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四十四章 李商隐:把爱与遗憾藏进诗里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四十四章 李商隐:把爱与遗憾藏进诗里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四十四章李商隐:把爱与遗憾藏进诗里(第1/2页)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心里装着千言万语,却对着手机屏幕删了又改,最后发了一句“没事”;或者走在街头,看到一个像极了某个人的背影,心跳漏了半拍,想追上去又不敢,看着背影消失在人群里——那种“说不出口,又忘不掉”的滋味,像一根细针,轻轻扎在心上,不疼却痒,好久都散不去。

一千多年前,有个叫李商隐的诗人,把这种“说不出的滋味”写成了诗。他的诗不取名,就叫《无题》,像一封没写收件人的信,里面藏着他的爱情、遗憾,还有对人生的迷茫。

比如“相见时难别亦难”,短短七个字,道尽了多少人“想见不敢见,想忘忘不掉”的苦;还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明明在说爱情,却又像在问“人生到底是真的还是梦的”。

今天就拆开李商隐的“无题密码”,看看这个一辈子活得拧巴又深情的诗人,是怎么把爱与痛,写成了让后人读一次就心软一次的句子。

先说说:为啥李商隐的诗,总藏着“说不出的话”?

要懂他的《无题》,得先懂他这个人——李商隐这辈子,就没“顺”过,尤其是爱情和仕途,俩字就能概括:纠结。

他出身不算差,父亲早死,家里穷得叮当响。十几岁就跟着堂叔读书,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背书,晚上借着月光抄书,就盼着能考中进士,让家里好过点。可偏偏,他卷进了唐朝最麻烦的“牛李党争”——牛僧孺和李德裕两派,跟仇人似的,你捧的人我就踩,我重用的人你就打压。

李商隐呢?他先跟着“李党”的令狐楚学写文章,令狐楚特别喜欢他,把他当亲儿子待;后来他又娶了“牛党”王茂元的女儿。这一下,两边都不待见他了:李党说他“忘恩负义”,牛党说他“投机取巧”。

结果就是,他考了四次才中进士,当了官也总被排挤,不是被贬到偏远地方,就是做个没实权的小官,一辈子都在“两头不讨好”的夹缝里活着。

仕途不顺,爱情也没好到哪儿去。除了妻子王氏,他年轻时还遇到过两个让他记了一辈子的人:一个是洛阳的姑娘柳枝,一个是玉阳山的道姑宋华阳。

柳枝是个活泼的姑娘,听说李商隐写了好诗,就主动找上门,说“我想跟你学写诗”。俩年轻人一见如故,柳枝还送了他一块玉,说“等你回来,我就嫁给你”。可李商隐要去考进士,只能先离开,约定好回来找她。结果等他回来,柳枝早就被家人逼着嫁给了别人。他站在柳枝家的门口,手里还拿着那块玉,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后来他在玉阳山学道,遇到了道姑宋华阳。宋华阳懂诗,也懂他的苦,俩人情投意合,偷偷好了一阵子。道姑不能嫁人,李商隐也得去追求仕途,这段感情只能藏在心里,像没说出口的秘密,最后慢慢烂在回忆里。

一个人心里装着这么多“不能说”——不能说对柳枝的愧疚,不能说对宋华阳的想念,不能说对妻子王氏的亏欠(他总在外地当官,陪妻子的时间太少),不能说对仕途的不满(怕被人抓住把柄)——这些“不能说”的情绪,堵在心里,总得找个出口吧?

