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 第147章 莫非我赵光义就真的是庸才不成

第147章莫非我赵光义就真的是庸才不成?!(第1/2页)

大秦!

嬴政神情平静,看着天幕,似乎并无太多波澜。

在那个诸侯混战的年代,为了帝位下手对兄弟的事,简直多如牛毛。

兄弟阋墙算什么,连亲爹都能杀得心安理得。

“宋太祖身手不凡,若非突发急病,又怎会一夜之间暴亡?”

“赵光义乃文弱之躯,若真动手,怕也只能走些不见光的路子。”

“权力当前,谁能真正洁身自好?”

嬴政从赵光义后续对太祖一脉的打压中,早已嗅到了血腥气息。

要是真正名正言顺继承皇位,怎会连兄长的儿子们也不放过?

这不是巩固政权,这是清洗血脉。

怕的,就是那群曾属于赵匡胤的旧部重新集结,反扑上位。

……

汉武帝时期!

刘彻面色如常,毫不惊讶。

帝王之间尔虞我诈、兄弟反目,这样的剧情他见得太多。

只是——像高澄那种“荒诞得不讲道理”的操作,才真正让他觉得抽象。

相比之下,赵光义这点宫廷阴谋,几乎可以归类为“常规操作”。

“弑兄夺位?没什么稀奇的。”

“朕的父皇汉景帝,为了让朕顺利继位,可是把所有挡路之人都提前清理干净。”

刘彻叹了口气:“若赵匡胤能狠下心来,也不至于身死宫中。”

“最无情,便是皇家血脉。”

作为一国之君,必须将大局置于个人情感之上。

皇位的更替,往往伴随着流血和牺牲。

从另一个角度看,汉武帝倒也理解赵匡胤的迟疑。

也许在他内心深处,最终还是认同将皇位交给赵光义。

原因无他——赵光义势大成军,早已羽翼丰满;

而赵家那些年幼的子嗣,尚未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为了江山不崩,为了权力平稳过渡,传位弟弟未尝不是一种理智选择。

既然那是那个时代的“潜规则”,自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

贞观时期!

李世民盯着天幕中赵光义的身影,神情古怪。

排行老二?也是太宗?!

也是“疑似弑兄”?!

这未免也太巧合了些……

李世民越看越觉得亲切:这小子身上,怎么有几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虽说过程不同,结果倒是如出一辙。

只不过,他李世民是策马夺天下,赵光义却是在兄长身边“暗度陈仓”。

谁更狠?谁更绝?恐怕只有历史能给出答案。

没曾想,时隔多年,竟能在他人身上看到当年的影子。

“倘若在宋朝兄弟相残,倒也并非不可想象。”

李世民轻声一叹。

一旁的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老臣皆面露认同神色。

毕竟当年玄武门前的生死局,他们也曾身临其境。

那年,李世民率八百亲兵兵临太子府,正是这场行动,奠定了大唐千秋基业。

但与赵光义不同的是,李世民之举,是不得不为。

李建成与他水火不容,两人之间早已势成死局,彼此容不得对方喘息。

那不仅关乎皇位,更关乎性命安危。

是殊死搏杀的必然结局。

相比之下,赵光义所面临的局势,显然并没有那般迫切与残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7章莫非我赵光义就真的是庸才不成?!(第2/2页)

……

大宋!

当天幕中画面浮现,赵光义面色顿变,仿佛一瞬间血色褪尽,连站都快站不稳了。

“官家!”

“大哥,小弟对您从无二心!”

他急急开口,努力为自己辩白。

赵匡胤静静凝视着他,没有立刻回应。

当年开国之初,赵匡胤确实曾动过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的念头。

太后也留下过遗命,希望他遵从家族安排,由赵光义继承大统,再传给幼弟赵光美。

可随着时间流逝,赵匡胤的想法也在悄然生变。

他一方面默许赵光义在朝中培植势力,暗中布局;

另一方面又极力培养自己的儿子,希望在庙堂之上为他们赢得一席之地。

赵匡胤心中,其实早已筹划两手准备。

若儿子成器,那便是传子;若无出息,则再考虑传弟。

看到天幕中一幕幕,他心中其实已然明了了几分真相。

“光义,起来吧。”

赵匡胤长叹一声,神情中透着复杂。

“朕知道,你未必真起了杀心。”

“你虽心有所想,朕并非不能理解。”

“你多年暗中掌控禁军,布置亲信,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为你所用。”

“母后的遗诏朕知晓,可朕也有自己的考量。”

“这是皇权传承的问题,不是亲情能左右的决定。”

“若你真有那般能力,朕自会将大位交予你。”

“可你叫朕一次次失望。”

赵光义沉默着,脸上却难掩痛苦之色。

太后当年的安排,他当然知晓;皇位的诱惑,他也从未遮掩过自己的渴望。

此刻赵匡胤将话挑明,他也再无掩饰的必要。

“官家,莫非这是强行掩盖现实?”

“莫非我赵光义就真的是庸才不成?!”

赵匡胤摇头不语,目光却落在远处,似乎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他忽然想起一件让他心绪翻腾的事:

若传位于赵光义,那么赵信、赵桓这些未来的“子孙”,其实就不是他的血脉,而是赵光义一脉的后代!

想到这,赵匡胤原本微微佝偻的脊背,忽然又挺直了几分。

“这便是答案了。”

“怪不得,朕心中总有一丝芥蒂。”

……

洪武时期!

“依老夫之见,这赵光义未必真下得去手。”

“在五代乱世,皇位更迭本就是乱象频生,兄终弟及,实属权宜之计。”

朱元璋开口,语气竟有几分宽容。

虽以铁血著称,朱元璋对亲情却自有其坚持。

他并不愿相信赵光义真会为了权力亲手送兄长上路。

或者说,他不愿接受这种冷血的设定。

“父皇此言极是。”

朱标神情肃穆,忽然行了一礼。

“若将来儿臣不幸身亡,恳请父皇于诸王之中择贤者承统。”

这番话并非客套,而是发自肺腑。

若真有那一日,他希望父皇不要一意孤行立皇太孙,

而是在藩王中择最有才干者继位。

这“贤王”是谁,明眼人自然心知肚明——

正是燕王朱棣。

他朱标未曾点破,却也不必点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