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五十九章 鬼才的锦囊:李贺诗里的炼金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五十九章 鬼才的锦囊:李贺诗里的炼金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五十九章鬼才的锦囊:李贺诗里的炼金炉(第1/2页)

意象的迷宫:从昆仑墟到秋坟边

元和二年的玉阳山,晨雾像被人扯碎的白绫,缠在青灰色的山石上。十七岁的李贺背着个旧锦囊,踩着湿滑的石阶往上爬,裤脚被路边的荆棘划开一道口子,渗出血珠也浑然不觉。他刚在山脚下听见道士说“王母娘娘的瑶池里,有赤虬拖着彩绸游弋”,这念头像颗火星子,落在他心里烧得慌,非要找个能看见云海的地方,把这画面钉进诗里不可。

爬到半山腰的老君庙,他终于停下脚步。远处的云海翻涌着,金色的阳光穿破云层,洒在崖边的野杜鹃上,像给花瓣镀了层碎金。李贺赶紧从锦囊里掏出纸笔,蹲在青石板上就写: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笔锋刚落,又看见一只山雀从雾里钻出来,翅膀上沾着水珠,他眼睛一亮,又添了句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这时庙里的老道端着茶出来,看见他蹲在地上写写画画,走过去一看,忍不住笑了:“小伙子,你这写的是天上的景吧?”李贺抬头,鼻尖上还沾着墨点:“道长,你说王母娘娘的笙,是不是真的像鹅毛管那样长?”老道捋着胡子摇头:“谁也没见过天上的笙,但你这诗里的笙,我好像听见声儿了。”

后来这首《天上谣》传到洛阳,韩愈拿着诗稿拍案叫绝:“这孩子眼里的天,跟别人不一样!”李贺要的从来不是“不一样”,他要把那些藏在神话里、躲在夜色中的东西,都拽到诗里来。就像他写《秋来》时,正赶上昌谷的秋雨连绵,村头的老坟地里,野狗在坟包间窜来窜去,乌鸦站在枯树枝上叫得瘆人。他裹紧单衣,蹲在坟边的石头上,看着纸钱在风里打旋,就有了句子: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旁边看坟的老头吓得赶紧拉他:“后生仔,这地方阴气重,快走吧!”李贺却不肯动,指着坟头的野草说:“你看那草,是不是比别处的绿?那是恨血养的。”老头被他说得后背发凉,李贺掏出纸笔,把那股子阴森冷艳的劲儿,一笔一划写进了诗里。他的意象从来不是凭空造的,是从山海经里抠出来的,从秋坟边捡来的,是把神话的骨、鬼魅的魂、冷艳的色,熬成一锅滚烫的诗。

语言的炼金术:把耳朵听的熬成眼睛看的

元和四年的一个雪夜,李贺裹着件破棉袄,坐在昌谷老家的火炉边。外面的雪下得紧,把窗户纸压得嗡嗡响,远处传来一阵箜篌声,像有只凤凰被冻得发抖,又像昆山的美玉碎在冰面上。李贺站起来,差点碰翻桌上的油灯,他走到窗边,耳朵贴在冰冷的窗纸上,手指在空气中胡乱比划,想抓住那声音的形状。

“是李凭在弹箜篌!”他回头喊娘,声音里带着哭腔,“我要把这声音写下来,要让别人看见它!”娘端着刚热好的粟米粥出来,看着他激动得发红的眼睛,叹了口气:“你慢点,别把自己烧着了。”

李贺顾不上喝粥,趴在桌上就写。他想起刚才听见的声音,时而清亮得像“昆山玉碎凤凰叫”,时而轻柔得像“芙蓉泣露香兰笑”;有时像“十二门前融冷光”,把雪都烤化了,有时又像“石破天惊逗秋雨”,震得人心尖发颤。他把耳朵听到的声音,都熬成了眼睛能看见的画面,就像把铁块炼成金子,把寻常的文字,炼得闪着冷光。

这种“炼金术”,他练了一辈子。写《雁门太守行》时,他蹲在城门边看士兵操练,夕阳把士兵的铠甲染成血色,城墙上的旗帜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盯着那片暗红,突然就蹦出“塞上燕脂凝夜紫”的句子,把黄昏的霞光、士兵的血、城墙上的苔藓,揉成了一块凝固的紫色琥珀。有人说他的诗“太怪”,可他不管,他就要把语言掰碎了、揉烂了,重新捏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最绝的是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那天他在洛阳城的老街上走,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蹲在路边哭,手里攥着张泛黄的药方,药铺的伙计正往外赶她。李贺站在对面,看着老太太的眼泪砸在青石板上,就想起了那些被时光磨碎的人、被命运压垮的事。他掏出纸笔,在喧闹的街头写下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写完后,他盯着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先红了眼睛——连老天要是有感情,都会为这人间的苦,熬得衰老吧。