于是,他就写《无题》。不写具体的人,不写具体的事,写心里的感觉:相见的难,离别的苦,思念的疯,还有人生的迷。别人读他的诗,只觉得“美”,却不知道每一句背后,都是他藏了又藏的真心。

《相见时难别亦难》:不是不想见,是连见面都要“偷偷摸摸”

先聊他最有名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别光读字面,得把自己放进他的处境里——假设你是李商隐,这辈子最想见的人,却因为身份、因为党争、因为各种无奈,连见一面都要偷偷摸摸。

比如他和宋华阳,一个是求官的书生,一个是修行的道姑,见面在没人的树林里,或者借着学道的名义说几句话。每次见面,都像偷来的时光,既怕被人发现,又怕时间太快。所以他说“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面难,是因为“不能见”;离别难,是因为“怕再见不到”。

开头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也不是随便写的春天景色。东风是春风,本来该吹得花开,“无力”的东风,吹不动花,反而让花一朵朵凋谢。这像啥?像他的爱情——本来该好好开花结果,偏偏被现实的“冷风”吹得凋零,连一点力气都没有。

最戳人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肯定知道“丝”和“思”是谐音,你知道这背后的“狠”吗?春蚕吐丝,要吐到死才算完;蜡烛烧泪,要烧到成灰才会停。他把思念,比成春蚕的丝、蜡烛的泪——不是“想你”,是“想你想到我耗干才算完”。

这不是夸张,是他真的这么想。比如他被贬到外地,好几年见不到妻子王氏,只能写信。信里不敢说太多想念,怕妻子担心,就写“春蚕到死丝方尽”,王氏一看就懂:他在想我,想我想得快熬不住了。后来王氏早死,他再写这首诗,就成了“想你想到我死了才算完”,连个能懂的人都没了。

再看“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早上起来照镜子,怕头发变白,怕你下次见我,认不出我;晚上我在月下写诗,觉得月亮都透着寒气,因为你不在我身边。

这细节多真实啊!现在的人异地恋,不也会对着镜子担心“我老了他还喜欢我吗”,晚上视频的时候说“你那边冷不冷,多穿点”吗?

最后一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是他的一点奢望。蓬山是传说中神仙住的地方,他说“你住的地方离我不算远,能不能请青鸟(传说中送信的鸟)帮我去看看你,告诉我你好不好”。这是多无奈啊——连见一面都做不到,求一只鸟帮自己看看心上人。

这首诗,表面是写爱情,其实藏着他的人生:相见难,是爱情难,也是仕途难;离别难,是和爱人离别,也是和自己的理想离别;春蚕和蜡烛,是他的思念,也是他对人生的执着——不管多苦,我都不放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四章李商隐:把爱与遗憾藏进诗里(第2/2页)

《锦瑟》:不是写爱情,是写了一辈子的“迷茫与遗憾”

如果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藏着爱”,那《锦瑟》就是“藏着人生”。这首诗更难懂,连宋朝的苏东坡都说“锦瑟诗,吾平生不解”,可偏偏,每个人读了都能想起自己的故事。

先看开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是一种琴,一般是二十五弦,可他说“五十弦”。为啥是五十?有人说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五十岁,五十弦对应五十年的人生;也有人说“五十”是虚数,指“一辈子”。不管是啥,他想说的是:这把琴,每一根弦、每一个柱子,都让我想起我这辈子的时光。

接下来四句,是整首诗的核心,也是他一辈子的缩影: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做梦,梦见变成了蝴蝶,醒了之后不知道是梦到蝴蝶,还是蝴蝶梦到自己。李商隐说自己也像庄子一样“迷”——我这一辈子,到底是在追求什么?是当大官,还是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我现在过的日子,是我想要的,还是我被迫接受的?我到底是谁?

这不是他瞎想,是他真的“迷”。比如他卷进党争,不知道该站哪边;他爱柳枝,却没能娶她;他爱宋华阳,却不能和她在一起;他爱王氏,却没能好好陪她。他这辈子,就像在梦里,不知道自己是醒着还是睡着。

“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是古代的一个国王,死后变成了杜鹃鸟,每天叫着“不如归去”,叫到嘴里流血。李商隐说自己的“春心”(爱情和理想),都寄托在杜鹃鸟的叫声里了。这是啥意思?他的理想破灭了,爱情也有遗憾,把心里的话,都写进诗里,像杜鹃鸟一样,叫出来,哪怕没人懂。

