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 第10章 朱子理学,横扫一切

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第10章 朱子理学,横扫一切

簡繁轉換
作者:泡泡的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6 16:42:28 来源:源1

第10章朱子理学,横扫一切(第1/2页)

四天的时间很快过去。

四场考试:大经、兼经、子史论、时务策。

武松全部用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主线作答,同时联系北宋的朝政。

作为穿越者,武松对北宋的危险和弊病洞若观火。

所以,不管是理论,还是时政,全都完美无缺。

巡考的胥吏把卷子收好,然后全部糊名、封存,由主考官拿走。

考场打开,武松缓步走出。

吴英杰和林震从后面追上来,两人脸上皆有喜色。

“武松,你考得如何?”

吴英杰语气带着挑衅,武松停下来,反问道:

“你考得如何?”

吴英杰扯了扯身上的衣服,傲然道:

“这次的大经是我熟知的,在家时,阿爹曾经说过。”

“这么说,这次你能得解元?”

吴英杰看了看林震,嘿嘿笑道:

“不敢说解元,有林兄在,中举人自不是问题。”

武松冷冷一笑:“当日在县里,你说若是我过了童子试,你便认我做干爹。”

“如今两月过了,你何时喊我一句‘干爹’?”

说起以前的事情,吴英杰觉得丢人,红着面皮道:

“当日见你读书时间少,这次我必定是中的。”

“这次州解试,只取10个举人,你武松断然中不了。”

北宋科举竞争极其残酷,每个州都有举人名额,由朝廷根据各州总人口确定。

大州人数多、小州人数少,就像高考的时候,每个省的录取名额不一样。

恩州府作为一般的州,虽然考试人数有800多人,但录取名额只有10个。

当真是百里挑一!

武松淡淡一笑,转身就要走。

就在这时,一个身穿锦衣的男子走出来,几个仆人替他拿东西。

见到林震,男子停下来,作揖道:

“林震兄弟,考得如何?”

“何兄,自是不敢与何兄相提并论。”

武松猜测,此人就是知县张知白口中的何运贞。

几个人说话,武松转身就走,不想多纠缠。

何运贞却已经注意到武松,连忙搭话:

“这位想必就是清河县武松兄弟。”

武松无奈,停下来道:“正是,想必兄台是何运贞吧?”

“不错,在下何运贞。”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

何运贞展开折扇,呵呵笑道:“武松兄弟的《临江仙》拜读过,足以流传啊。”

“些许诗赋罢了,不是科举正业。”

北宋初期,科举还有关于诗赋的考核。

但是,王安石变法后,废除了诗赋,只考经义、策论。

目的是筛选出能做实事的人,不要吟诗作对的人。

何运贞呵呵笑道:“武松兄弟说得对,文采再好,也和举业无关。”

这是明摆着讽刺,取笑武松写的诗赋再好也没用。

武松笑了笑,转身离开,懒得跟何运贞废话。

望着武松离去,林震摇头冷笑道:

“这个武松傲得很,路上与他搭话,却是个不理人的。”

何运贞笑了笑,没有理会林震,带着仆人离开了。

吴英杰低声问道:“林兄,这就是何公子?”

“不错,他就是河东路转运使何正复的公子。”

恩州府属于河东路管辖。

恩州府相当于地级市,河东路相当于一个省。

河东路有四个官员: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点常平。

转运使负责一个省的财政、监察,相当于常务副省长兼任省纪委书记,权力很大。

大名鼎鼎的包拯就曾经当过陕西转运使。

何运贞的父亲是河东路转运使,妥妥的官二代!

吴英杰羡慕地看着何运贞离去,心想如果自己是官二代就好了。

林震也叹息道:“我原来不知道他也参加州解试,看来这解元,非他莫属。”

北宋的科举很严厉,但权力总有干预的机会。

何运贞作为河东路转运使的儿子,肯定占优势。

官场之上,最讲究人情世故。

不管吴英杰、林震怎么想,武松回到客店,潘金莲站在门口眼巴巴望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章朱子理学,横扫一切(第2/2页)

本来,潘金莲想到考场门口迎接。

武松怕招蜂引蝶,引得浮浪子骚扰,所以让潘金莲在客店等候。

“官人,考得如何?”

