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崇祯的奋斗! > 第178章 清田好比抄家,厘金好像放血,

崇祯的奋斗! 第178章 清田好比抄家,厘金好像放血,

簡繁轉換
作者:大罗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16:52:13 来源:源1

农历八月,北京城早晚见了凉意。

城南的常州会馆中,从大名府赶来的卢象升卢知府接住的屋子里面。卢象升陪着小心坐在下首。今儿来访的是东林领袖钱谦益,钱夫子快五十的人了,穿着件普普通通的家常衣服,眼神...

贵阳城头的旌旗猎猎作响,新铸的“镇南王府”金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朱求桂立于府衙正堂之前,身披蟒袍,腰悬御赐宝剑,目光扫过台下跪拜的川黔十四府文武官员??有归附的土司头人,有投降的前明官吏,也有随他南征的宗室子弟与军中骁将。香案上,圣旨黄绸铺展,金册铁券静静陈列,仿佛昭示着天命所归。

“自今日起,本王开府设衙,置三司六部,行天子之令,代朝廷牧民。”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凡我辖境之内,废除苛捐杂税,重订田亩清册;兴修水利,招抚流亡;设义学、建医馆,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若有贪官污吏,鱼肉百姓者,不论出身,一律斩首示众!”

台下众人齐声应诺,山呼万岁。杨嗣昌立于侧殿廊下,手捧《川黔政典草案》,嘴角微扬。他知道,这不仅是军事胜利的延续,更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立国之举。晋王已非昔日笼中困兽,而是坐镇西南、执掌生杀的实权藩王。

然而夜深人静时,镇南王府内书房灯火未熄。朱求桂独坐案前,翻阅各地奏报:遵义屯田初成,五千顷荒地开垦完毕;水西安位遣子入质,并献牛羊三万头以表忠心;播州杨氏残部彻底瓦解,其主杨应龙后人削发为僧,永不得参政;就连远在云南的沐天波也遣使送来贺礼,附书曰:“共守南疆,不负太祖遗训。”

一切看似顺遂,可魏忠贤那日的话却如针扎心头??“你之所以被放出来,是因为你是废物。”

他抬头看向墙上悬挂的一幅地图,红线密布,标注着尚未归附的大小寨子、险要关隘和敌对势力。其中最醒目的,是标注为“乌蒙罗甸”的一片广袤山区,写着两个小字:“未服”。

“还有人在等着看我倒下。”朱求桂低声自语。

次日清晨,军情急递送达:乌蒙土司禄万钟联合罗甸蛮酋阿朵剌,聚兵两万,据守金沙江上游天险,宣称“宁死不降外藩”,并劫杀我运粮船队三艘,斩我押粮官二人,悬首于江岸示威。

消息传开,满城哗然。刚刚安定的局面顿时动摇,部分归附土司开始观望,甚至有人暗中遣使北上,欲向朝廷另表忠诚。

杨嗣昌当即便召诸将议事。覃磊绍拍案而起:“王爷不必犹豫!此等跳梁小丑,敢抗天兵,正好拿他们祭旗!末将愿率本部精锐,半月之内踏平乌蒙!”

朱求桂却摇头:“不可轻进。乌蒙地势险峻,山路九曲十八弯,大军难行,补给不易。且彼族居高山深谷,惯用毒箭陷阱,若贸然深入,恐重蹈当年奢寅围歼官军之覆辙。”

魏忠贤冷笑一声:“王爷如今倒是谨慎了?可别忘了,您现在不是太原城里那个缩头乌龟,而是手握十万雄兵的镇南王!这些野人之所以敢反,就是看出您想靠怀柔收服人心,以为您不敢杀人。可在这西南之地,不服就打,打得他哭爹喊娘再来磕头,这才是道理!”

朱求桂沉默良久,终是提笔写下一道军令:“命覃磊绍领八千步骑,沿金沙江南岸稳步推进,每五十里筑一堡寨,步步为营;另调水师战船三十艘,载火炮顺江而上,牵制敌军侧翼。同时派出细作,散布谣言,称禄万钟私通蒙古察哈尔部,意图引北虏入滇,犯我大明边疆。”

众人一惊。杨嗣昌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妙极!一旦此讯传开,不仅其他土司会与之划清界限,连云南沐氏也会出手干预??毕竟谁都不愿看到蒙古铁骑出现在滇东北。”

果然不出十日,昆明方面传来消息:沐天波震怒,下令封锁滇东通道,严禁任何物资流入乌蒙,并派兵进驻东川府,摆出随时南下的姿态。与此同时,禄万钟内部生变,其弟禄万昌疑其欲独吞战利品,竟率三千部众倒戈投诚,还将兄长藏匿兵器之处密告朝廷细作。

战机已至。

五月十三夜,暴雨倾盆。覃磊绍亲率五千敢死之士,攀藤越涧,绕至乌蒙主寨背后。时值守军换防之际,寨门半开,巡逻松懈。唐军突入,纵火焚烧粮仓,鼓噪呐喊:“朝廷大军破寨啦!降者免死!”混乱中,阿朵剌误信主力已溃,慌忙突围,却被埋伏已久的水师截断退路,溺毙江中。禄万钟被困火海,最终被亲兵捆绑献出,跪地哀求饶命。

朱求桂亲赴前线受降。面对跪伏尘土的老酋,他并未立即处决,而是命人将其押至贵阳广场,召集全城百姓围观。

“尔等可知此人何罪?”他立于高台之上,声震四野。

“勾结外虏,图谋叛逆!”

“劫杀官兵,阻断漕运!”

“残害百姓,荼毒生灵!”

