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55章 赵府做客,教谕探心性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第55章 赵府做客,教谕探心性

簡繁轉換
作者:毒酒飘香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1 16:48:55 来源:源1

第55章赵府做客,教谕探心性(第1/2页)

孙府的宴席余波未平,

另一份截然不同的请柬,

送到了西街苏家小院。

这份请柬材质普通,

不过是常见的青灰色笺纸,

字迹却端正清劲,

透着读书人的风骨,落款是

——沭阳县学教谕,赵明远。

内容也简单,只说听闻苏相公学业精进,

心中甚喜,若得闲,

可过府一叙,探讨经义,以备院试。

没有浮夸的吹捧,没有功利的拉拢,

只有一份纯粹的、属于文人之间的邀请,

以及师长对后辈的关怀提携之意。

七叔公捧着这份请柬,

手稳了许多,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

“赵教谕是真正的读书人,清正端方。

他能请你,是看重你的才学,惟瑾,此去当虚心受教。”

苏惟瑾郑重接过请柬,心中亦有一丝暖意。

与孙府那场充斥着虚情假意的宴席不同,

赵明远的邀请,更符合他对于“师者”的想象。

次日,苏惟瑾依旧是一身洁净青衫,准时来到赵府。

赵家宅院不大,

位于县学附近的一条清静小巷,

白墙黛瓦,门前种着几丛翠竹,

显得清雅脱俗。

叩响门环,开门的是一位老仆,

态度和气地将苏惟瑾引入院内。

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十分整洁,

墙角栽着几株梅树(虽已过季),

一旁还有个小小花圃,

种着些常见的花草,

可见主人家的雅趣和生活情趣。

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墨香和茶香,

而非熏香。

“苏相公来了,老爷在书房等候。”

老仆引着他走向正屋旁的一间厢房。

书房门开着,赵明远正临窗伏案,书写着什么。

他今日未着官服,

只一件半旧的藏青色直裰,

更显儒雅。

见苏惟瑾到来,他放下笔,

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

“惟瑾来了,坐。”

“学生见过教谕大人。”

苏惟瑾依足礼数,恭敬行礼。

“不必多礼,今日只论学问,不论官职。”

赵明远摆手让他坐下,

目光落在苏惟瑾身上,

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和探究。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

一道窈窕的身影端着一个红漆茶盘走了进来,

正是赵文萱。

她今日穿着一身淡雅的藕荷色襦裙,

未施粉黛,发间只簪着一支简单的玉簪,

清丽如出水芙蓉。

见到苏惟瑾,

她白皙的脸颊微微泛上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

垂下眼睫,将茶盘放在桌上,

声音轻柔:

“父亲,苏…苏相公,请用茶。”

“有劳赵小姐。”

苏惟瑾起身拱手,

目光与赵文萱的视线有一瞬间的接触,随即自然分开。

两人心中都想起那日在茶寮的“借书”与“笔记”,

一种微妙的默契在无声中流淌。

赵文萱斟完茶,并未立刻离开,

而是安静地侍立在一旁,

一副准备聆听教诲的乖巧模样。

赵明远看了女儿一眼,笑了笑,并未阻止。

寒暄几句后,赵明远便切入了正题。

他并未一上来就问那些惊世骇俗的策论观点,

而是先从四书五经的基础义理问起,

考校苏惟瑾的基本功。

苏惟瑾超频大脑运转,对答如流。

他不仅能将朱注等权威注解背得滚瓜烂熟,

更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

不逾越框架却又颇有见地的理解,

显示出极强的融会贯通能力。

赵明远听得连连颔首,

眼中赞赏之色愈浓。

基本功如此扎实,远超他的预期。

聊完经义,又论诗赋。

赵明远拿出苏惟瑾府试那首咏史诗的原稿(誊录前的),

指着其中“长河落日圆,秋风铁马嘶”一句,问道:

“此句气象雄浑,颇有盛唐边塞之风。

你年纪轻轻,未曾经历边关,

如何能写出这般意境?”

苏惟瑾早有准备,从容答道:

“回教谕,学生虽未亲临边塞,

然平日喜读史书,遥想汉唐雄风,

心向往之。

加之…学生出身军户,

虽家道中落,然祖辈亦曾驰骋沙场,

或许血脉中尚存一丝铁血之念,

下笔时不自觉便流露出来。”

他将原因归结于读史和血脉传承,

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赵明远抚须赞叹:

“好一个血脉传承!

读书能读到身临其境,

下笔能有家国情怀,殊为不易!”