“很好。”

武松笑了笑,牵着潘金莲的手回到客房。

饭菜已经准备好,潘金莲给武松倒了三碗酒,武松一口气喝完。

吃过饭,潘金莲打来清水,给武松从头到脚洗漱。

洗完后,潘金莲把门关好,乖乖躺在床上。

潘金莲有些急不可耐:

“官人几日不在,奴家夜夜失眠。”

“今夜让你睡得好。”

...

考试结束后是阅卷,放榜要到10天以后。

具体的放榜时间,要看考生数量。

今年的州解试人数很多,八百多个考生,三千多份卷子,阅卷很费时间。

而且,州解试通过的考生就是举人,可以做官,所以阅卷更加严格。

试卷收起来后,先糊名,就是把名字封起来,只留下考生号码。

然后由专门的人抄卷子,抄写卷子用朱笔,抄写后的卷子就是所谓的:朱卷。

这样是为了防止从笔迹判断出考生姓名。

原始的答卷则封存,如果后期对卷子有异议,可以比对。

至于评定试卷的流程,也很严格。

所有评卷人员都由外地挑选,几十名阅卷人先初筛,把字迹不工整、答题不规范、明显不合格的淘汰。

70%的考生在这一个阶段就被淘汰,剩下爱30%的考生进入第二轮阅卷。

也就是说,有资格用红笔抄录的卷子,不足30%.

第二轮阅卷由外地的州学教授,或者有名的文官审阅。

这个过程,又有70%被淘汰。

最后一轮评定,就是第三轮评定,由朝廷委派主考官负责。

送到主考官面前时,只有50个考生的卷子。

800多人参加考试,最后送到主考官面前的卷子只有50人,而最后考上举人只有10个。

这次最后的主考官是国子监博士,名叫胡瑗。

时间过得很快。

半个月时间过去,最后评定为优的50个考卷送到国子监博士胡瑗面前。

副考官是大名府的州学教授,名叫宋城。

胡瑗坐在房间里,衙役泡了一壶茶,倒了两杯。

拿起卷子,胡瑗开始辛苦的阅卷。

考卷一份一份看,胡瑗偶尔皱眉、偶尔微微颔首。

副考官宋城在旁边听令。

突然,胡瑗拿起一份卷子,脸色诧异。

宋城看向卷子,问道:

“胡大人,是不是那份卷子?”

胡瑗反问道:“你觉得这份卷子如何?”

宋城沉声道:“此人对于儒学经典、天人之理研究极深,我不如也!”

没错,这份卷子就是武松的。

副考官宋城阅卷的时候,就被武松的见解震惊了。

胡瑗最后阅卷的时候,再次被震惊。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人欲,其间甚微。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

胡瑗忍不住诵读起来。

读完之后,胡瑗意犹未尽,说道:“此子如此大才,其他文章也必定好。”

不顾阅卷的顺序,胡瑗开始从200份卷子里挑选。

最后拿出四张答卷,并排放在一起。

“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一句句经典的话语出现在答卷上,胡瑗如饮美酒,眉飞色舞。

国子监是北宋最高学府,作为国子监博士,胡瑗学识渊博,对于知识如饥似渴。

当然,身为国子监博士,一般的考卷入不了他的法眼。

而武松的答卷,用的是朱熹的理学,刚好打动胡瑗。

四张卷子看完,胡瑗拿起朱笔,狠狠写下:解元!

州解试的第一名就是解元。

其他人的试卷还没有看完,武松已经被定为第一名。

看着胡瑗写下“解元”二字,宋城深深叹息道:

“胡大人,你真要定此人为解元吗?”

胡瑗放下朱笔,反问道:“不定他为解元,难道还有更好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