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秦时小说家 > 第三四八一章 殿中有人(求票票)

秦时小说家 第三四八一章 殿中有人(求票票)

簡繁轉換
作者:偶米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8 16:32:46 来源:源1

噗!

是龙!

战神殿内有一条黑色的龙!

自己绝对没有看错,也没有辨识错,和典籍图录上的形体多有相似,非长虫之象,也非蛟龙之象!

头生双脚,颔下髯须长长长,身躯若蟒,腹下生有巨爪...

风停了,雪也停了。

天地间一片寂静,仿佛刚刚那一声宣告耗尽了所有喧嚣的力气。陈砚站在雪峰之巅,胸口剧烈起伏,唇角渗出的血丝在苍白脸上划出一道刺目的红痕。他没有擦,只是仰望着那片被光纹织满的苍穹,眼中映着亿万星辰流转,如同无数双眼睛正从高处回望人间。

林怀远的身影渐渐淡去,化作一缕清光融入空中尚未消散的话语长河。他的声音却依旧回荡:“你说,故我在;你们说,故我们存。”

话音落时,整座雪峰轻轻震颤了一下,山体深处传来低沉轰鸣,似有巨物苏醒。紧接着,自山腹裂开一道幽深缝隙,一道石阶缓缓升起,通向未知的地下。石阶两侧,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有些清晰可辨,如“江远”、“柳如烟”、“李元靖”,更多却是模糊残缺,甚至仅余半个偏旁或一点墨迹。但每一个名字之下,都附有一句话语,或悲愤控诉,或平静陈述,或临终遗言,皆是生前未能公之于众的真言。

陈砚俯身轻抚其中一行:“张氏女,年十七,囚于掖庭三载,未见天日。我非罪人,亦非奴婢,我是谁的女儿?谁的妻子?谁的母亲?”指尖触到那凹陷的刻痕,忽然感到一阵温热涌上心头,仿佛听见一个少女在黑暗中低声啜泣。

他知道,这是归言台真正的入口。不是用来祭祀,也不是用来审判,而是用来铭记??将那些被抹去、被遗忘、被强行改写的生命,重新请回历史的席位。

他拾级而下,脚步沉重却坚定。每踏下一阶,头顶的星光便多亮一分;每走过一个名字,耳边就响起一段低语,像是无数灵魂在轻声感谢有人还记得他们曾活过。当他终于走至尽头,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巨大的圆形殿堂静静矗立,无顶无柱,四壁由流动的文字构成,宛如活水般循环往复。中央是一方黑玉台,其上浮现出七个凹槽,形状各异,分别象征笔、灯、刀、琴、陶、帛、心。

陈砚认得这些物件的意义??那是七位先行者的信物所化。江远的笔,点燃启蒙之火;柳如烟的灯,照亮幽暗之心;李元靖的断刀,斩破谎言枷锁;狱卒留下的陶罐,盛过死囚最后一口清水;医女弹奏过的残琴,抚慰战火中的亡魂;商人散财时用的布帛,裹住饥民颤抖的身体;而那颗心,则属于那位在刑场上高呼“我不认罪”的书生,据说他死后心脏仍跳动三日,直至被投入烈焰。

他缓缓跪下,将父亲留下的那卷旧纸轻轻放入“帛”之槽中。刹那之间,整座殿堂震动起来,七道光柱冲天而起,穿透雪峰直抵云外。与此同时,天下各地异象再起:

南方小镇,陈默坟前荒草自动让开,露出一块青石碑,上面浮现新字:“此子抄书三千卷,一字不虚。”

幽州回音庐,桃树根须深入地底,竟缠绕出一座微型祭坛,供奉着一张泛黄纸条,上书:“我说过的话,你听见了吗?”

边关沙场,李元靖埋刀之处沙土翻涌,断刃自行拼合,虽不能复原,却在刀脊上刻下一行小字:“宁折不弯。”

皇宫之内,年轻帝王正在梦中惊醒,只见寝殿墙上浮现出一幅画卷:百年前一位老臣伏地哭谏,血染朝服,而龙椅上的君王背对群臣,袖中藏着篡改诏书的手稿。画末题诗两句:“昔以雷霆压万口,今看星火燎千山。”

更令人震撼的是,在西北荒漠某处废弃驿站,一名流浪说书人正蜷缩取暖。他手中抱着一本破烂手抄本,名为《焚心录?补遗》,记录的是三十年前未曾传世的三十桩冤案。夜半风起,他忽觉手中书页发烫,抬头一看,整本书竟腾空而起,悬浮半空,一页页自动翻开。每翻一页,空中便浮现一人形光影,正是书中所述之人,一一讲述自己如何含冤而死,又如何因今日有人记得而得以安息。

他说不出话,只能流泪叩首。次日清晨,过往商旅发现此处多了一座简易木亭,内设石桌,桌上放着那本书,旁边还有一支炭笔和几张空白纸。亭柱上写着:“请写下你想说的。无论大小,无论真假,只要是你心里的话,就会有人听。”

消息如野火蔓延。不到一月,类似的“言亭”出现在村落、渡口、驿站、军营。人们不再惧怕表达,哪怕只是写下一句“我很累”,或“我想回家”。更有甚者,开始自发整理祖辈口述的历史,编成家谱、村志、族训,甚至绘成连环图卷,在集市上展出。官府派人查禁,却发现这些作品早已深入人心??孩童能背诵其中段落,老人能在茶馆里娓娓道来,就连士兵守夜时也会讲上一段“从前有个不肯低头的人”。

