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王朝1556 > 第53章 循丝追迹

大明王朝1556 第53章 循丝追迹

簡繁轉換
作者:为国戍轮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1:53 来源:源1

第53章循丝追迹(第1/2页)

正月初十,南京城。

浙直总督行辕,西花厅。

杨宜枯坐在紫檀圈椅里,眼窝深陷,眼下是浓重的乌青,看来是连着好几天没有好好地睡上一觉了。

窗外庭院里,几株老梅虬枝盘结,在惨淡的日头下投出张牙舞爪的暗影,一如这金陵城下涌动的暗流。

案几上,摊开着几份刚刚送来的文书:

一份是火场初步勘验的结果,言明起火点位于架阁库深处,确系人为纵火,使用了猛火油等助燃物;

另一份是这几天提审赵文谦等人的记录,这位浙江清吏司郎中在总督标营的“伺候”下,已然精神崩溃,语无伦次地哭喊着“不知道”、“冤枉”,却始终不敢攀咬孙应奎,只反复强调自己“恪尽职守”、“阻拦杜延霖是怕他乱翻旧账”。

其余人等提审结果,同样是一问三不知。

“废物!”杨宜烦躁地将赵文谦的口供扫落在地,纸页纷飞。一股深重的无力感攫住他,骨髓里都透着寒意。

虽说那日杜延霖神之一手,暂时稳住了吕法的态度。

但吕法看似退让,实则划下的红线如同冰冷的枷锁,让他和杜延霖根本无法施展手脚。

孙应奎在府中“静养”,闭门谢客,但南京城中暗流涌动,替他说情、施压的帖子雪片般飞来,甚至不乏威胁他杨宜在南京根基浅薄,莫要自误之语。

更令他心惊的是,这几日派去核查焦尸身份的心腹回报,户部几个可能知情的老吏要么“突发急病”,要么“告假还乡”,线索似乎正被人为掐断。

他这浙直总督的虎皮,在金陵这潭深水里,竟显得如此单薄。

“杨制台,焦尸身份可有进展?”杜延霖的声音响起,平静得像一泓深潭。

杨宜抬头,看着走到他身旁的杜延霖,心头莫名稍安。

他指了指案上那份勘验文书,疲惫道:

“人为纵火,猛火油助燃,确认无疑。但焦尸…下面的人还在查,暂时没有头绪。赵文谦那边,屁都没问出来!”

杜延霖伸手拿起勘验文书仔细看了看,指尖在“猛火油”三个字上轻轻划过,若有所思。

他并未在意赵文谦的口供,这本就在预料之中。

“无妨。赵文谦不过是个小卒,撬开他的嘴,也问不出什么。”杜延霖放下文书,目光转向杨宜:

“何和颂密账呢?里面提到的那几笔巨额‘炭敬’、‘节敬’与‘冰敬’,指向南京的流向,可有眉目?”

杨宜仍是一脸阴霾:

“何和颂区区八品大使,那密账本是为防王茂才翻脸而备,多是扬州旧账。真正涉及南京的,线索皆是雾里看花。”

“杨制台,”杜延霖放下文书,眼中锐光一闪:

“户部这把火,烧断了明面上的账目。但通倭大案,岂能囿于扬州一地?倭寇能悄无声息深入运河,直抵扬州东关码头,其背后必有更深的勾连与庇护!”

杨宜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微光,坐直了身体:“沛泽的意思是?”

“倭寇横行东南,其行踪、规模、劫掠目标,南京兵部职方司必有详细记录存档。”杜延霖语气笃定,不容置疑:

“扬州倭寇登陆,绝非孤例!要彻底厘清此案,揪出所有通倭蛀蠹,必须调阅南京兵部职方司历年倭患卷宗,尤其是涉及运河、长江水道及扬州府周边的倭寇活动记录!”

“唯有将扬州此案置于整个东南倭患的大局中审视,前后印证,方能梳理出规律,揪出内应,甚至……发现一些被刻意掩盖的‘意外’!”

他在“意外”二字上稍作停顿,目光扫过杨宜。

杜延霖此行南京,手中其实还掌握着一条线索,就是大火灰烬里的扬州顾氏破产案!

