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二章 王勃与杨炯的半生知己路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二章 王勃与杨炯的半生知己路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二章王勃与杨炯的半生知己路(第1/2页)

十岁宴上的“暗战”

公元662年的长安,春和景明。吏部尚书家的升平宴办得热闹,朱红的廊柱下挂着彩绸,庭院里的海棠开得正好,连空气里都飘着桂花酿的甜香。

10岁的王勃缩在父亲身后,青布长衫的袖口还磨着毛边——他家道中落,能来赴宴全靠父亲旧友提携。可这孩子眼里藏不住光,盯着正厅墙上挂的《汉书注》拓本,脚不自觉地往前挪。

“博士您看,此处注疏有误!”

一声清亮的童音响在宴会上,满座宾客都愣住了。讲经博士拿着书卷讲解,被打断后脸色铁青,顺着声音看向王勃,胡子都翘起来:“黄口小儿,未更事理,也敢妄议经典?”

王勃攥着衣角,却不肯退:“《高帝纪》里‘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注里说‘无赖’是无才,可前几卷《韩信传》里‘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注里又说‘料’是揣度,两处训诂矛盾,怎会没错?”

这话一出口,有人低低“哦”了一声——还真没说错。可讲经博士面子挂不住,厉声道:“你读过几本书?也配跟我论《汉书》?”

王勃还想辩,父亲赶紧拉着他往后退,低声劝:“别闹了,咱们惹不起。”孩子的脸涨得通红,眼圈有点湿,却死死盯着那卷《汉书注》,没再说话。

而宴会的另一头,10岁的杨炯被一群人围着夸。他穿着锦缎小袄,手里捧着书卷,流利地背出《汉书注》里的《百官公卿表》,连注疏里的生僻字都没打磕巴。吏部尚书拍着他的肩:“杨家这娃,真是神童!将来定是栋梁!”

杨炯顺着声音,瞥见了角落里的王勃——那孩子低着头,手里还攥着本卷边的《汉书》,眼神却亮得吓人。他刚想开口,母亲却拉着他转身:“别乱看,跟李大人问好去。”

那天的宴会上,两个天才没说过一句话。王勃最后是被父亲拉着走的,走时还回头望了眼正厅;杨炯则在宾客的夸赞里,悄悄记下了那个敢挑博士错的孩子的模样。谁也没想到,这一眼,成了六年后缘分的伏笔。

春日茶舍的相逢

公元668年的春天,长安西市的“清茗轩”里,柳絮飘得满院都是。

16岁的王勃刚写完一篇《乾元殿颂》,正趴在桌上喝茶,友人杜十六拍他肩膀:“阿勃,给你带个人来见!”

王勃抬头,就看见个穿月白长衫的少年站在门口。少年眉眼清俊,手里拿着卷诗稿,眼神直勾勾地盯着他,像要把他看穿。

“这是杨炯,前阵子写《青苔赋》的那个!”杜十六笑着介绍,“杨炯,这就是王勃,你不是一直想认识吗?”

杨炯没等王勃开口,先往前迈了两步,盯着他的眼睛,冒了句:“神降之才!”

王勃愣了愣,随即笑开了——这评价够直接,他喜欢。他把手里的茶盏推过去:“先喝茶,别忙着夸。你那篇《青苔赋》我读过,‘高堂始覆,曲池初平’,写得够劲,比那些宫里人写的花花草草强多了!”

杨炯接过茶盏,碰到温热的瓷壁,也笑了:“你才是真厉害!《乾元殿颂》里‘紫宸迁座,丹墀纳陛’,那气势,我写不出来。”

两人就这么对着坐,你一句我一句,从《诗经》聊到汉赋,从眼前的柳絮聊到远方的塞漠。

杜十六在旁边插不上话,只能笑着喝茶——这俩孩子,像是认识了十几年似的,连对诗的喜好都一模一样,都讨厌那些“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浮华句子。

“现在的文坛,太死气了。”杨炯放下茶盏,手指敲着桌案,“上个月我去参加王府的诗会,满篇都是‘翠袖’‘红妆’,骨气都没了。”

王勃点头,眼里闪过一丝锐光:“我也是这么想的。咱们得改改这风气,把诗写得刚健点,写点真东西——思革其弊,用光志业,你说行不行?”

杨炯抬起头,眼神亮得吓人:“太行了!我跟你一起!”

那天的茶舍里,柳絮飘进窗棂,落在两人的诗稿上。初唐文学史上最璀璨的双子星,就这么正式交汇,往后的日子里,他们要一起掀一场“文学革命”的浪潮。

“天涯若比邻”的震撼

没过多久,王勃、杨炯就跟卢照邻熟了。三个年轻人常聚在杨炯家的小院里,抚琴论诗,有时能聊到深夜。

16岁那年,杨炯的好友临津房少府要外放,他写了首《送临津房少府》,拿给王勃看。诗里写“岐路分襟易,风云促膝难”,没有半句哀哭,反而透着股“他日相逢定有期”的豪迈。

王勃读完,拍着桌子叫好:“这才是送别诗!别学那些人,一写离别就哭哭啼啼,好像这辈子见不着了似的。这诗,能传世!”