比如他想帮令狐楚,却被李党骂;他想和王氏好好过日子,却总在外地;他想写心里话,却怕被人打压。这些“不能说”的心事,托给诗,托给杜鹃鸟的叫声。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最美,也最痛。海里的珍珠,是蚌的眼泪变的;蓝田的玉,在太阳下会冒出淡淡的烟。他说“我的眼泪,就像海里的珍珠;我心里的遗憾,就像蓝田玉的烟,看得见,摸不着”。

这珍珠和玉,可能是柳枝送他的那块玉,可能是宋华阳给他的诗稿,也可能是王氏生前缝的衣服。这些东西都还在,可送东西的人不在了,想做的事没做成了,只剩下“看得见,摸不着”的遗憾。

最后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感情啊,等到现在回忆的时候才觉得珍贵,当时我就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珍惜。

这句话戳中了多少人?我们不也这样吗?年轻时错过的人、没抓住的机会,等到老了回忆起来,才觉得“当时要是好好把握就好了”,可当时的自己,就是迷茫,就是不知道。

比如他回忆柳枝,觉得“当时要是早点回来就好了”;回忆宋华阳,觉得“当时要是勇敢点就好了”;回忆王氏,觉得“当时要是多陪她几天就好了”。当时的他,要么在考进士,要么在应付党争,要么在被贬的路上,只能“惘然”——迷茫地看着机会溜走,看着爱人离开。

这首《锦瑟》,不是写某一段爱情,是写了他一辈子的“迷茫与遗憾”:对爱情的遗憾,对理想的迷茫,对人生的无奈。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总有一些“要是当时”,可没有“当时”,只有“现在的追忆”。

为啥他的“无题诗”,过了千年还能让人“心软”?

李商隐的无题诗,没有写“我爱你”,没有写“我恨你”,连具体的人都没写,为啥过了一千多年,读起来还会心软?

因为他写的不是“他的故事”,是“我们的情绪”。

他写“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们想起异地恋时的煎熬;他写“春蚕到死丝方尽”,我们想起为某个人付出一切的自己;他写“庄生晓梦迷蝴蝶”,我们想起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迷茫;他写“此情可待成追忆”,我们想起那些错过的人和事。

这些情绪是共通的,不管是唐朝还是现在,不管是诗人还是普通人,我们都有过“说不出的爱”“忘不掉的遗憾”“解不开的迷茫”。李商隐把这些情绪,用最美的句子写了出来,就像有人替我们说出了心里藏了很久的话。

而且,他的诗是“朦胧”的。他不把话说透,比如《锦瑟》里的“华年”到底是哪段时光?“珠有泪”到底是为谁哭?他不说,让我们自己填。你想起柳枝,那“华年”就是你的青春;你想起初恋,那“珠有泪”就是你的遗憾。这种“留白”,让他的诗成了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在里面看到自己。

还有一点,他的“执着”。不管是爱情还是人生,他都没放弃。春蚕到死才停,蜡烛成灰才灭,他对爱情的执着,对人生的执着,让我们觉得“哪怕再难,我也能撑下去”。现在的人遇到挫折,读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就会想“他那么难都没放弃,我也可以”。

晚年的李商隐,住在洛阳的一个小院子里,身体不好,家里也穷。他常常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花凋谢,手里拿着旧诗稿,一遍遍地改。他知道诗可能没人懂,可他还是写——因为这些诗,是他这辈子唯一的“出口”,是他对爱情、对人生最后的“交代”。

他死的时候才46岁,很年轻,他留下的《无题》诗,却活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写“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情书,还在说“此情可待成追忆”的遗憾,还在借着他的诗,说出心里的“不能说”。

这就是李商隐的厉害——他没成为大官,没过上好日子,可他用笔,把人类共通的爱与痛,写成了永恒。就像一束光,穿过千年的时光,照在每个“心里有秘密”的人身上,告诉我们:你不是一个人,你的爱,你的遗憾,早就有人懂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