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同我仰春 > 第十九章 邓慎是知己!

同我仰春 第十九章 邓慎是知己!

簡繁轉換
作者:理之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9 16:46:03 来源:源1

随着父亲慢慢的陈述,李云苏知道了很多上一世不知道的事情。

魏皇后生有两子,分别便是先太子和齐王。先太子是嫡长子,齐王是三皇子,都是中宫出身。皇帝是五皇子,母妃身世不显,只是一个普通的妃子。隆裕三十九年,先太子因江南水患事激发民变事,当朝直言,触怒先帝,被禁足东宫。

这事要论对错,也谈不上。庆朝的江南是赋税重地,也是世家林立之所。民变事件本质来说,世家把持水利资源,水患爆发时,世家勾结地方官员,只救私田弃公不顾,才会使得民怨沸腾。再加上天一教煽动,形成了民变,是良国公府领兵进行的镇压。这场镇压也不算什麽,很快就平息了。

但是,事后先太子秋后算帐,要求重造田册,登记民户,直接触动了以前任首辅贾休为首江南世家集团的利益。朝堂之上一时风云诡谲,仿佛文官势力南北两大集团要就此决战。

时年隆裕帝六十出头,身体尚好,还不想交权。太子刚过不惑之年,正是年富力强。也不知道谁向皇帝进言,让隆裕帝觉得这不是国本之争,而是权力之争,圣心渐渐偏移。

巧中巧的是,还是忠勇伯,截获代王和太子的通信,密奏皇帝,皇帝大为震怒。

庆朝惯例勋贵不会给任何皇子战队,所以忠勇伯的密奏很为可信。虽然信中太子并未直言,但是读来很是费解,密语颇多,皇帝认为这是太子和代王勾结的铁证。

代王本就是隆裕帝的禁忌,牵涉上一代的皇权之争。隆裕帝认为自己的儿子去和自己父亲的对立面通信,简直是不忠不孝,不管信上写了什麽,是否有密划,这都不行。

太子便被禁足东宫。代王五次上书申辩自己从未与太子有往来,隆裕帝都只派太监前往申斥,并令代王世子入京,其实就是为质子。太子被禁足后,朝堂上的文官党争也被阻了一下,有点平息的趋势。

太子几次上书陈冤,都被隆裕帝置之不理。皇帝本意是敲打儿子,自己还没死,不要动作那麽大,并未有废太子之心。毕竟文官集团的党争,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便有问题,也只能徐徐图之。这样就过去了两个月。

隆裕皇帝没想到的是,第一个月朝堂上大家都按兵不动,毕竟圣心难测。论嫡庶,论长幼,论能力,论拥趸,太子确实是一众皇子中的翘楚。盲动,只会给太子助益,整个朝堂只有齐王和雍王为太子喊冤,并无人落井下石,甚至江南文官集团也大抵沉默。

第二个月,朝堂动向开始有所变化,有科道官员弹劾雍王下属,弹劾之事件件确凿。雍王跪哭乾清宫诚恳认错,隆裕皇帝一怒之下让雍王也闭门思过去。大家当时都怀疑这可能是二皇子燕王有所谋动。

没想到的是,第三个月某日,东宫属官检举太子行巫蛊,在太子寝宫搜出小人,上书皇帝生辰八字。皇帝的生辰八字是皇家秘闻,非最亲近的人也不能知晓。如果说有人能知道,只有魏皇后。可魏皇后在八年前已经病死,所以皇帝深信是魏皇后死前告诉的太子。

圣怒逆天,赐太子鸩酒,生死不见。太子的两个年长儿子全部废为庶人,流放九边。就算刚刚诞下的第三个儿子,生母贬贱籍免入教坊司,携襁褓同赴九边。

作为太子的胞弟齐王,匆匆赶到养心殿陈冤,隆裕帝也没有见,直接赶去太庙罚跪三日以思过。太子和齐王的追随者雍王,被仗责二十,在王府养病两月。

东宫属官除检举有功者,无论位阶高低都被罢黜。太子太傅内阁次辅礼部尚书裴桓荣被迫致仕,此人就是裴衡的父亲。裴阁老致仕后便回了山西老家,闭门谢客。两年后才办了三立书院,算是从这个事情里面缓了回来。

太子殁后三年,齐王查到铁证,证明和代王的书信是太子东宫中有人伪造,人证俱全。可惜人证只说了一句太子冤枉,便触柱而死,幕后黑手何人,不得而知。

皇帝于是产生了疑心,从宫中细查。果然查到了线索,宗人府丶先皇后伺候的宫人都有牵涉。这时隆裕帝才意识到,真的是冤枉了太子。于是下罪己诏书,还太子清名,复东宫属官官职,甚至下旨齐王亲赴山西请裴阁老出山,被裴阁老推脱年事已高不忍离开故土,为此皇帝还是有点不愉快的。

