铁证,通过报纸的照片清晰地呈现在全国民众面前。

一时间,举国沸腾。

但方默却没飘。

9月2日,鬼子第3师团步兵第29旅团以及独立重炮第10联队在吴淞口登陆。

算上之前剩下的第6联队,21旅当面的鬼子已经达到万人,并且拥有超过60门的身管火炮,其中包括24门150mm榴弹炮。

方默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更加艰难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