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二十四章 王昌龄:把风沙与冷暖写进诗里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二十四章 王昌龄:把风沙与冷暖写进诗里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二十四章王昌龄:把风沙与冷暖写进诗里(第1/2页)

开元初年的河东太原,春旱得厉害。地里的麦子蔫头耷脑,王昌龄握着锄头,胳膊肘上的汗顺着皱纹往下淌,滴在干裂的土块上,“吱”一声就消失了。

那年他刚二十,手上的老茧比村里最老的庄稼汉还厚——爹死得早,娘身体弱,家里三亩薄田,全靠他一锄头一锄头刨着过活。

他跟别的庄稼汉不一样。傍晚收工,别人都围在村口赌钱、闲聊,他却抱着本翻烂的《诗经》,坐在门槛上读。娘看着他的背影叹气:“儿啊,咱就是种地的命,读那些没用的干啥?”

王昌龄合上书,望着远处的太行山,眼里亮闪闪的:“娘,我不想一辈子只种这三亩地。我想出去看看,看看书上写的玉门关、长安城,到底长啥样。”

谁也没料到,这小子真敢折腾。二十二岁那年,他把家里的田托付给邻居,背着个布包袱就走了,先去嵩山学道——不是为了成仙,是听说山里有位老秀才,能教作诗。

在嵩山待了三年,他跟着老秀才读屈原、学汉赋,连砍柴的时候都在琢磨诗句。有回砍柴砍到手指,血流了一手,他却盯着血珠落在青石板上的样子,嘀咕:“能不能写‘血点寒松色’?”

老秀才知道了,拍着他的肩笑:“你这孩子,真是个作诗的命。”

二十六岁,王昌龄离开嵩山,去了并州(今太原)。那时候并州靠近边塞,常有当兵的路过。他常去城门口的酒肆,听那些老兵讲边关的事:讲青海湖上的云有多低,低得能压着雪山;讲玉门关的风有多烈,能吹裂人的骨头;讲将士们穿着金甲打仗,打了十年,金甲上的花纹都被黄沙磨平了。

有天晚上,他在酒肆里碰到个老兵,老兵喝多了,哭着说想家里的媳妇。王昌龄看着窗外的月亮,那月亮又大又冷,跟村里的月亮完全不一样。他想起老兵说的玉门关,想起那些没回家的将士,拿起笔,在酒肆的墙上写: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写完,满店的人都安静了。老兵走过来,指着墙上的字,泪流满面:“就是这话!就是这话啊!”

那时候他就知道,要去边塞。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亲眼看看那些老兵嘴里的风景,亲身体会那些藏在风沙里的喜怒哀乐。二十七岁那年,他西出玉门,真的到了边关。

刚到边塞的时候,他差点没挺过来。白天太阳晒得地面发烫,脚踩在沙子里,像踩在火上;晚上冷得能冻掉耳朵,裹着两层羊皮袄都不管用。

他跟着将士们一起守城,一起巡逻,一起吃硬得能硌掉牙的干粮。有回巡逻遇到风沙,能见度不到三尺,他跟队伍走散了,在沙漠里转了一天一夜,差点渴死。最后是个叫李二的小兵找到他,把仅剩的半壶水递给了他。

“王大哥,你一个读书人,来这儿遭这罪干啥?”李二问他。

王昌龄喝着水,看着远处的雪山,笑了:“我来写你们啊。写你们守着这破城,写你们想回家,写你们不想让胡马过阴山。”

那天晚上,他们坐在城墙上,看着远处的篝火,王昌龄又写了首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二不识字,王昌龄念给他听。念到“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时候,李二摸了摸自己的铠甲,上面全是刀疤和风沙的痕迹,眼圈红了:“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在边塞待了两年,王昌龄走了。不是逃了,是他觉得,该去长安考功名了——他想当个官,不为发财,只为能替那些将士说句话,让朝廷多想想边关的苦。

三十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放榜那天,他在长安街上跑着喊着,像个精神病人。高兴没几天,他就蔫了下来——朝廷给了他个“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说白了就是个抄文书的,每天对着一堆旧卷子,抄得手都酸了,连见皇上的机会都没有。

