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81余温未散,暗流初涌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81余温未散,暗流初涌

簡繁轉換
作者:七情本舞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14 04:14:48 来源:源1

81余温未散,暗流初涌(第1/2页)

暖春宴的余温在京城弥漫了数日,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皇上对皇后的浓情蜜意。茶馆里的说书人甚至将帝后在宴上的互动编成了新段子,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听得百姓们啧啧称叹,都说这是大越开国以来少有的帝后情深。

风染霜听着宫人回报这些坊间传闻时,正坐在窗前修剪一盆新送来的兰草。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她发间,映得那抹浅淡的笑意愈发柔和。“这些百姓倒是会编排,”她指尖捏着小巧的银剪,轻轻剪掉一片发黄的叶子,“不过是寻常夫妻间的相处,倒被传成了话本。”

守在一旁的侍女画屏忍不住笑道:“娘娘这是不知,如今京城里的姑娘们都羡慕您呢。说陛下对您的心意,比那姚黄牡丹还要金贵。”

风染霜嗔了画屏一眼,眼底的笑意却藏不住:“就你嘴甜。”话音刚落,就见李德全提着食盒快步进来,脸上堆着笑:“娘娘,陛下刚从御书房回来,特意让人把新炖好的银耳莲子羹给您送来,还说让您趁热喝。”

画屏连忙接过食盒,打开一看,白瓷碗里的莲子羹炖得软糯,还撒了些细碎的桂花,香气扑鼻。风染霜舀了一勺,温热的甜意漫过舌尖,心里也跟着暖融融的。“陛下今日怎么回来得这样早?”她随口问道。

李德全躬身回话:“回娘娘,陛下说午时批阅奏折时见日头正好,想着您或许在赏花,便提前处理完公务过来了。这会儿怕是已经到园子里了。”

风染霜放下玉勺,起身理了理裙摆:“那我去迎迎陛下。”

御花园的抄手游廊上,皇上正站在一株木香花下等着。明黄色的常服在斑驳的光影里显得格外温和,见风染霜走来,他眼中的笑意便漾了开来:“刚炖好的羹汤喝了吗?太医说你前些日子劳累,得多补补。”

“喝了,陛下的心意比羹汤还甜。”风染霜走到他身边,指尖不经意触到他的袖口,那里还沾着些墨痕,想来是批阅奏折时蹭到的。她自然地伸手替他拂去,动作轻柔得像拂过一片花瓣。

皇上握住她的手,指腹摩挲着她微凉的指尖:“下午没什么事,陪朕走走吧。”

两人沿着廊下慢慢走着,木香花的香气缠绕在肩头。皇上说起早朝时苏墨奏请的江南漕运改革,又提到风澈正在督办的灾后粮仓重建,语气里满是对两个晚辈的赞许。“澈儿这孩子,经了江南这一趟,性子沉稳了不少。”他感慨道,“苏墨心思缜密,与澈儿相辅相成,将来定能成大事。”

风染霜点头:“苏墨这孩子是个难得的人才,对澈儿也是真心实意。他们能相互扶持,是福气。”

皇上转头看她,阳光透过花叶落在她脸上,鬓角的碎发被风吹得微动。他忽然停下脚步,伸手将那缕碎发别到她耳后,指尖不经意擦过她的耳垂,惹得风染霜耳尖微红。“朕从前总觉得,身为帝王,该把江山放在心尖上,儿女情长都是牵绊。”他低声道,“可遇见你之后才明白,心里装着一个人,这江山才更有分量。”

风染霜的心跳漏了一拍,抬头望进皇上的眼眸里。那里没有帝王的威严,只有化不开的温柔,像春日里的湖水,将她整个人都拢了进去。她刚想说些什么,却见不远处的月洞门后闪过一抹青色的身影,像是安王的贴身侍卫。

皇上也察觉到了,眼底的温情淡了几分,却依旧握着风染霜的手,语气如常:“前几日暖春宴上,安王似乎有些心不在焉?”