顾氏曾经扬州数一数二的大盐商,盘踞两淮百年,根基深厚。

嘉靖三十三年八月,顾氏十船盐在松江府海上“遭倭寇劫掠”,血本无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3章循丝追迹(第2/2页)

同年八月初九夜,一场“意外”大火,将顾家在港盐船及库房付之一炬,家主顾承弼自此疯癫失踪。

百年盐商巨贾,顷刻间土崩瓦解,产业尽数落入周广麟囊中。

去年腊月二十九,扬州盐铁巷,顾家老宅檐角新结的蛛网,庭院假山石缝间未扫净的痕迹…以及,周广麟那欲盖弥彰的谎言,无不令人感到蹊跷。

这手段,与户部这场“意外”大火何其相似!

王诰接管扬州后,他亲查府衙架阁库,关于顾家案的存档竟只剩语焉不详的寥寥数语!

这分明是有人刻意抹去了痕迹!

当然。

这条暗线,此刻还无需与杨宜和盘托出。

杨宜闻言眉头拧成了疙瘩,脸上阴晴不定。

刚稳住吕法这尊大佛,现在又要去招惹兵部?

南京兵部尚书张鏊,人如其名,老成持重近乎顽固,深谙和光同尘之道。

他疲惫地揉着眉心:

“兵部卷宗…有‘彻查通倭’这杆大旗,加上吕公公金口应允的支持,调取倒非难事。张鏊虽不易说话,本督这点面子尚存。只是…”

他顿了顿,眼中焦虑与无力感几乎溢出:

“…沛泽啊,纵使拿到卷宗,真能如你所言,找到破局之匙?这南京的水,越趟越浑!孙应奎稳坐钓鱼台,赵文谦成了烂泥,焦尸查无可查…光凭这些陈年旧档,如何撼得动铁板一块?”

“事在人为,杨制台。”

杜延霖的目光落在西花厅门外庭院角落,一株在寒冬中犹带零星绿意的老梅树上,语气低沉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

“盘踞暗处的毒蛇,最是怕被探到真正的七寸所在。扬州之事,看似由王茂才等人操弄,但这‘意外’登陆的倭寇,能如此精准地配合地方、掐断钦差……仅凭扬州一地之力,何以至此?”

他转身,目光如电,直视杨宜:

“钱启运一介知府,郭晟区区卫指挥使,岂能号令偌大漕运河道与沿途卫所为其遮掩?又如何能打通如此多的关节,将一场屠戮做得这般‘干净利落’,事后还能编织‘弥天巨谎’,瞒过我等耳目,险些让他们成了‘救火功臣’?”

“或者说,”杜延霖玩笑般地看向杨宜:“莫非…是杨制台您在背后为郭晟等人行了方便?”

“绝无此事!”杨宜矢口否认,声音带着被冒犯的急切:

“若真是本督谋划,岂会落得如此被动境地?”

这话当然是玩笑话,与杨宜结盟,本就是杜延霖经过重重考量后才落下的一步棋。

杜延霖踱回窗边,看着虬枝老梅,缓缓道:

“根须埋藏极深,寻常手段自然断难拔除。然风起于青萍之末。吕公公要的‘池水清’,首先得让岸上的人,看清楚这‘朽木烂藤’的根,究竟连着什么山,靠着什么石!否则清理起来,也不过是扬汤止沸。”

其实,杜延霖也在等,等着京城的旨意。

扬州通倭案报上去,最好的结果是嘉靖帝满意了,他便能抽身回扬州安心筹粮;

次之,皇帝不满意但下旨支持,他尚可游刃有余;

最坏…便是皇帝既不满意又不予支持,比如下令将王茂才等人移交南京提审。

若是最坏情形,不仅人犯易手,更要命的是——那个被他用半真半假的“密旨”唬住的吕法,定会起疑!

他必须抢在圣旨落地、局势未明之前,多攥住几条线索,为那最坏的棋局,布下翻盘的后手。

杨宜被杜延霖最后那句“扬汤止沸”刺得心头一凛,那点残存的侥幸彻底熄灭。

他猛地站起身,脸上是破釜沉舟的决绝:

“好!就依沛泽!本督这就亲笔行文,调阅兵部职方司所有相关卷宗!张鏊若敢推诿,本督便亲自去他兵部衙门坐等!”

杜延霖微微颔首:“有劳制台。事不宜迟。写好后,我亲自去南京兵部走一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