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崇祯的奋斗! > 第121章 崇祯:朕决定了,一定要帮朝鲜

崇祯的奋斗! 第121章 崇祯:朕决定了,一定要帮朝鲜

簡繁轉換
作者:大罗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2 16:25:04 来源:源1

钱谦益被崇祯那句“莫非帮朝鲜李王卖过国”问得彻底蒙了。

他愣在当场,嘴巴微张,脑子里嗡嗡作响。饶是钱谦益那么有学问,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皇上的问题了。

一旁的孙承宗实在看不下去了,皇上怎么可...

崇祯醒时,天尚未明。殿内烛火摇曳,映着御案上摊开的《铁路营建图》。他缓缓坐起,披衣下床,脚步轻得像怕惊扰了梦中那条桃花盛开的铁轨。窗外雪光幽幽,乾清宫前的雪人仍伫立原地,龙袍虽被风撕去一角,手中书卷却愈发清晰:“我们的皇帝”。

王承恩端着药盏进来,见陛下已起身,低声道:“老奴熬了一夜参汤,陛下该补补元气。”崇祯接过碗,一饮而尽,将空盏递还:“今日有讲习所‘气象班’进宫演示‘风雷预警仪’,你去请徐太保同来。”

“是。”王承恩欲退。

“等等。”崇祯望着铜壶滴漏,“传骆九疾,朕要再听一次辽东军情。”

半个时辰后,骆九疾甲胄未解,自城头巡防归来。他跪禀道:“秦良翰已率部深入长白山麓,残清余孽节节败退。多尔衮困守镜泊湖畔,粮草断绝,部众冻毙者日以百计。然其仍拒不降,竟以人骨为柴,煮皮甲充饥,状若野兽。”

崇祯冷哼一声:“他若早知今日,可还会起兵南侵?”

“沈明远先生言,此人至死不悟,犹自称‘大清摄政王’,令部下刻碑立誓:‘复国之志,子孙永继’。”

“那就让他子孙永不见天日。”崇祯沉声下令,“命秦良翰放火烧林,烟熏洞穴,活埋所有抵抗者。另派宣抚使携《归化文书》入山,许降卒田宅、耕牛、免赋三年。朕要让活着的人,忘记什么叫‘大清’。”

骆九领命而出。崇祯踱至窗前,忽问:“京营新编‘机炮队’操练如何?”

“回陛下,讲习所毕业生主持训练,三月之内已能精准命中三百步外靶车。更有一女军官孙玉娘,亲绘《连发铳结构图》,军器监依图试造,已出样机,射速较旧式快五倍。”

“女子亦能掌兵?”崇祯微讶。

“她言:‘徐师兄用算学打胜仗,我为何不能用机械杀敌?’”骆九顿了顿,“昨日校场试射,她亲手击落飞鸢靶,全军喝彩。”

崇祯颔首:“明日召她入宫,朕要亲眼看看这‘女诸葛’。”

晨光初露,文华殿内已聚满讲习所师生。徐光启拄杖而立,身后六名少年捧着木箱,箱中盛放着一架青铜色仪器??圆盘嵌齿轮,铜管连罗盘,顶端竖一小旗,随风转动。

“此乃‘风雷预警仪’。”徐光启声音清朗,“依气压变化、云色流转、地脉震动三项数据,可预判雷雨、地震、蝗灾。昨夜西北风急,仪器旗杆偏北七度,臣即报工部加固河堤,今晨果然暴雨倾盆,昌平未淹一村。”

崇祯走近细看,见盘面刻有二十四节气与八卦方位,指针微微颤动。“如何读数?”

一名少女上前一步,躬身道:“回陛下,每时辰记录一次。若指针连续三刻向‘震’位偏移,且铜管发出嗡鸣,则三日内必有地动。学生已在山东设三台,河北设两台,数据每日飞鸽传回。”

崇祯凝视少女面容,竟有几分似徐知勉。他轻声问:“你姓甚名谁?”