终于,话题不可避免地引向了那篇石破天惊的策论。

赵明远神色变得郑重起来:

“惟瑾,你策论中提及‘水则观测,

数据预警’,‘植被固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5章赵府做客,教谕探心性(第2/2页)

乃至‘治水如治军,

须系统筹划’等观点,

实在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想法…究竟从何而来?

老夫翻遍典籍,

亦难寻完全契合之论。”

来了,核心问题。

赵文萱也悄然抬眸,

目光盈盈地望向苏惟瑾,

带着浓浓的好奇与期待。

苏惟瑾心念电转,

态度愈发谦逊:

“教谕明鉴。

这些粗浅想法,并非学生凭空杜撰。

一是源于杂书。”

他顿了顿,解释道:

“学生往日…在张家时,

曾偶然整理过一些蒙尘的旧书箱,

内中有几本残破的前人笔记札记,

似是些不得志的师爷或河道小吏所著,

记录了些零散的治水心得与异想天开之念,

当时觉得有趣,便记了下来。”

(完美甩锅给无从考证的“残破杂书”)

“其二,”

他继续道,语气真诚。

“便是源于观察与胡思乱想。

学生见沭水年年治理,

却岁岁泛滥,便常思考根源何在。

见百姓垦荒导致水土流失,

便想是否可种树固土;

见官府治水头痛医头,

便想是否该如将军排兵布阵般统筹全局…

这些胡思乱想,不成体系,让教谕见笑了。”

他将超越时代的理念,

归结于“杂书”的启发和个人的“观察思考”,

既解释了来源,

又显得自己好学深思,而非妖孽。

赵明远听得目光炯炯,抚掌称善:

“好!好一个‘观察与胡思乱想’!

读书人便该如此,

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

能于细微处见真知,

于平凡处发奇想,

这才是真正的治学精神!”

他越看苏惟瑾越是喜爱,

此子不仅天赋异禀,

更难得的是心态端正,

踏实肯思,绝非那些只会死读书或者夸夸其谈之辈可比。

“只是,”

赵明远话锋一转,

带着师长般的关切与提醒。

“院试不同于府试,

主考多为翰林清流,

更重经典根基与文章法度。

你这些‘奇思妙想’,

需得以扎实学问为根基,

以规范文法来表达,

方能为考官所接纳,

切记不可过于锋芒毕露,

给人以离经叛道之感。”

这是真心实意的提点金玉良言。

苏惟瑾肃然起敬,起身长揖:

“学生谨记教谕教诲!

定当夯实根基,谨慎行文,

不负大人期望!”

赵文萱在一旁听着,

见父亲与苏惟瑾相谈甚欢,

言语间满是欣赏与期许,

又见苏惟瑾应对得体,谦逊有礼,

才华横溢却又不失稳重,

那双清澈眼眸中的欣赏之意,

几乎要满溢出来。

她下意识地又上前,

为两人的茶杯续上热水,

动作轻柔,眉眼低垂间,

自有一番难以言喻的情愫流动。

赵明远将女儿的小动作看在眼里,

心中微微一动,却并未点破,

只是对苏惟瑾笑道:

“今日一叙,老夫甚慰。

院试在即,你若有疑问,

可常来府上探讨。

望你戒骄戒躁,一举进学!”

“多谢教谕!学生定当努力!”

又闲聊片刻,

苏惟瑾方才起身告辞。

赵明远亲自将他送到书房门口,

赵文萱则跟在父亲身后,

微微屈膝行礼相送。

离开赵府,走在清幽的小巷中,

苏惟瑾的心情与离开孙府时截然不同。

赵明远的认可,

是纯粹的、基于学问的欣赏,

这份知遇之恩,令他心生暖意。

而赵文萱那无声的注视与细微的关切,

更如涓涓细流,

滋润着他穿越以来始终紧绷而孤寂的心田。

这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情感反馈,

与他面对张家、孙家时的勾心斗角截然不同。

超频大脑清晰地记录下这份感觉,

并分析其价值:

获得本土正统文人圈层的认可,

至关重要。

与赵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利大于弊。

他回头望了一眼那掩映在翠竹中的小院,目光柔和。

院试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和迫切。

不仅要中,还要中得漂亮。

如此,方能不辜负这些真正的期待,

也能让自己在这条狂飙之路上,

走得更稳,更远。

清风拂过巷弄,带来远处书院的隐约读书声。

苏惟瑾深吸一口气,步伐坚定地向着家的方向走去。

前路虽仍有荆棘,但已有微光照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