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八百三十三章 感悟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两千八百三十三章 感悟

簡繁轉換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6-30 14:22:25 来源:源1

“你把历史都记串了。”周至笑道:“咸丰十年发生在这里的战争,只可能是李蓝起义了。”

“说是起义,不过我认为是历史书过高的抬举。”见所有人都一脸懵,周至知道他们可能连李蓝起义都没听说过,于是给大家介绍了起来。

于是介绍道:“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大烟弛禁,滇中就成了种植鸦片比较多的地方,当时的云烟运往蜀中等地,‘贩者有什佰之利”。”

“于是滇川交界地区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被裁兵勇和游民等,无以为生,便结为‘烟帮”,为烟贩护运走私鸦片为生。”

“他们既受烟贩的剥削,又受官吏的欺诈。但是具备军事组织的雏形,烟帮外出时,通常由‘管带”、“队长”等头目率领,并携有刀枪等武器自卫。”

“清政府当时为了应对遍地烽烟,筹措军饷,对鸦片实行‘稍宽其禁,听商贸易”,然后征收税厘的政策。并在蜀中设立金局,沿川滇边界设立关卡,对过往货物征收厘金。”

“这道猛虎放出来那就不得了,贪官污吏乘机巧立名目,任意敲诈勒索,以饱私囊;如果诈取不遂,则诬良为盗,逮捕入狱,施以酷刑,甚至杀害。”

“而当时石达开领导的太平军正进军西南,杜文秀领导的滇西回民起义正在蓬勃发展,滇川边境地区早就人心思乱。”

“1859年夏天,滇中昭通府烟帮中的胡登高、杨剐狗二人被蜀中宜宾知县汪觐光、千总赵三元拘捕入狱,经烟帮多方营救无效,终被处决。”

“因为烟帮之前受官吏苛索和迫害,与官府的矛盾早就不可调和。长期积压的愤懑以此事为契机而爆发。恰好不久前,昭通烟帮首领李永和、蓝朝鼎在大关牛皮寨聚众起事,于是趁机发展队伍,队伍由数十人扩充至数百人,

从这里攻入蜀中,夺取了叙,嘉两府的犍乐、自贡盐场,以打富济贫,除暴安良”为口号,打出“顺天王”的旗号,获得大量资财的同时,还吸收大批农民、盐工参军。”

“因为都是农民盐工,穿的是‘短打‘,所以当时蜀中叫起义军为‘李短,流行的口号是‘穿得好、吃得好,跟着李短辫子跑’。最终形成了声势浩大,人数多达三十几万人,席卷滇、川、鄂、陕、甘六省,耗时六年,直到同治年

间才被湘军镇压下去的大型起义。”

“当时的蜀中遍地荼毒,丹棱人李昶元在《纪乱诗》中写道:“我居总岗巅,贼扰总岗麓。烽火四面红,妖氛来飘忽。直入丹棱城,生灵遭荼毒。焚掠遍乡村,搜捕及山谷。老幼填沟渠,少壮为贼屈。蹂躏一月余,惨不忍属

目。”

“那是不是因为起义军被官军驱逐成了流寇,才导致了这种糜烂性的后果?”黄瑞山问道。

“前来镇压起义军官军可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周至跟着大家准备上台观览:“这首诗的后半段却是:‘忽又官兵来,横暴递相续。始则妄诛求,继乃肆鞭扑。掘编窖中钱,搜尽仓余谷。拆屋供薪,牛羊恣屠戮。贼弃兵皆取,

兵较贼弥酷’。”

“就连起义军看不上的东西,都要被官兵搜刮走,兵造成的破坏,甚至比‘贼”还要厉害。”

来到高台之上,四面是石制围栏,中间一栋非常漂亮的三层木楼,根据城门洞石碑上的介绍,是光绪三年,会理人马宗龙主持重建,历时四年落成的。

据说设计前,他曾在BJ细心地观察和研究过故宫紫禁城角楼“五星抱月”的造型和设计,并依照制作出模型,然后聘请名师进一步设计后方才施工。造成后的新钟鼓楼共高三层,卷洞台基,二十柱落,五星抱月亭顶,八分水。

基座高七丈,楼高五丈,另有宝顶一丈。总高近四十米,雕梁画栋,朱柱挺拔,镂空雕花,做工精细,造型优美,十分壮观,这一次“凌霄楼”的名头总算是名副其实了。

只可惜到了周至出生的那一年,因为年久失修,凌霄楼又成为了“危房”,当时的解决办法很简单,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行走安全,直接将楼体予以拆除,凌霄楼再次变回只剩下基座及门洞留存的模样。

1988年,钟鼓楼台基终于成了县文保单位。1992年县里又作出了重建钟鼓楼的决定。

重建后的凌霄楼,将原来的砖木结构改成钢筋混泥土结构仿古建筑。基本遵照原有的造型,不过楼顶改为鸳鸯造型并有所扩大,楼外柱子间增加了一层外墙,曾经上楼的单梯,改为四梯。

现在的凌霄比之前的还要宏伟高大,不过除了顶楼的那口大钟还是古老的文物原件意外,其余的都是新的了。

不过好处就是大家都可以上到顶楼游玩,不用担心走一半踩塌楼板掉下来了。

在凌霄楼第三层这个全城最高点上凭轩四望。北面是巍峨的北关城阙,东西两关则略微小一些,但瓮城和炮台还保留完好,炮楼显得更加精悍,显出这座古城曾经捍卫南疆的重要职能。

这时候已经是傍晚,金色的阳光从西边炮楼斜射过来,沿着斑驳的城墙照过半个古城,又在楼下卷洞边拾阶而上,最终停留在了楼下,再穿不过城东那些幽幽的小巷。

风也开始变得清凉、柔软,不紧不慢地穿梭而过,把台基四角装饰用的三角璋旗轻轻扰动。

大家站在楼上,这一刻似乎感到了历史深沉有力的脉动从古城的四面,沿着古老粗糙的城砖,斑驳陆离的街墙,踩踏六百多年变得无比光滑的小巷石板路如同潮汐一般地传来。

每个登楼的人,心中的感觉可能都不太一样,可能是边地小官拱卫北辰的愚忠,可能是城阙代表的威严,可能是城内寻常市井间的悠然,亦可能是雄城都曾经难以抵抗的兵燹与硝烟。

不过不管怎样,经历了六百多个四季轮回后,古城以其深厚的韧力,在沧海桑田当中保留成了一个“家乡”的概念,成了世居此地的人们的习惯,以及信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