“学生柳青枝,徐州人。家父死于流寇,母亲饿死途中。幸得讲习所收留,今习气象与地质。”

“好。”崇祯点头,“此仪全国推广,五年内各县必备一台。经费从内帑拨付。”

众人谢恩退下。徐光启留下,低声奏道:“另有要事。昨夜钦天监李大人私访臣宅,言其观星三十余年,发现紫微垣旁现‘客星’,光芒渐盛,恐主兵戈再起。”

崇祯眉头一皱:“可是彗星?”

“非也。其行轨迹不合诸星,且移动极缓,似……似有人力推动。”

崇祯沉默片刻,忽问:“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可还在京?”

“在。他今春献上《坤舆万国全图》修订本,称南洋有岛国崛起,造船巨大,火炮犀利,或已窥我东南。”

崇祯眼中寒光一闪:“命东厂彻查沿海通商口岸,凡可疑船只、洋人往来,皆录备案。另召汤若望入宫,朕要问他三个问题:彼邦是否有铁路?是否行科举之外的选才制?其君主能否亲督工匠造炮?”

徐光启退后,孙玉娘奉诏入殿。她年约二十,眉目英挺,腰佩工具囊,行礼干脆利落。

“臣女孙玉娘,湖北匠户之女,现任京营机炮队教官。”

崇祯打量她手中图纸,见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弹簧、撞针、弹匣结构。“你说这连发铳可射二十弹而不熄火?”

“回陛下,实测十八弹,尚有改进余地。关键在于退壳机构与火药配比。学生正与讲习所化学科合作,研制‘无烟火药’,燃速更快,烟雾更少。”

“若此铳列装全军?”

“十万大军,一年可产三万支。若建十座新工坊,五年内足供边镇。”

崇祯拍案而起:“准!调户部银五十万两,由你主持‘新械司’,专造连发铳、震地雷、蒸汽机关车。所需工匠,从讲习所优先抽调。”

孙玉娘激动叩首:“臣定不负圣恩!”

她退下后,沈明远悄然入殿,面色凝重:“陛下,江南又出大事。”

“说。”

“松江府周文炳狱中自尽,遗书控诉‘新政灭伦’,称宁死不做‘匠吏走狗’。其尸首被门生偷运出城,葬于孔庙侧,立碑曰‘大明孤忠周子墓’。如今士林哗然,已有三十一名举人联名上书,要求废除讲习所,恢复八股取士。”

崇祯冷笑:“朕成全他们。”

“陛下?”

“传旨:即日起,凡联名上书者,终身不得录用。其家族三代子弟,禁止参加任何官办学堂考试。另将周文炳坟墓平毁,碑石磨成砚台,送讲习所学生研墨写字。”

沈明远倒吸一口凉气:“此举……恐激起天下读书人造反。”

“造反?”崇祯怒极反笑,“赵文远守锦州,三千将士冻饿而死,他们在哪?徐知勉殉国,百姓捐银买纸笔,他们在哪?现在倒有脸替一个烧册籍、伤税吏的逆贼喊冤?告诉他们??大明不需要忠于祖宗虚名的孝子贤孙,只需要忠于百姓的实干之臣!”

沈明远默然退出。崇祯独坐良久,忽唤王承恩:“取徐知勉那封遗书来。”

黄绢展开,稚嫩字迹跃然眼前:“……我知道自己活不成了。但我想告诉您,我很骄傲。我不是为了当英雄才去校准炮角,我是为了让下一个士兵不用再用血肉去填战壕……”

崇祯指尖颤抖,轻轻抚过“骄傲”二字,喃喃道:“孩子,朕替你活着,替所有该活的人活着。”

次日,崇祯亲赴讲习所,在“知勉堂”前召开“新政辩难会”。五百学子列席,另有三十六名各地赶来的儒生代表。辩论主题:“治国当以德为先,还是以技为先?”

一名老儒起身痛陈:“三代以下,未有舍仁义而能久安者!今朝廷弃诗书而重机巧,使匠人掌权,士类蒙羞,岂非倒行逆施?”

话音未落,一名年轻学子站起反驳:“去年山东旱,八股先生们写了多少祈雨文?可有一滴落下?倒是讲习所的水利车,日夜不停,救活万亩良田!请问老先生,您的‘仁义’能抽水吗?”

