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三十章 酒暖诗香:岑参的那些江湖好哥们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三十章 酒暖诗香:岑参的那些江湖好哥们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三十章酒暖诗香:岑参的那些江湖好哥们儿(第1/2页)

岑参这人,这辈子就没跟“孤单”沾过边。他打小就爱跟人凑一块儿,长大了要么往边塞跑看风沙,要么就在长安、洛阳的酒肆里跟哥们儿唠嗑——一杯酒下肚,诗就从嘴里蹦出来,情谊也跟着热乎起来。他交的朋友,没一个是虚头巴脑的官场应酬,全是能拍着大腿说心里话、能共喝一壶酒、能互赠一句诗的真兄弟。尤其是跟颜真卿、高适、王昌龄这几位的交情,说出来全是唐代文坛里暖乎乎的佳话。

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的秋天,长安城外的“十里亭酒肆”格外热闹——不是因为客人多,是因为岑参在这儿摆了桌送别宴,要送的人是颜真卿。

那会儿颜真卿刚三十出头,还没后来那么大名鼎鼎,是个刚正不阿的性子,这次是要去河西陇右传旨,走的是玉门关那条路,听说一路上全是风沙,连喝水都得省着。岑参早早就来了酒肆,跟掌柜的嘱咐:“把那坛去年埋的新丰酒挖出来温着,再切二斤酱牛肉,多放点儿辣,颜大郎就好这口。”

日头刚偏西,颜真卿就骑着马来了,身上穿的绯色官袍沾了点尘土,却依旧腰杆笔直。他刚下马,岑参就抄着个粗瓷碗迎上去:“可算来了!快坐,酒刚温好,再晚一步就凉了!”

两人刚坐下,酒肆外传来一阵胡笳声——是个胡人乐师在吹,那声音呜呜咽咽的,像风吹过戈壁滩的石头缝,听得人心里发紧。颜真卿端着碗抿了口酒,放下碗说:“季深(岑参字季深),这次去河西,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怕是赶不上明年长安的牡丹了。”

岑参“咚”地灌了口酒,把碗往桌上一墩:“牡丹算啥!你这趟去,路上才叫遭罪——河西那地方,冬天能冻掉耳朵,夏天的太阳能晒脱皮,你可得多带两件皮袍。”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件半旧的羊皮披风,“这是我上次从安西回来带的,挡风得很,你带上,别嫌旧。”

颜真卿接过披风,摸着上面的毛,笑了:“你倒比我娘还啰嗦。我是去传旨,又不是去打仗,放心吧。”

“怎么能放心?”岑参又给颜真卿满上酒,耳朵里还飘着那胡笳声,就来了劲儿,“你听这胡笳,吹得人心里发堵——‘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煞楼兰征戍儿’。你这一去,路上怕也能听见这声儿,要是想长安了,就想想咱今儿这杯酒。”

颜真卿愣了愣,随即端起碗跟他碰了一下:“好!我记着你的诗,也记着这杯酒。等我回来,还在这儿,我请你喝更好的!”

那天的酒喝到太阳落山,胡笳声停了又起,起了又停。颜真卿要走时,岑参一直送到酒肆外的大柳树下,看着他的马渐渐走远,尘土卷着披风的一角,像朵飘在风里的云。

他站在那儿,手里还攥着个空酒坛,觉得那胡笳声又响起来了——不是乐师在吹,是心里的牵挂,跟着颜真卿的马蹄声,往河西去了。

后来颜真卿在河西传旨时,果然遇上了风沙,夜里冷得睡不着,就把岑参送的羊皮披风裹在身上,闻着上面淡淡的酒气,就想起长安城外的那杯酒,想起岑参那句“愁煞楼兰征戍儿”,心里竟暖了不少。

跟颜真卿这顿送别酒刚喝完没两年,岑参又在长安的慈恩寺跟高适遇上了——那会儿两人都有点“不得志”,岑参刚从安西回来,不想在京城当闲官;高适更惨,考了好几次科举都没中,琢磨着要不要也往边塞跑。

那天是个大清早,长安的炊烟刚冒起来,慈恩寺的门刚开,岑参就背着个布包来了,包里装着俩胡饼和一壶酒。他刚要往塔下走,就听见有人喊他:“季深!你也来登塔?”

回头一看,是高适,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袍,手里也拎着个酒葫芦。两人一对眼,都笑了——这可真是“想啥来啥”,愁没人陪自聊聊心里话呢。

慈恩寺的塔高得很,爬起来费劲。才爬了三层,高适就扶着栏杆喘气:“不行不行,我这腿都软了,你这跑过边塞的,体力就是好。”

岑参拍了他一把,笑着说:“你这是光读书不走路,赶紧的,顶上风景好,能看见整个长安!”说着就拉着高适往上爬。

终于到了塔顶,两人往栏杆上一靠,风一吹,满身的汗都凉了。往下看,长安的街道像一条条细带子,朱雀门的城楼在晨光里闪着光,远处的曲江池泛着粼粼的波。高适掏出酒葫芦,递给岑参:“先喝口,解解乏。”

岑参喝了口酒,抹了把嘴,叹了口气:“你说这辈子,到底图个啥?我在安西待了三年,看够了风沙,回来想当个正经官,结果天天在衙门里抄文书,没意思;你呢,考了这么多年,也没个结果,不如跟我一起去边塞得了,好歹能看见点真东西。”

高适也叹了口气,喝了口酒:“我也这么想!这京城的官场,全是虚头巴脑的玩意儿,我看着就烦。要是能跟你一样,骑着马在戈壁上跑,哪怕吃不上热饭,也比在这儿憋死强。”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投机,好像这塔顶的风都带着劲儿。岑参一拍大腿:“我想起来两句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咱干脆把这破官帽摘了,去游山玩水,去边塞看风景,不比在这儿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章酒暖诗香:岑参的那些江湖好哥们儿(第2/2页)

高适眼睛一亮,拍着栏杆喊:“好!就冲你这两句诗,我跟你定了!等我再试试这次科举,要是还不中,就跟你去边塞!”