风染霜收回目光,轻声道:“安王性子本就沉稳,许是在想别的事吧。”她知道皇上对安王始终存着几分戒备。安王是先皇后的弟弟,论辈分是皇上的妻舅,这些年在朝中虽不算张扬,却也笼络了不少老臣,隐隐成了一股势力。

皇上没再多说,只是牵着她往更僻静的假山后走去。待走到无人处,他才沉声道:“李德全刚查到,安王昨日私下见了户部侍郎。那侍郎是当年先皇后提拔的人,这些年一直跟在安王身边。”

风染霜心中一紧:“他们……在密谋什么?”

“不好说。”皇上眉头微蹙,“江南灾情刚过,朝廷正忙着拨款重建,户部掌管钱粮,这时候私下会面,不得不防。”他顿了顿,握紧风染霜的手,“你放心,朕已经让苏墨盯着了。安王若敢动歪心思,朕不会容他。”

风染霜看着皇上紧绷的侧脸,知道他虽沉浸在温情里,却从未放松对朝堂的警惕。她轻轻叹了口气:“陛下也别太劳心,万事有澈儿和苏墨帮衬,总能应付的。”

皇上转头对她笑了笑,伸手揉了揉她的发顶:“有你这句话,朕就安心了。走吧,再往前走走,听说那边的芍药开得正艳。”

两人并肩离去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花影深处,而假山后的灌木丛里,安王的侍卫悄然退去,将方才听到的只言片语记在心里,转身往安王府赶去。

安王府的书房里,安王正临窗看着庭院里的石榴树。他穿着一身藏青色常服,鬓角已有些花白,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些。听到侍卫回报,他握着狼毫笔的手顿了顿,墨滴落在宣纸上,晕开一个深色的圆点。

“皇上果然还是疑心我。”他低声道,语气里听不出喜怒。

站在一旁的户部侍郎张诚连忙躬身:“王爷,那江南的拨款……”

安王放下笔,转身看向张诚,眼神锐利:“拨款按原定计划走,只是账本上得‘做’得漂亮些。太子在江南盯着重建,若是发现钱粮短缺,定会追查。到时候,这账要能算到苏墨头上。”

张诚愣了一下:“苏墨?他是太子亲信,又是皇上看重的人,怕是不好……”

“没什么不好。”安王冷笑一声,“苏墨掌管吏部,这些年得罪的人不少。只要让他沾上贪墨的嫌疑,就算查不到实证,皇上心里也会留下芥蒂。到时候太子失了左膀右臂,看他还怎么跟我斗。”

张诚心中一凛,连忙应道:“属下明白了,这就去安排。”

待张诚离去,安王走到书架前,取出一个上了锁的木盒。打开盒子,里面放着一枚褪色的玉佩,上面刻着“染”字。这是当年先皇后给他的,说若是将来遇到难处,可凭此玉佩求风家相助。只是先皇后薨逝后,风家便渐渐淡出朝堂,如今的皇后风染霜虽是风家女,却与先皇后没什么交情。

“姐姐,你说这江山,到底该是谁的?”安王摩挲着玉佩,喃喃自语,“皇上他……不配拥有这一切,更不配拥有风家的女子。”

窗外的石榴树影晃动,像极了多年前那场宫变的血色残阳。安王的眼神渐渐变得阴鸷,仿佛有什么蛰伏的猛兽,正缓缓睁开眼睛。

与此同时,太子府里,风澈正与苏墨核对江南重建的账目。烛火跳跃着,映得两人脸上满是凝重。

“这里的数目不对。”苏墨指着账本上的一行字,“按朝廷下拨的银子,江南粮仓至少能重建三十座,可报上来的却只有二十五座。剩下的银子去哪了?”

风澈眉头紧锁:“我让人查过,说是运输途中损耗了。可损耗率超过三成,这太不正常了。”他顿了顿,忽然想起暖春宴上安王的神色,“会不会是安王那边动了手脚?”