有回抄卷子的时候,他看到一份关于边塞的奏折,说今年边关又冻死了不少人,粮草也不够。他想起李二,想起那些守城的将士,心里不好受。晚上跟朋友喝酒,他写了首诗:

“对酒不能言,感慨怀辛酸。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四章王昌龄:把风沙与冷暖写进诗里(第2/2页)

朋友劝他:“别着急,慢慢来,总会有机会的。”

机会没等来,麻烦倒先来了。四十一岁那年,不知道是谁诬告他,说他“不遵礼法”,朝廷把他贬到了岭南。岭南那地方,潮湿得能长出蘑菇,到处是毒虫猛兽。

他坐着船南下,走了三个多月,一路上吐了无数回,瘦得只剩一把骨头。有天晚上,船停在江边,他看着满江的寒雨,想起自己的遭遇,又想起长安的朋友,写了首《芙蓉楼送辛渐》——那时候辛渐正好要回长安,他托辛渐给朋友带话: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想告诉所有人,就算被贬到这鬼地方,他的心还是干净的,跟玉壶里的冰一样,没沾半点脏东西。

还好,没过多久,朝廷大赦,他能回长安了。刚回去没两年,结果又出事了——有人说他“谤议朝政”,其实就是他跟朋友喝酒时,说了几句朝廷办事不力的话。这次,他被贬到了龙标(今湖南黔阳),当了个“龙标尉”,比之前的官还小得多。

龙标那地方,比岭南还偏。没有长安的繁华,没有边塞的壮阔,只有满目的青山和听不懂的方言。王昌龄没抱怨,反而过得挺自在。

他每天没事就去山里转,跟老农聊天,跟小孩玩,还教当地的孩子读书写字。有回他看到个农妇,站在村口的柳树下哭,问了才知道,她丈夫去当兵了,好几年没回来。

他想起写的“悔教夫婿觅封侯”,心里不是滋味,又写了首《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当地的人都喜欢他,说这个王官儿没架子,还会写诗。有回他生病了,村民们提着鸡蛋、红糖来看他,把他的小屋挤得满满当当。他看着那些淳朴的笑脸,心里暖烘烘的——原来就算被贬到这么偏的地方,也能找到活着的意思。

在龙标待了八年,王昌龄老了。头发白了,背也驼了,他不想当官了,想回太原老家,陪着老娘(那时候老娘还在),安安稳稳过剩下的日子。

五十九岁那年,他辞了官,收拾了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回乡的路。

他却没走成。路过亳州的时候,他遇到了亳州刺史闾丘晓。闾丘晓是个小心眼的人,听说王昌龄的名气大,心里嫉妒。

那时候睢阳被叛军围着,朝廷让闾丘晓出兵救援,可他怕打仗,迟迟不肯动。王昌龄看不过去,就劝他:“大人,睢阳城里的百姓快饿死了,您要是再不出兵,就来不及了!”

闾丘晓被说急了,又怕王昌龄去朝廷告状,就找了个借口,把王昌龄抓了起来,偷偷杀掉了。

那天晚上,亳州下着小雨。没人知道,那个写过“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诗人,那个心里装着边塞将士、装着穷苦百姓的诗人,就这样死在了一个小人手里。

他死的时候,怀里还揣着一本没写完的诗稿,上面有句没写完的话:“回家……看娘……”

王昌龄没白活。他死后,他的诗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整个唐朝。

李白读了他的诗,哭着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杜甫读了他的诗,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把他跟孟浩然相提并论;

连后来的宋朝人,都把他的七绝当成范本,说“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

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读他的诗:读“秦时明月汉时关”,能想起边塞的苍凉;读“一片冰心在玉壶”,能想起他的风骨;读“忽见陌头杨柳色”,能想起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温柔与遗憾。

有人说,王昌龄是“七绝圣手”。其实,他不是什么“圣手”,他就是个普通人——是个不想一辈子种地的少年,是个想替将士说话的读书人,是个就算被贬也不丢良心的小官,是个把喜怒哀乐、把人间的冷暖悲欢,都写进二十八个字里的诗人。

他的人生,就像他写的诗一样,短,却有力量。像边塞的月亮,冷,却能照透千年的时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