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请陛下归天 > 第二十五章 李隆基老了,他只剩下多疑了

大唐:请陛下归天 第二十五章 李隆基老了,他只剩下多疑了

簡繁轉換
作者:太清妖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2:00 来源:源1

第二十五章李隆基老了,他只剩下多疑了(求推荐票和月票支持)(第1/2页)

新月如钩,冷风扑面。

韦谅一身绿衣金甲,腰悬千牛刀,神色平静的回到了东院。

听到动静,春婉和秋翠立刻迎了出来,站在门口微微福身道:“少郎。”

“嗯!”韦谅点点头,迈步进入房中,然后转身走进书房。

来到后屋,他平静的张开双臂,然后任由春婉和秋翠帮他解开身上盔甲的束带,这才将整件盔甲从身上卸下来。

跽坐在桌几之后,韦谅看着桌几上的清炖羊肉,凉拌莲藕,加一道红枣人参粥,他侧身看向一侧的秋翠,问道:“你阿兄正月十五,能过来吗?”

秋翠赶紧有些激动的福身道:“能!”

“那就一起夜游长安城吧。”韦谅看着春婉和秋翠,笑着说道:“你们也一起去。”

“谢少郎。”春婉和秋翠忍不住满脸喜色的福身。

韦谅笑着摆摆手,然后低头用起了晚膳。

……

用过晚膳,洗漱干净之后,韦谅读了一会书之后,写完谢恩折之后,这才重新回到内室,将被子暖热的春婉和秋翠红着脸起身,对韦谅福身行礼后,这才放下帷帐,吹灭蜡烛,退了出去。

内室一下子暗了下来。

躺在床榻上,韦谅不由得轻轻吐出一口浊气,平和的神色已经严肃了起来。

一瞬间,今日发生的一切,如同走马灯一样,在他的脑海中,不停的闪现出来。

李隆基,年近六旬,两鬓未白,但看起来依旧精力充沛,甚至目光锐利。

这是今日韦谅对李隆基最直观的印象。

也是,到了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才开始。

现在才不过天宝元年,李隆基还有十四年执掌朝政的机会,甚至如果不是安史之乱爆发,他这个皇帝还能多坐几年。

但,也仅仅是苟延残喘罢了。

年纪越大,李隆基也越怠政,躲在后宫和杨玉环醉生梦死,安史之乱的爆发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不过还好。

现在的李隆基,毕竟还没有六十,天下虽然隐患重重,但终究盛世当前,他还是能稳稳掌握的。

因为寒潮而引发的唐蕃战事,李隆基应该能看透这里面的危机和机遇,只是他不知道军前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所以才会有些举措失当。

如今,韦谅将寒潮的影响详细的说给李隆基,那么不管是对于军前,还是地方,他都应该能够有所布局。

同时,韦谅自己,在吐蕃,在军情方面表现出的敏锐特质,相信也能够在李隆基的心底留下极深的印象。

这些东西,是韦谅在除夕夜东宫,被贺知章和王忠嗣提问,最后刻意铭记在心,回来之后,又仔细查阅了诸方消息,才得出的结论。

以他来自后世的眼界,很多话,别说是李隆基了,就是王忠嗣这样久经战阵的宿将,也一样感到惊奇。

这些东西,不管是对于韦谅现在在李隆基心底打深印象,还是说将来在官场上立足,甚至积蓄力量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个时候,韦坚的身影突然出现在韦谅的心底。

韦谅轻轻抬头。

陈王。

除夕夜在东宫。

最后在离开东宫的时候,韦坚和陈王别有意味的一句话,原本韦谅还有些看不明白,但今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以在丹凤门看见太上玄元帝君的方式冒了出来。

让韦谅一下子就看穿了这背后的联系。

王忠嗣或许没有看穿寒潮对天下带来的影响,但他清楚知道军前的将士是怎样一种情况。

韦谅现在也明白了。

军中或许并不缺乏精锐,但军中势力交错,有薛家这样的改革派,也有大量的的守旧派。

这种势力交错的情况下,再加上逃卒,缺额,吃空饷,对立,算计,甚至是自我仇视,这种情况下,能和吐蕃一战才是怪事,所以王忠嗣坚决反对急攻,但理由他却是很难对外说。

如今韦谅提出了寒潮这种理由。

王忠嗣一定会将它更加的利用起来。

甚至于在此之前,王忠嗣,韦坚,贺知章,陈王,永王,还有太子李亨,已经开始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布局。

……

黑暗中,韦谅微微眯起了眼睛。

寒潮之下,想要对吐蕃发起反击,并不仅仅是军前的事情,还有大量的后勤支援。

人力,军械,粮草。

尤其是粮草,从洛阳往长安运送粮草本就艰难,再加上寒潮,大大的增加了运送的时间。

将来不仅是军前,甚至就连长安,还有整个关中的粮食都要受到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疏通漕渠,改良运输方式,加快从洛阳往长安运送粮草的速度和频次,才是真正能对陇西军前,还有洛阳,进行有效帮助的方法。