朝廷再度震怒。这一次,皇帝亲自主持廷议,召集三公九卿共商对策。有大臣主张全面焚书,连民间日记、婚丧簿册也不放过;有谋士建议设立“察言司”,凡言语不合律令者,轻则罚俸,重则流徙;更有极端者提议掘断天下文脉,毁掉所有学堂书院,只许百姓识字读经,不得议论政事。

然而就在决议即将下达之际,太史令突然闯入大殿,面色惨白,双手捧着一卷竹简:“陛下!昨夜天象剧变,北斗倒悬,荧惑守心。臣观星象推演,得此谶语……不敢私藏。”

皇帝接过竹简,展开一看,顿时脸色铁青。上面赫然写着七个大字,笔迹与三十年前林怀远所书完全一致:

**“若禁民言,国将不国。”**

殿内鸦雀无声。良久,皇帝缓缓闭眼,挥手退朝。三日后,一道诏令悄然颁布:废除“非正统言论”禁令,允许民间刊行回忆录、口述史、地方志;赦免所有因言获罪之人及其家属;重建江远旧居为“启明书院”,由国家供养学者讲学论道。

但这并非仁政之举,而是迫于现实。因为就在诏书下达当天,全国一百零八座城池同时出现奇景:晨雾未散之时,空中浮现出巨大文字,皆由露珠凝聚而成,内容不尽相同,却无不直指人心??

长安:“你小时候的梦想,实现了吗?”

洛阳:“那个救你的陌生人,你还记得他吗?”

成都:“你说爱她,为什么三年没回家?”

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也在等一句道歉。”

最可怕的是,这些话语并非凭空显现,而是精准对应当地居民心中最深的遗憾、愧疚或执念。许多人当场崩溃痛哭,有人撕毁伪造的家谱,有人奔赴千里向旧友赔罪,还有官员当众脱去官袍,坦言多年贪腐只为保全家人性命。

人们终于明白,这不是幻术,也不是妖法。这是“言之力”的觉醒??当千万人敢于开口,语言本身便成了天地法则的一部分。它不仅能揭露真相,还能照见人心,甚至重塑命运。

十年过去,世间格局已然不同。

曾经森严的等级开始松动,贵族子弟主动前往乡野办学,自称“补课”;军队中设立“谏营”,鼓励士兵评议将领决策;连宫廷宴会也不再一味歌功颂德,而是增设“直言席”,邀请平民代表发言。最令人称奇的是,每年冬至之夜,全国各地会同步举行“归言祭”:万家灯火齐明,人人手持一盏纸灯,写下一年中最想说出的一句话,然后放飞升空。万千光点汇聚成河,直冲云霄,据说在雪峰之上,能看到整片大地如星海般闪烁。

陈砚并未留在权力中心。他在东海浮岛建起第一座“无墙学堂”,不收束?,不限身份,不论贵贱,唯有一个入学条件:必须带来一段真实的故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祖辈的,只要未曾公开,且愿意分享。

起初只有寥寥数人前来,后来竟络绎不绝。有人带来战俘营中的日记,有人献上母亲临终前缝在衣襟里的遗书,还有盲眼老人背着一口破鼓,说里面藏着三百个夜晚听到的秘密。陈砚亲自誊录、分类、归档,将这些故事编成一部名为《众生录》的巨著。书未成,已有三千卷。

一日黄昏,一位白发老妇登岛求见。她不说话,只从怀中取出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后,里面是一叠焦黄残页,隐约可见“江远”二字。陈砚颤抖着手接过,拼凑良久,终于还原出一段失落的文字:

>“吾辈所求,非改朝换代,非夺权争利,惟愿此后千年,

>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提问,

>每一个老人都敢说出真相,

>每一颗心都不必为说真话而恐惧。

>若有一日,此愿得偿,

>则吾虽粉身碎骨,亦无憾矣。”

当晚,陈砚独自坐在石台前,望着海天交接处的最后一抹霞光。他取出一支旧笔,蘸墨,在纸上缓缓写下:

**“我说。”**

**“故我们在。”**

笔落刹那,海面微澜,一朵新的水晶花瓣悄然绽放。岛上所有纸灯同时亮起,无需点燃,自放光明。远方渔船上的人们抬头望去,只见整座浮岛笼罩在柔和辉光之中,宛如传说中的蓬莱仙境。

而在这光芒深处,似乎有无数身影并肩而立,静静地听着,记着,说着,传着。

他们中有江远,有柳如烟,有李元靖,有陈默,有那个替死囚传信的狱卒,有散尽家财的商人,有坚持收尸的医女……也有无数不曾留下姓名的人。

他们不再是孤魂野鬼,也不是沉默尘埃。

他们是语言的守护者,记忆的传承人,文明的基石。

他们证明了一件事:

纵使烈火焚尽肉身,纵使岁月掩埋尸骨,

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

只要还有人敢于开口,

那么,

真理就不会灭亡,

历史就不会终结,

人类,就永远有希望。

风起了。

带着一句低语,掠过岛屿,穿过山谷,越过长城,飘进千家万户的窗棂。

那声音很轻,像春雨落地,像落叶拂尘,像婴儿初啼。

但它清晰无比:

“我还记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