全场哄笑。

另一儒生怒道:“你们毁祖制,废科举,是要做王莽、曹操!”

女学生柳青娥冷笑:“王莽篡汉时,可曾建过一所学堂?曹操挟天子时,可曾让蒙古孤儿读书识字?你们口口声声祖制,可知太祖皇帝当年亲自审定《农桑辑要》,命天下刊行?真正的祖制,是利民!”

辩至黄昏,崇祯起身总结:“朕问你们一句:若敌兵临城,你是要一个会背《孟子》却不会修城墙的官员,还是要一个懂爆破、会架桥的工匠?”

无人应答。

“从今日起,讲习所增设‘政德课’,教学生廉洁奉公、为民请命。但考核标准不变??能做事者上,空谈者下。若有不服,尽管辞职回家,朕不拦你。”

三日后,辩难记录印成小册,发往全国。又有民间画师绘《讲习所群英图》,描绘男女学子操作机器、测量地形、救治病患,题曰:“此乃真国士也。”一时洛阳纸贵。

腊月二十,秦良翰捷报再至:多尔衮服毒自尽,顺治帝被俘,押解进京。崇祯下令:“顺治年幼,免死,交讲习所‘民族班’教养,学汉语、算术、律法。十年后若品行端正,可授虚衔闲职,永不还乡。”

而多尔衮首级悬于正阳门三日,后与努尔哈赤、皇太极陵墓一同炸毁,原址改建“反侵略战争纪念馆”,内陈列清军屠城证据、奴隶铁链、掠夺账册。

除夕夜,崇祯未宴群臣,只召徐光启、沈明远、骆九疾三人共食素饺。宫外万家灯火,爆竹声声,孩童唱着新编童谣:“铁牛拉犁不用鞭,学堂开到寨子边。皇帝爷爷不贪财,就爱人才和实干!”

崇祯含笑听着,忽问:“今年讲习所又有多少新生?”

“回陛下,三千二百人。新增‘海军班’,专攻造船、航海、鱼雷技术。第一批学员已赴福建船坞实习。”

“好。”崇祯举起茶杯,“敬徐知勉,敬所有不肯低头的人。”

四人默默饮下。窗外,第一缕春雪悄然飘落。

正月初五,蒸汽机车第二次试运行。此次加装冷却系统,锅炉压力提升,行驶十里未停。崇祯亲乘首节车厢,见沿途百姓扶老携幼,跪拜欢呼。有个孩子追着火车跑了一里路,最后累倒在雪地,手里还攥着一张写满算术题的纸。

崇祯命停车,下车扶起孩童。原来是西苑村塾的学生,名叫李小栓。

“你为何追火车?”

“老师说,这车上坐着‘未来的答案’。我想亲眼看看。”

崇祯心头一热,脱下貂裘披在他身上:“那你记住,未来不在天上,不在古书里,而在你手里的纸上,在你脚下的路上。”

归宫后,崇祯立即下诏:全国推行“铁路十年计划”,首期修建“京辽干线”,全长八百里,沿途设站十二,专运军粮、药材、学子。工程由讲习所统筹,每百里配一名毕业生监督质量。

同时颁布《技术官僚法》:凡讲习所“庶吉士”,任职三年无过者,自动晋升一级;破格提拔者,不限资历。又设“科学勋爵”衔,授予张景元、孙玉娘等有重大发明者,享正三品俸禄,可穿紫袍、乘马入宫。

二月惊蛰,南方传来喜讯:广东渔民捕获一艘陌生巨舰残骸,长约六十丈,通体铁皮,配有螺旋桨与封闭锅炉。汤若望查验后确认:“此乃荷兰‘海上马车夫’级战舰,可能遭遇风暴沉没。其动力系统与陛下设想的蒸汽船极为相似。”

崇祯当即下令:“打捞残骸,送讲习所研究。另募闽粤船工三千,组建‘大明海事研究院’,目标??五年内造出本国铁甲蒸汽战舰!”