杨炯被夸得有点脸红,却把这话记在了心里——他要写更不一样的诗。

第二年秋天,杜十六要去蜀中当县尉。那天在城外的灞桥边,秋风卷着落叶,送别的人不少,哭哭啼啼的也多。王勃没说话,从怀里掏出张纸,提笔就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章王勃与杨炯的半生知己路(第2/2页)

笔走龙蛇,很快一首诗就成了。他把纸递给杨炯:“你看看,行不行?”

杨炯接过纸,目光落在诗句上——“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杨炯的手顿住了。秋风刮过他的脸颊,他却觉得眼眶发热,眼泪差点掉下来。

“这……这才是真正的传世之作!”他抬起头,声音都有点抖,“阿勃,你把离别写活了!哪还有半分悲戚?全是大丈夫的胸襟!”

周围送别的人也围过来读,原本哭哭啼啼的氛围,慢慢变了。有人说:“是啊,只要是知己,再远又怕什么?”还有人把这首诗抄下来,说要带在身边。

王勃看着杨炯发红的眼眶,笑着拍他肩膀:“咱们不是要改文坛风气吗?从这送别诗开始,让大家看看,初唐的文人,不是只会掉眼泪的。”

那天的灞桥边,秋风依旧,却没了往日的萧瑟。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初唐文坛的死水,激起了千层浪。而杨炯知道,他们的“革命”,成了第一步。

生死相隔的痛惜

公元676年的冬天,长安特别冷。

杨炯在家里整理诗稿,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王勃的族弟,那孩子脸色惨白,嘴唇冻得发紫,一进门就“扑通”跪下:“杨兄,我哥……我哥没了!”

杨炯手里的笔“啪”地掉在纸上,墨水晕开一大片。他冲过去抓住那孩子的胳膊:“你说什么?阿勃怎么了?”

“我哥去交趾看我伯父,回来的时候渡海,不小心掉水里了……救上来的时候,人已经不行了,才27岁啊!”孩子的哭声撕心裂肺。

杨炯脑子里“嗡”的一声,他想起去年春天,王勃还跟他说“等我从交趾回来,咱们去塞北看看,写点边塞诗”;想起两人在茶舍里聊文学革新,说要“让唐诗比汉赋还厉害”;想起王勃写《滕王阁序》时,派人快马把稿子送给他,信里还写“你看看,这‘落霞与孤鹜齐飞’,够不够劲”……

那些画面像走马灯似的在眼前转,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觉得胸口堵得慌,眼泪不受控制地往下掉。

后来,王勃的族人把他的诗稿整理好,送到杨炯手里,恳请他写篇序言。杨炯坐在桌前,看着那些熟悉的字迹,手抖得握不住笔。

他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最后在序里写下:“嗟乎!天道如何?吞恨者多。呜呼!知音难遇,壮志未酬。”

他在序里,特意写了王勃南下探父的孝行,写了他“思革其弊”的文学理想,写了他“下笔成章,千言立就”的才华。每一个字,都浸着眼泪。

再后来,杨炯因为堂弟参与徐敬业反武兵变,被牵连贬官。走在被贬的路上,他看着窗外的风景,懂了王勃当年写“同是宦游人”的心情。他摸出怀里的《王勃集》,翻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页,轻声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风从车窗里吹进来,带着尘土的味道。他知道,王勃虽然走了,但他们一起推动的文学革新,还在继续;他们的友谊,会像这诗句一样,永远留在初唐的文坛里。

千年后的回响

杨炯晚年回到长安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坐在窗前,翻着王勃的诗稿,旁边还放着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

有人问他:“您觉得,当年你们几个,真的改变了文坛吗?”

杨炯笑着点头,指了指桌上的诗稿:“你看,现在的年轻人写的诗,不再是只写宫廷里的花花草草了。他们写塞漠,写江河,写百姓的生活,这就是我们当年想做的事。”

他没说的是,多年后,有个叫杜甫的诗人,写了首《戏为六绝句》,里面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评价,比任何赞誉都让他欣慰。

初唐四杰,四个命运坎坷的文人,却用自己的笔,把诗歌从宫廷的狭小天地,引向了江山塞漠的广阔世界。王勃的雄浑、杨炯的刚健、卢照邻的铺陈、骆宾王的激昂,共同奠定了盛唐诗歌的基础。

而王勃与杨炯的友谊,就像这初唐文坛里最亮的一束光——从十岁宴上的遥遥一瞥,到春日茶舍的惺惺相惜,再到生死相隔的痛惜,他们用才华和真心,演绎了一场“知己难遇,千古同钦”的佳话。

窗外的海棠开得正好,像极了662年那场升平宴上的模样。

杨炯拿起笔,在王勃的诗稿上轻轻题了一句:“青史留名,不负少年时。”

这,大概就是对他们半生知己路,最好的注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