苏墨点头:“很有可能。户部归安王的人管,想在拨款上动手脚,并非难事。只是他们若想贪墨,为何不做得更隐蔽些?反而留下这么明显的破绽?”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警惕。

“这是圈套。”风澈沉声道,“他们故意留下破绽,就是想引我们去查。一旦我们追查户部,就会得罪安王的人,甚至可能被反咬一口,说我们借机排除异己。”

苏墨指尖敲击着桌面:“不止如此。若是江南百姓因粮仓不足闹起事来,责任就会落到殿下头上,说您督办不力。到时候安王再在皇上面前说几句,陛下即便信任您,也难免会有疑虑。”

风澈一拳砸在桌案上,烛火猛地跳了一下:“好阴毒的算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81余温未散,暗流初涌(第2/2页)

“殿下息怒。”苏墨按住他的手,“现在发怒没用。我们得想个办法,既不能让百姓受苦,又要揪出幕后黑手,还不能落入他们的圈套。”

风澈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你有什么主意?”

苏墨凑近风澈,低声说了几句。风澈听完,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这法子可行?”

“试试便知。”苏墨眼中带着自信,“安王想借江南的事做文章,我们就给他来个将计就计。”

两人又商议了许久,直到窗外泛起鱼肚白才各自歇息。而此刻的皇宫深处,皇上正坐在御书房里,看着李德全呈上的密报,上面详细记录着安王与张诚的往来。他指尖在“江南拨款”四个字上轻轻敲击着,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想动朕的江山,想动朕的人,”他低声道,“那就得看看有没有这个本事。”

窗外的天色渐渐亮了,金色的阳光洒满宫殿,将那些潜藏在暗处的阴谋与算计,照得无所遁形。而这场围绕着江山与人心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第6章:将计就计,初露锋芒

江南的初夏总带着黏腻的湿热,刚重建的粮仓外,几个百姓正围着粮官低声抱怨。“不是说新粮仓能存够三年的粮吗?怎么才这么点?”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汉子嗓门最大,“俺们好不容易熬过水灾,要是冬天粮不够,全家都得喝西北风!”

粮官擦着额头的汗,陪着笑:“老乡们稍安勿躁,朝廷的第二批粮食已经在路上了,过几日就到。”

“过几日?过几日要是下雨,粮运不过来怎么办?”另一个老婆婆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说,“俺家孙子还等着新米熬粥呢。”

人群的抱怨声越来越大,渐渐有了些骚动的迹象。不远处的茶棚里,风澈和苏墨正看着这一幕,脸色都有些凝重。

“安王的动作比我们预想的快。”风澈低声道,“这才刚发现粮仓数目不对,民间就开始传流言了,显然是有人在背后煽动。”

苏墨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越急,越说明他们心虚。殿下按我们昨日商量的办就是。”

风澈点头,对身边的侍卫使了个眼色。侍卫会意,转身走进人群,故意提高嗓门道:“大家别信谣言!太子殿下特意从京城带了新粮过来,就在码头等着呢!”

百姓们一愣,纷纷转头看向侍卫:“真的假的?太子殿下来了?”

“当然是真的!”侍卫朗声道,“殿下知道大家担心粮食,特意请旨押送第二批粮食过来,还说要亲自监督粮仓重建,保证大家冬天有粮吃!”

人群顿时安静下来,随即爆发出一阵欢呼。那带头抱怨的汉子挠了挠头:“要是太子殿下亲自督阵,那俺们就放心了!”

老婆婆也笑了:“太子殿下是好人,当年俺们村遭灾,就是他带人送的救济粮。”

风澈看着人群渐渐散去,对苏墨道:“第一步成了。接下来,就看安王那边怎么反应。”

苏墨放下茶杯:“他们煽动百姓,无非是想逼殿下急着查账,好抓住把柄。我们偏不急,先把粮食的事落实,稳住民心。民心定了,他们的阴谋就少了一半助力。”

两人正说着,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书生匆匆走来,对着风澈拱手:“殿下,苏大人,码头那边传来消息,第二批粮食到了,但押送的官差说,要见到户部的文书才能卸货。”

风澈与苏墨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了然。“来了。”苏墨道,“张诚果然在粮食上做了手脚,没有文书,粮食就卸不了岸,百姓的希望落了空,怨言只会更大。”