令隆裕皇帝伤心的是,边关传来消息,太子的三个儿子都死了。幼子未达九边,便死在了路上。次子到后三月水土不服而死。长子在北狄打秋围时候被砍死了。

皇帝再派齐王去请裴阁老,裴阁老断然拒绝,只让皇帝尽快立太子,并好好想想立何人为太子。为此皇帝很是不愉快。于是两个老头就这麽扭着,隆裕帝也迟迟不立太子。

李云苏听完明白了,马姨娘是太子第三个儿子的生母,至于这第三个世子到底是谁,确实已经不重要了。论出生年份,应该是云玦。但以当时情景,祖父和父亲的谨慎态度,未尝不可能是云璜,虚虚实实谁也说不清楚。

朝堂上的风云让李云苏惊疑万分,勋贵家族只忠皇权,以第三视角看这些人的权力斗争。父亲表述的非常客观,听上去也没有问题。但是李云苏知道这后面的手,搅动的力量,不可度量。

首先就是今上。知道上一世今上最终要斩草除根,李云苏不觉得今上是太子党。所谓科道弹劾雍王,可能都是演戏。在外人视角,太子的三个儿子都死于意外。虽然是先后而死,但是如果是有人精心策划,那就是总是会死,那便不是意外。

然后就是代王,代王在大同,李云苏一直记得四十六年北狄破飞狐关的事,这个事最诡异的地方就是太巧。其中北狄进兵的路线不明,大同镇丶宣化镇都值得怀疑,那麽在大同的代王到底知晓不知晓,也是要查。进而她发现,在父亲的视角中,四十年太子事,四十六年齐王事是两个独立事件。但是在李云苏的观感中,这两个事恐怕是前后谋的大局,为的就是让雍王登基。

第三就是蓝家。蓝家在四十年事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中立且忠于隆裕帝的角色。但是绍绪帝登基后,有救驾之功,那麽多勋贵子弟都在宫中当值,为什麽就是忠勇侯家?父亲的视角中,所有的勋贵都是远离皇权之争的。这是太祖圣训。

但是父亲是不是忘了,这种事情只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这种规则只能推度君子之为,不能当作小人必然。看忠勇侯在赏花会上对长宁公主的行为,李云苏觉得他们家就是投靠了皇帝,甚至可能很早就已经投靠了皇帝。

第四就是巫蛊案中牵涉后宫的宫人和太监。如果联想到绍绪二年齐王谋逆,后宫里面的人,恐怕也有战队。只是朝堂在明,他们在暗。这时,李云苏突然就想到了和父亲见面的邓辅卿,他是谁?他到底战哪队?他为什麽要和父亲往来?

想到邓辅卿,李云苏郑重向父亲行了一个礼。

「这时做甚?」

「父亲,女儿求父亲饶恕。女儿曾见过邓辅卿,还听到了一点您和他的谈话。」

「这?何日?何事?」

「六月十八那日,女儿从您书房出来,正遇到来访的邓辅卿。然后女儿故意走的很慢,听到了两句您和他的谈话,是关于二哥哥去国子监的事。」

李威回想了一下,正色问,「那你如何知道他姓邓?」

「不敢隐瞒父亲。那日女儿听他的声音,感觉是一个太监,便派人去查了。然后很巧知道了他姓邓。」

「你派何人去查?如何查到的?」李威感觉不妙,他最怕女儿行事不密,没有查到什麽有用的消息,反而暴露了。

李云苏把商嬷嬷和商狗蛋的事情交待了一番。然后又交待了商狗蛋如何认识的小路子,小路子是什麽人。她原来的打算如何推进。

听完以后,李威一脸古怪。李云苏以为自己做错了什麽大事,连忙跪下来:「女儿不知轻重,恐怕要坏父亲大事,请父亲责罚。」

李威把李云苏扶了起来,「苏苏,你让为父刮目相看。有胆有谋!」

在李威的视角里面,李云苏一个九岁的女娃娃,居然能够敏锐察觉邓辅卿这个人身份的特别,能够主动出击去查探消息,而且吩咐狗蛋如何行事颇有章法。用人方面,狗蛋的身世,狗蛋这个人本身的能力都作为考察的对象,已经远超一般的年轻人。

「以后遇到事情,不要自己去查,来问为父,我都会告诉你。」

「那狗蛋呢?」

「这个人用的很好,你可以当你自己的力量来培养。不要给他安排任务,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先养着。我会和你娘说一声,放了商嬷嬷身契。然后你让商嬷嬷给你在府外置办一间宅子,狡兔三窟。」

「父亲,你对我太好了!您这教我的,都是兵法呀。」

「苏苏,你值得英国公府好好培养。过两日辅卿再来,我当让你和他一见,有些事情你自己当面和他说一声。他在宫里,也需要知晓最的行踪会被落在何人耳目之中。」

「父亲,为何你要和邓辅卿交往?」

「邓修翼的父亲是邓慎,太子属官,唯一一个死了的东宫低阶官员,死在锦衣卫的诏狱。他母亲当日便自缢了。他便自宫入了宫。他从一开始就坚信太子是被污蔑的。」

「您和邓慎?」

「知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