群情激愤,呼声如雷。

朱求桂缓缓抽出腰间宝剑,却不斩人,而是割下自己一缕头发,投入烈焰之中:“今日焚发为誓:凡归顺者,既往不咎;敢再叛者,如这头发,化为灰烬!至于禄万钟……念其曾为朝廷贡马纳赋,免其一死,贬为奴籍,终身囚于矿洞,为其族赎罪!”

全场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震天欢呼。许多人当场跪倒,泪流满面。一位白发老妇抱着孙子喃喃道:“多少年了……终于有个肯为民做主的王爷。”

自此,西南诸夷震慑,再无敢公然对抗者。短短三个月内,又有十二个小土司主动缴印归附,愿编户籍,纳赋服役。朱求桂顺势推行新政:废除世袭土官,改设流官治理;设立“屯垦司”,招募流民开荒,三年免税;创办“朱氏义庄”,专济孤寡贫病;更在贵阳城外修建讲武堂,选拔宗室青年与各族俊才共同习武修文,培养新一代治军之才。

但真正的风暴,始终来自北方。

秋末某日,一封密信由锦衣卫密探辗转送至杨嗣昌手中。信纸泛黄,火漆封印已被破坏,内容却触目惊心:魏忠贤回京后,在乾清宫密奏崇祯帝,言“镇南王势大难制,恐成第二个沐英”,建议“暂削其兵权,召还京师,优以爵禄,锢其行动”。更有传言,朝廷正秘密联络四川巡抚,准备组建“川黔协防军”,名为共御苗乱,实则监视镇南王府一举一动。

杨嗣昌连夜求见朱求桂,将信呈上。烛光摇曳中,朱求桂面色铁青,久久不语。

“王爷,不能再等了。”杨嗣昌低声道,“朝廷一日未信您,您便一日不得安枕。若待其部署完成,内外夹击,悔之晚矣。”

“你要我造反?”朱求桂冷冷反问。

“非反也,乃自固。”杨嗣昌正色道,“王爷可以上表陈情,称‘川黔初定,百废待兴,臣愿效忠陛下,留镇边陲,不敢归朝’。同时加紧练兵,扩军至五万,控扼长江上游;再遣使联络湖广、江西几位失意宗室,结成同盟。只要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朝廷便只能默认现状。”

朱求桂踱步良久,忽而冷笑:“你说得轻巧。可若我真成了‘尾大不掉’,岂不正是他们最怕的模样?到那时,哪怕我不动一兵一卒,也会有人说我要谋逆。”

“那就让他们说去!”门外忽然响起一声洪亮回应。覃磊绍大步走入,铠甲未卸,脸上犹带风尘,“王爷,咱们从太原一路杀到这里,靠的是什么?不是圣旨,不是仁义,是刀!是血!是弟兄们的命!现在有人想让我们乖乖回去当猪狗,您答应吗?”

身后跟进十余名年轻宗将,皆是当年校场首批募兵,如今已是军中骨干。他们齐刷刷单膝跪地:“请王爷决断!我等愿生死相随!”

朱求桂看着这些熟悉的脸庞??有的缺了耳朵,有的断了手指,都是战场上拼出来的功臣。他忽然觉得眼眶发热。

次日,他亲撰《谢恩疏》,遣使快马送往京城。文中极尽谦卑,称“微臣幸赖天威,剿灭叛逆,实不敢居功。然川黔残破,民生凋敝,若臣骤然离任,恐前功尽弃。恳请陛下允臣暂留地方,料理善后,待三年之后,政通人和,再乞骸骨归乡,终老林泉”。

与此同时,一道绝密军令下达讲武堂:即日起,秘密训练“飞鹰营”三千人,全员精选宗室子弟,配备最新火铳与骑兵装备,直属王府,不录军籍;另在遵义、铜仁两地暗中建造兵工厂,仿制西洋红夷大炮,储备火药十万斤。

冬至那日,贵阳举行祭天大典。朱求桂身穿亲王礼服,率百官登坛焚香。当他念完祝文,忽然天空裂开一道缝隙,霞光万丈,竟现“紫气东来”奇景。百姓纷纷跪拜,称“王爷得天眷佑”。

唯有魏忠贤派来的监军太监站在角落,脸色阴沉如铁。

年后正月,北京回信抵达:皇帝准其所请,允许暂留镇守,但“不得擅自调动超过三千兵马”,并派遣两名御史赴贵阳“巡查民政”。

朱求桂笑纳诏书,设宴款待使者。席间谈笑风生,赠金玉古玩无数。待使者离去,他转身便下令:“即刻关闭川黔所有驿站,凡未经王府许可,不得传递任何官方文书。另派兵控制御史行辕,名为保护,实则软禁。”

杨嗣昌叹道:“王爷,此举形同割据矣。”

朱求桂望着窗外春雪初融,轻声道:“我不是要割据,我是要活着。只要我还活着,朱家就有希望。等到哪一天,天下崩乱,流寇横行,朝廷无人可用之时??他们会想起我,想起这支能打仗、守得住的‘朱家军’。”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孩童朗朗诵书声。那是新建的宗学里,一群少年正在背诵《皇明祖训》:

“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必分封建屏,以卫社稷……”

朱求桂闭目倾听,嘴角浮起一丝笑意。

他知道,未来的路依旧凶险万分,或许终有一日,他会站在皇城之下,面对曾经放他出去的那个男人。但他更知道,从他走出太原那一刻起,命运的车轮便再也无法回头。

风起云涌,龙腾虎跃。这江山虽病入膏肓,却未必不能救。

而他,正是那个敢伸手扶大厦将倾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