“他以为这样就能难住我们?”风澈冷笑一声,“传我的令,让码头的侍卫先接管粮食,就说文书随后就到。另外,让人把押送官差‘请’到驿馆,好生‘招待’,别让他跑了。”

书生应下,匆匆离去。苏墨看着他的背影,道:“押送官差只是个小角色,真正关键的是那份文书。张诚既然扣着文书,肯定是想逼我们去求他,到时候就能狮子大开口。”

“求他?”风澈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我偏不。你让人去查,张诚最近跟哪个粮商走得近。他扣着朝廷的粮食,总得有地方安置,说不定早就和粮商串通好了,想趁机抬高粮价。”

苏墨点头:“我已经让人去查了,相信很快就有消息。”

果然,不到半日,去查探的人就回来了,带回一个惊人的消息:张诚的表亲最近在江南开了家粮行,囤积了大量粮食,而且价格比市价高出三成。

“证据呢?”风澈问道。

“这是从粮行账房里抄来的账本,上面记着与张诚的往来款项。”手下呈上一本厚厚的账本,“还有几个粮行的伙计愿意作证,说前几日有官船偷偷往粮行运粮。”

风澈翻看了几页账本,冷笑一声:“人证物证俱在,张诚这次插翅难飞。”

苏墨却皱起眉头:“账本是真的,但伙计的证词未必能站住脚。张诚在户部多年,党羽众多,说不定会反过来污蔑我们屈打成招。”

“那就让他百口莫辩。”风澈合上账本,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你让人把账本送到京城,交给父皇身边的李德全,再把那几个伙计送到巡抚衙门,由巡抚亲自问话。巡抚是中立派,他的证词父皇会信。”

苏墨点头:“好。另外,我已经让人把码头的粮食卸了,分发给百姓。百姓拿到粮食,自然会站在我们这边。”

风澈站起身,走到茶棚外,看着远处百姓们领粮时的欢声笑语,心中的郁气渐渐散去。“安王想借江南的事动摇我的根基,却没想到,反而让我得了民心。”他感慨道。

苏墨走到他身边,轻声道:“民心向背,从不是靠阴谋诡计能改变的。殿下这些年在江南做的实事,百姓都记在心里。”

风澈转头看向苏墨,阳光落在他清俊的脸上,映得那双眼睛格外明亮。“有你在身边,真好。”他低声道。

苏墨脸颊微红,避开他的目光,看向远处的粮仓:“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别大意。”

风澈笑了笑,不再多言。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安王绝不会就此罢休。

而此时的京城,皇上收到江南送来的账本和密报,脸色铁青地将账本摔在桌案上。“张诚好大的胆子!竟敢勾结粮商,倒卖朝廷赈灾粮!”

李德全跪在地上,大气不敢出。

皇上深吸一口气,强压下怒火:“传朕的旨意,将张诚革职查办,押解回京,严查他的党羽!另外,让安王进宫见朕。”

李德全连忙应下,退了出去。皇上走到窗前,看着庭院里那株依旧盛开的牡丹,眼中闪过一丝疲惫。他原本想借着暖春宴的温情,让朝堂安稳些,却没想到安王如此急不可耐。

不多时,安王便走进了御书房,依旧是那副沉稳的样子,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不知陛下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皇上转身看着他,目光锐利如刀:“张诚倒卖江南赈灾粮,你可知晓?”

安王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竟有此事?张诚虽在户部任职,却从未向臣禀报过。陛下,这其中定有误会。”

“误会?”皇上冷笑一声,将账本扔到安王面前,“账本都在这儿,人证物证俱在,你还想狡辩?”

安王拿起账本翻看了几页,脸色渐渐变得凝重:“这……这怎么可能?张诚跟随臣多年,向来忠心耿耿,怎会做出这等事?”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陛下,臣失察,请陛下降罪!”

皇上看着他演戏,心中冷笑。安王这招以退为进,倒是用得熟练。“你失察是事实,但念在你不知情,暂且不追究你的责任。”皇上缓缓道,“但张诚的案子,你必须配合彻查,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