三月春分,阿古拉自草原传信:已在库伦设立“蒙汉双语小学”,收牧童一百二十人,教授算术、地理、防疫知识。更带领牧民打出第一口深井,引地下水灌溉草场,牲畜越冬死亡率下降七成。信末写道:“陛下,他们开始叫我‘水源使者’了。”

崇祯阅毕,提笔朱批:“赐号‘润漠使’,岁赐图书千卷,医者常驻。”

与此同时,京师出现一股暗流。有匿名小报《清议报》秘密流传,攻击讲习所“以夷变夏”,称崇祯“迷信奇技淫巧,不顾纲常伦理”。东厂追查半月,终在国子监后巷擒获主笔,竟是周延儒幼子周文焕,化名“守经生”。

崇祯览供词,见其痛骂新政“使贱匠凌驾士大夫之上”,冷笑不已。提笔批道:“既以‘守经’自居,便去守吧??发配海南盐场,终生晒盐,不得握笔。”

四月清明,崇祯亲赴沈阳祭奠徐知勉。新建陵园坐落于县学之后,背靠青山,面朝校园。数百蒙童手持白花,齐声诵读《初级物理》第一章:“力者,所以动万物也……”

崇祯献上一枚新铸的铜齿轮,与当年那枚并列置于墓前。他低声说:“孩子,你的抛物线算法已编入教材,明年就要教给蒙古娃娃了。你说的‘让下一个士兵不用用血肉填战壕’,朕正在做。虽然慢,但从没停下。”

返京途中,遇一老妇拦驾。她膝下无子,丈夫死于清军,独居破屋十余年。见皇帝路过,捧出一包炒豆:“这是俺攒了半年的口粮,给陛下补身子。”

崇祯接过,一颗颗吃下,咸涩中带着焦糊味。他问:“你不怕朕是昏君?”

老妇摇头:“俺不懂啥新政旧政。俺只知道,自从有了县学,娃儿们不再念满文;有了水利车,地里能打粮;有了巡警,没人敢抢咱家鸡。”她抹泪,“陛下,您就是好人。”

当晚,崇祯在奏折上写下:“民心如雪,看似冰冷,实则纯净。只要阳光照到,自会融化成河,滋养大地。”

五月端午,第一条铁路正式开工。崇祯执镐破土,全国十三省同步举行奠基礼。讲习所毕业生分赴工地,顶风冒雨勘测线路。有学生因山洪坠崖身亡,遗物中仅剩半本《铁路工程手册》,页边密密麻麻写着计算笔记。

崇祯追授其“科学烈士”称号,全国哀悼一日。他在追思会上说:“他们不是死于意外,而是死于前进。大明若想重生,总有人要走在前面,哪怕踏进深渊。”

夏日炎炎,讲习所推出“城市清洁计划”:设计新型排水系统、垃圾焚化炉、公共厕所。京师率先试点,三个月内疫病减少六成。百姓赞曰:“皇上不只管打仗,连咱们拉屎都替我们想着!”

秋收之际,全国粮食产量创百年新高。因水利普及、良种推广、化肥试用(讲习所研制“氮磷肥”),亩产平均增四成。崇祯下令:“减免三成田赋,余粮储备,备荒年之用。”

十一月,第一艘国产蒸汽炮艇在南京下水,命名为“知勉号”。试航当日,长江两岸万人空巷。舰长正是讲习所首届毕业生林海,他通过无线电(新发明)向京城发报:“风速三节,航速九节,锅炉稳定。我们,出航了。”

崇祯站在乾清宫露台,望着南方天际,仿佛听见了汽笛长鸣。

这一年,没有万寿节大宴,没有后宫赏花,没有祭祀封禅。有的只是图纸、数据、试验报告、学生誓言。

年终,徐光启呈上《讲习所三年总录》:培养技术官僚一千八百人,发明实用器械四十七种,建成学校、医院、工厂共计一百零三处,影响人口逾千万。

崇祯合上册子,轻声道:“还不够。朕要的不是一个强盛的大明,而是一个永远不会再跪下的民族。”

窗外,新年的钟声悠悠响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