那天的太阳升得老高,两人在塔顶上喝光了酒,啃完了胡饼,聊到日头偏西才下来。走的时候,高适还拉着岑参的手说:“季深,你这朋友我交定了!不管将来去哪儿,都得常联系,有好酒得一起喝,有好诗得一起写!”

后来高适果然没中科举,真的去了边塞,还跟岑参在河西遇上了好几次。每次见面,两人都要找个酒肆,点上酱牛肉,喝着新丰酒,聊边塞的风沙,聊长安的旧事儿,聊那些没说出口的心里话——那份在慈恩塔上结下的交情,就像坛陈酒,越存越香。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的秋天,长安下了场连阴雨,淅淅沥沥的,把街道都浇得湿漉漉的。岑参撑着把油纸伞,怀里揣着个食盒,往城南的“悦来客栈”走——他要去送王昌龄。

那会儿王昌龄正倒霉,被贬到龙标当县尉,龙标那地方远得很,在江南的深山里,听说路上要走好几个月。王昌龄心里不痛快,在客栈里待了好几天,连门都没怎么出。

岑参推开客栈房门时,王昌龄坐在窗边发呆,看着外面的雨丝,手里攥着个空酒杯。看见岑参进来,他才勉强笑了笑:“季深,你怎么来了?”

“来给你送点吃的,”岑参把食盒放在桌上,打开一看,里面是碗糖蒸酥酪,还冒着热气,“知道你这几天没好好吃饭,这是你最爱吃的,我让家里的老仆刚做的,快尝尝。”

王昌龄拿起勺子,挖了一口,甜丝丝的,却没什么胃口。岑参坐在他对面,给自己倒了杯茶,轻声说:“我知道你心里不痛快,被贬到那么远的地方,换谁都难受。可你想啊,龙标虽远,却有山有水,你到了那儿,能写多少好诗?你可是‘诗家天子’王昌龄,这点坎儿算啥?”

王昌龄放下勺子,叹了口气:“我都快五十了,还被贬来贬去,这辈子怕是没指望了。”

“别胡说!”岑参一下子坐直了,拍着桌子说,“你忘了咱以前聊的?你就像那‘潜虬’,现在只是暂时藏在水里,早晚能游出来;你还像那‘黄鹄’,就算现在没飞起来,将来也一定能飞得老高!‘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你这‘青云器’,可不能就这么认输!”

王昌龄愣了愣,看着岑参激动的样子,笑了:“行!就冲你这几句话,我不难受了。你说得对,我是黄鹄,不能就这么趴下。”

岑参见他笑了,也松了口气,从怀里摸出个布包,递给王昌龄:“这里面有点碎银子,你路上用。到了龙标,要是有啥事儿,就捎信来,不管多远,我都给你想办法。”

王昌龄接过布包,捏着里面的银子,心里暖烘烘的。外面的雨还在下,可他觉得心里的乌云散了不少。他端起桌上的酒杯,给岑参满上:“季深,这杯酒我敬你!等我从龙标回来,咱还在这儿,喝个痛快!”

岑参端起酒杯,跟他碰了一下:“好!我等你回来!到时候咱不光喝酒,还要一起去曲江池看荷花,一起写几首好诗!”

那天的雨下到天黑才停,岑参送王昌龄到客栈门口,看着他的马车消失在雨雾里,手里还攥着王昌龄刚才用过的勺子——那勺子上还沾着点糖蒸酥酪的甜味,像他们之间的交情,甜滋滋的,暖乎乎的。

后来王昌龄到了龙标,真的写了不少好诗,还专门给岑参寄了一首,里面写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他没忘了岑参的鼓励,没忘了那碗糖蒸酥酪,没忘了客栈里的那杯酒。

岑参这一辈子,跑遍了边塞,也交遍了天下朋友。他跟颜真卿的交情,是胡笳声里的牵挂;跟高适的交情,是慈恩塔上的共鸣;跟王昌龄的交情,是秋雨客栈里的鼓励。他从不跟朋友说虚话,有酒一起喝,有难一起扛,有诗一起写——他的友情,不是纸上的客套话,是实打实的牵挂,是暖乎乎的陪伴。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岑参跟着大军东奔西跑,平定叛乱。不管在哪儿,他都没忘了那些朋友:听说颜真卿在河北抵抗叛军,他就写了诗鼓励;听说高适当了节度使,他就写信祝贺;听说王昌龄在战乱中去世,他哭了好几天,还专门写了首诗纪念。

有人说,岑参的诗里全是边塞的风沙和烽火,只有真正懂他的人才知道,他的诗里还有酒的香、朋友的暖、情谊的真。他的江湖,不是刀光剑影的江湖,是诗酒相伴的江湖;他的朋友,不是点头之交的朋友,是一辈子的知音。

就像他在诗里写的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这辈子能遇上几个真朋友?遇上了,就得喝个痛快,聊个痛快,把情谊刻在心里,记在诗里,让往后的日子,都带着这份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