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八百三十四章 小瀛洲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两千八百三十四章 小瀛洲

簡繁轉換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6-30 14:22:25 来源:源1

从凌霄楼下来,改向西走,大约十几分钟,就来到了一处会馆园林构成的小公园。

一个县里有小公园,在这个时代还是十分罕见的,原因其实也是这里最早属于原为明代指挥所水牢。清末光绪初年由地方名士马见田主持改建为私家园林,取名“小瀛洲”,后又由几省会馆接手,并进行首次大规模改建,增设

茶园、民众教育馆等公共设施,正式定名为瀛洲公园。

所以这个小公园的历史比新中国的历史还要久,等到了一九八零年,县里将这里也定为文保单位,于是进行了重修,将之前的驻鹤亭、金镜阁、藕香桥、玉华池等都给恢复了起来,将这里重新定名为瀛州公园。

这里并不大,西面是个开阔地带,搞活动的地方,现在还没有广场舞这说法,看着十分清净,东边则是建筑群和假山。

背后就是护城河了。

两者之间有一个小池塘,叫做玉华池,这名字放到几十年后就是骂人了,因为所谓的“玉华”,就是“白莲花”。

如今的玉华池就是一个光池子,水也是死水,水色甚至有些发暗,这也是现在很多公园的通病,公园修了,但是维护保养却有些不到位,细节上讲求得不太精细。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夸一夸武侯祠里岛国人专门为送给蜀都的锦鲤修造的锦鲤池了,全套设备运转起来后,偌大一池水依然清澈见底,十分的漂亮。

不过后来好像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保持下去。

玉华池上有座单孔石拱的小桥横跨玉华池,桥栏雕刻的都是莲藕纹样,叫做藕香桥。

过了藕香桥就是建筑群,首先映入眼中的,就是假山上的六角攒尖顶观景亭,提写着亭名“驻鹤”,想来原为文人雅集场所。

接下来就是两座大的建筑,一座是大戏楼,看说明这大戏楼还并不是以前就在这园林当中的,而是城隍庙戏楼,是一九七八年的时候统筹地面文物保护的时候,从古城城隍庙迁到这里来的,是原汁原味的清代建筑。

而更加重要的一栋建筑就是金镜阁了,这同样是一栋始建于清代的建筑,结构为重檐歇山顶三层木构楼阁,和许多修复的楼阁改用钢筋水泥加盖琉璃瓦不同的是,金镜阁到现在依然保留着最早的风貌。

所谓的保持原貌,就是金镜阁的修复完全忠实于原有的样式,等级,而不是像后来很多修复工程那样,一眼就知道要是古代照那么修,阖族都要被抄家灭门那种荒唐的修法。

金镜阁虽然在屋顶上做了许多的功夫,屋脊中部的宝刹,吻兽,都雕饰得极其精美,但是材料和样式却都没有逾越。

更好笑的是明明是歇山顶的款式,却将脊设计得十分夸张,四角飞檐延伸上翘,而将垂脊给挤到了比较靠近宝刹的位置,完全只剩下了装饰作用,而失去了结构功能。

这样就让这栋建筑看上去显出了几分活泼俏皮,感觉正经的歇山顶建筑是稳重庄严的成年人的话,金镜阁就好比还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

题匾也写得很萌,四个字,“小小赢州”。

屋顶就是普通瓦顶,但木雕和漆艺却极尽精美,这就是受到了制度压迫在建筑形制上没法逾越,又要彰显自己是有钱的大爷,只得将重点都放在了这些地方。

但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也给小小一个金镜阁带来了极大的美感,而且属于古建筑当中相当少见的那一类,让看惯了首都和蜀都建筑的一行人觉得颇为新奇。

待到进入金镜阁,周至还发现了意外的惊喜,这里存放了三十多块石碑,其中不少书法非常精妙。

细细研读下来,最厉害的一块是大家在北楼城关上聊过的杨慎杨升庵题写的诗文。

看来这倒霉的状元在流放滇中的日子里,没少途径此地溜回蜀中“度假”。

除此以外,还有光绪帝师翁同?手书楹联碑,近现代黄炎培与郭沫若等文化名人的题词碑。

周至对翁同?手书楹联碑进行了认真拍摄,然后对麦小苗说道:“这个可以给翁老发过去,他的研究资料里,好像没有这一幅。”

除此以外,这里还集中了近现代名人黄炎培、郭沫若及几位革命家的墨宝,也都是当年革命途中途径过会理的大人物。

如此一来,整个碑林的时间跨度就长达五百年,古城虽然偏远,但也发生过不少历史事件,这些诗文便成了历史的标签,让周至兴趣盎然。

不过许安心和李老三对这些没啥兴趣,一个劲催周至出门寻晚饭。

出得小瀛洲来,边上就有一条题写着“西成”巷名的小巷子。

“西成”二字是题写在一道木牌坊上的,说是牌坊其实有点过于抬举,因为巷子并不宽,小车都没法往里进,所以就是两根木头夹着一道木匾,上面在盖了个简单瓦顶而已,但是这玩意儿一看就是原汁原味,属于清代坊弄的标

准样式,相当于后世现在的“门牌”的作用。

巷子里有一家门店似乎挺热闹,楼上楼下灯火通明,与周围环境形成了区别,走过去一看,却是“杏花村”三字行书,周至一看书法就喜欢上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边指定是饭店!”

进到院里,这里果然是一家饭店,生意还挺不错,围着天井一圈房屋都被改造成了雅间,布置也还挺典雅。

见到有客人进来也没人过来招呼,这也是现在很多小地方饭店的标准接待模式,小地方基本上都是熟脸儿,老板或者老板娘在柜台里笑着打个招呼就行,真要笼络关系那得等客人开席以后,自己过去敬两杯,这和大城市里的

饭馆迎进门时热闹的方式截然不同。

至于新客人,那得自己过去柜台那里,跟老板说自己要吃饭才行。

走到前台找老板娘要菜单,老板娘竟然取出来厚厚一本图册来:“客人你们看要点些什么菜。”

周至想不到小县城里一家饭店居然能有这么精致的菜单,心理有些吃惊,待到将图册打开,讶异道:“五压桌三叠水,十三碟子十大件,贵店这是官府菜的传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