历史上韦坚就是这么做的。

他从长安县令,调任陕郡太守,改革了漕粮运输方式,从而让江南的粮草可以更快的,更方便的运往长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五章李隆基老了,他只剩下多疑了(求推荐票和月票支持)(第2/2页)

他也因此入了李隆基的眼,以太子妃兄的身份,拥有了拜相的机会。

也是因此,深深的刺痛了李林甫。

当然,这是后事了。

现在,陈王参军田同秀,正式开始了这个计划。

韦谅可以肯定,放在函谷关的那枚太上灵符,应该就是他们布置的真正手段所在。

韦坚十年长安县令,想要调任陕郡太守,可没有那么容易。

尤其现在的吏部尚书,是李林甫兼任的。

李林甫肯放韦坚到陕郡才怪。

陕郡距离长安太近了。

太子府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才做了这种手段,之后,应该还会做什么,最后达到韦坚调任陕郡太守的效果。

历史上他们就成功了,现在没人阻挠,更加不会失败。

以韦坚成功改良漕运,补给长安,同时补给陇西,最后击败吐蕃。

不过历史上,成功的人是皇甫惟明,而不是王忠嗣。

但他们的成功,再次深深的刺痛了李林甫,深切的危机之下,李林甫直接构陷皇甫惟明和韦坚私会,还有太子谋反。

只差一点,李亨就被废了。

韦谅不由得叹息一声,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最后成了一场政治搏杀。

李隆基,一切的根源都在李隆基身上,他太多疑了。

只有忠诚,敏锐又单纯的年轻人,才能让他放心。

……

黑暗中,韦谅不由得想起了今夜在御榻上端坐的圣人皇帝李隆基。

现在他,还有几分英明模样。

韦谅提前揭破了寒潮带来的影响,李隆基应该能够看到今年可能会发生的天下粮食减产,在韦坚改良漕运的同时,他应该会令天下州郡提前预防,促农耕,兴水利,抓紧秋收,同时派遣大员巡查天下,以保证今年天下减产极少。

如此一来,朝中就能有足够的粮食来应对吐蕃的压力。

然后在准备充足之后,直接夺回石堡城,杀入东西吐谷浑,窥伺吐蕃。

这样军前有战,朝中自然就不会轻易内斗,原本会发生的事情,也就会彻底避免……

但是,会这样吗?

韦谅的脸色沉了下来。

军前的事情,涉及到如今的陇西军力究竟如何?

天下的事情,李隆基应该会去趁机整理天下吧?

韦谅微微抬头,虽然他很希望如此,但一个念头在他的心里升了起来。

不,不会,李隆基绝对不会这么做的。

因为如今的天下,土地已经不再归属于朝廷所有了。

以他的性格,甚至会想办法趁着这个机会打压天下世家,然后将田地夺回来,之后,按道理,这些田地李隆基应该授予百姓,但韦谅敢肯定,他绝对不会这么做的。

韦谅不由得叹息一声,李隆基终究老了,他更多的会用心在权术之上,而不是用心治理百姓。

微微摇头,韦谅的神色在黑暗中逐渐的坚定过来。

因为现在的他,经过了这些年的事情之后,对未来的道路已经迅速的清晰了过来。

现在的李隆基,人还算清醒。

那么在他糊涂之前,尽可能的走近到他的身边。

利用这场寒潮,利用大唐和吐蕃的战事,以自身的能力和监视,尽可能在朝中战局拥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官职。

同时尽可能的打击李林甫,削弱李林甫的内外势力,最终达到离间李隆基和李林甫关系的目的。

李隆基不可能对任何人都不怀疑的。

哪怕是李林甫,哪怕是他会无比偏听偏信的安禄山。

只要找准了方向,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难。

当然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步步铲除李林甫身边的力量,但这并不容易,尤其是想要在四年内做到这一点更难。

所以,只能离间。

然后以自身的地位加以平衡。

当然,以李隆基随即可能会对每个人的猜疑,这些都难以改变根本。

真正的根本在李亨身上。

太子李亨。

只有让李亨的目光不再盯着上面的皇位,而是转向更多的百姓事务,让他知道天下艰难,让他尊敬李隆基,敬佩李隆基,让他认知到自己和李隆基之间的差距,让他明白,没有李隆基他根本镇压不了天下,这样,他就不会有任何异心。

这样的变化,在言谈举止之下,就能清晰的表露出来。

再加上一个在皇帝身边,随时可能会帮他们的高力士,内外一起用力,局面就能控制住。

四年之后的危机,也就可以这样解决了。

……

但,真的可以如此吗?

韦谅的手,握住了放在一侧的横刀。

不,这仅仅是最理想状况下的一种还算是上佳的策略而已,这还不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