锦囊里的心血:骑驴的诗人与呕心的母亲

昌谷的人都认识那个骑驴的少年。每天天刚亮,李贺就骑着家里那匹瘦驴,背上挎着个青布锦囊,沿着村外的小河慢悠悠地走。驴蹄子踩在石板路上,“嗒嗒”的声音和他嘴里的念叨声混在一起,像是在给诗打拍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九章鬼才的锦囊:李贺诗里的炼金炉(第2/2页)

有次他看见河边的芦苇丛里,一只白鹭飞起来,翅膀拍打着水面,溅起的水珠落在芦苇叶上,像碎银子。他赶紧勒住驴绳,从锦囊里掏出纸笔,趴在驴背上就写:

“白翎金竿雨中尽,直余三脊残狼牙”。

写完后,他把纸折好塞进锦囊,拍了拍驴的脖子:“好伙计,多亏你停得快。”

这锦囊是他的宝贝,不管走到哪都带着。有时候在田埂上看见农民弯腰插秧,汗水滴在泥土里,他会停下来写;有时候在山路上听见樵夫唱山歌,调子苍凉得像风吹过山谷,他也会停下来写。遇到实在想不出来的句子,他就骑着驴在原地打转,嘴里反复念叨着,直到那个词、那句诗,像熟透的果子一样,“咚”地掉进心里。

每次回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把锦囊里的纸倒出来,摊在桌上。那些纸上有的只写了半句,有的画着奇怪的符号,还有的沾着泥土和草叶。他娘端着饭进来,看见桌上摊得满当当的,总是忍不住叹气:“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李贺顾不上吃饭,研好墨,就着油灯的光,把那些零散的句子串起来,像把碎珠子穿成项链。

有一回,他为了一句“雄鸡一声天下白”,琢磨了整整三天。白天骑驴在村里转,听见鸡叫就停下来发呆;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嘴里反复念叨着“天下白”“天下白”。第四天清晨,他被鸡叫惊醒,突然从床上跳起来,冲到桌边写下

“我有**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写完后,他累得趴在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笔,嘴角却带着笑。

他的母亲看着儿子日渐消瘦的脸,看着他咳嗽时捂嘴的手帕上沾着的血丝,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有次她偷偷打开李贺的锦囊,看见里面的纸都快堆成山了,每张纸上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有的字被泪水晕开,有的字被修改得看不清原来的模样。她捧着那些纸,眼泪掉在“呕心”两个字上,把墨迹泡成了一片黑。

道教的翅膀:在仙境与人间之间飞翔

元和三年的夏天,李贺去了王屋山的支脉玉阳山。山上的道观里,道士们在炼丹,炉子里的硫磺味飘得很远,青烟缭绕着,像把整座山都裹进了仙境。他跟着道士们学画符,看他们用朱砂在黄纸上画奇怪的符号,听他们讲“赤虬驾云”“王母赐药”的故事,这些东西像种子,落在他心里,很快就发了芽。

从玉阳山回来后,他的诗里多了些仙气。他写“赤虬停露水草冷,鲛珠落盘莲叶卷”,把传说中的赤虬和鲛珠,都搬进了诗里;他写“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让秦朝的妃子和青凤,在他的诗里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日子。可他从来不是单纯写仙境,他要的是借仙境的酒杯,浇人间的块垒。

就像那首《金铜仙人辞汉歌》,是他在长安看到汉武帝的金铜仙人被拆走时写的。那天他站在宫墙下,看着工匠们用绳子绑着金铜仙人的手脚,仙人脸上的铜绿被风吹得簌簌往下掉,像在掉眼泪。他想起玉阳山道士说的“万物有灵”,想起自己“唐诸王孙”的身份,想起科举失利的委屈,心里像被堵住了。

回到客栈,他铺开纸,笔尖蘸着墨,却迟迟不敢落下。直到窗外的月亮升起来,洒在桌上的砚台上,他才写下第一句: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他把汉武帝写成“秋风客”,把金铜仙人写成“携盘独出月荒凉”的孤独者,最后那句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既是写仙人的离别,也是写自己的漂泊,写王朝的兴衰,写所有抓不住的永恒。

有人说他的诗里全是“鬼气”,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些鬼气里藏着的,是对人间的爱。就像他在玉阳山看见的云海,看着像仙境,可云下面,还是昌谷的炊烟,还是娘熬的粟米粥,还是那些让他欢喜让他疼的人间烟火。他把道教的想象当成翅膀,飞过高山,飞过云海,可最终,还是要落回人间的泥土里,因为那里有他要写的诗,有他要呕出的心。

二十七岁那年,他把装满诗稿的锦囊交给沈子明时,虚弱得连话都说不清了。沈子明打开锦囊,看见里面除了诗稿,还有一片干枯的杜鹃花瓣,那是他十七岁在玉阳山摘的,花瓣上还沾着当年的墨点。沈子明知道,这片花瓣里,藏着李贺一辈子的诗心,藏着那个骑驴觅句的少年,藏着那个把人间烟火熬成诗的鬼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