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八章 李白与玉真公主:道观月光下的才情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八章 李白与玉真公主:道观月光下的才情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八章李白与玉真公主:道观月光下的才情(第1/2页)

天宝三载的春天,长安的风还带着点凉,李白骑着马,从朱雀大街往南走,身后跟着个拎着酒壶的书童。

他刚从宫里出来,手里攥着唐玄宗赏的金子,沉甸甸的,却压得他心里发闷。“赐金放还”——说好听是皇帝体恤他性子野,容不下朝堂的规矩;说难听点,就是他这“诗仙”的名头,在长安终究是个摆设,连跟李林甫、高力士这些人掰手腕的资格都没有。

“先生,咱们去哪儿啊?”书童牵着马,小声问。李白勒住缰绳,抬头看了看天,云飘得快,像要往南跑。他忽然笑了,拍了拍怀里的信:“去终南山,找个老朋友。”

那信是元丹丘写的,元丹丘是李白的道友,也是玉真公主的座上宾。信里说:“玉真公主近日在终南灵都观清修,君若有空,可来一聚,公主常念及君之才。”

玉真公主——唐睿宗的女儿,唐玄宗的亲妹妹。李白早听过她的名头:不爱宫里的金簪玉钗,偏要穿素色道袍;不恋长安的繁华,非要跑到王屋山修道。这样的公主,倒合他的脾气。

终南山的路不好走,马蹄踩在青石板上,“得得”响,惊飞了路边的松鸦。越往山里走,空气越清,连风里都带着松针的味道。快到灵都观的时候,远远就看见观前的石阶上,坐着个穿淡青道袍的女子,手里拿着一卷《道德经》,头发用根木簪挽着,素得像块刚洗过的玉。

“那就是玉真公主?”书童小声问。李白没说话,只觉得心里那点空落落的劲儿,忽然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他见过长安的贵女,穿金戴银,笑起来都带着算计;也见过江南的歌姬,巧笑倩兮,却少了点筋骨。眼前这女子,就坐在那儿,阳光洒在她的道袍上,连周围的松树都好像温柔了几分。

“太白兄?”女子抬起头,声音清得像山涧的泉水。李白这才反应过来,赶紧翻身下马,拱手道:“在下李白,见过公主。”手里的酒壶没拿稳,差点洒了一地。

玉真公主笑了,起身邀他进观:“早闻太白兄诗名,今日得见,幸甚。元丹丘还说,你定要带着酒来,果然没说错。”观里的庭院很静,只有香炉里的檀香慢悠悠飘着,石板路上落了层松影。两人坐在廊下,书童给他们倒上酒,李白刚喝一口,就忍不住说:“公主在此修道,倒比长安自在多了。”

“自在与否,不在地方,在心里。”玉真公主端着酒杯,轻轻晃了晃,“长安的宫墙再高,也锁不住想飞的心;终南的山再深,也藏不住想醒的人。太白兄在长安不得志,不也一样?”

李白愣了——这还是头一个没夸他诗好,却先戳中他心思的人。他放下酒杯,从怀里掏出纸笔,借着廊下的光,提笔就写: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笔走龙蛇,没一会儿就写好了。

玉真公主接过来看,笑着说:“太白兄这是把我写成仙人了?”李白挠了挠头:“在下心目里,公主本就该是这样——能驾着双龙上太华山,能敲着天鼓唤晨光,比那些宫里的胭脂水粉,好看多了。”

那天的酒喝到日落,李白话多,从蜀地的峨眉山,说到长安的酒肆,再说到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子;玉真公主话少,却听得认真,偶尔插一两句,总能说到李白心坎里。临走的时候,玉真公主送了他一把琴,是桐木做的,琴身上刻着“云心”两个字:“太白兄若想我了,就弹弹这琴,山里的风,会把琴声带给我的。”

李白抱着琴,骑在马上,回头看灵都观的影子越来越小,忽然觉得这“赐金放还”也不算坏——至少,他遇到了个能懂他的人。

后来有人说,李白和玉真公主在华清池的月下见过面。那天的月亮特别圆,洒在池子里,像铺了层碎银子。玉真公主穿着白道袍,站在池边,风一吹,道袍飘起来,像要飞。李白拿着酒壶,坐在石头上,看着她的影子,猛然就念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

这话是真是假,没人说得清。但李白后来确实写了《清平调》,给杨贵妃的,他自己也承认,写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是终南山灵都观廊下的那个淡青身影——一样的清雅,一样的让人心动,只是一个在宫里,一个在山里。

转眼到了天宝六载,李白在江南游山玩水,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有天晚上,他在敬亭山的酒肆里喝酒,听见邻桌的人说:“玉真公主前些日子上表,要削去公主封号,回王屋山灵都观修道去了,说是厌倦了长安的纷争。”

李白手里的酒杯“当啷”掉在桌上,酒洒了一身。他赶紧找店家要了纸笔,借着油灯的光,笔都快握不住了。窗外的月亮很亮,像终南山那天的月亮,可他心里却堵得慌。写什么呢?说想她?说舍不得她走?好像都太矫情。他想了想,提笔写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八章李白与玉真公主:道观月光下的才情(第2/2页)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写的是长安,想的却是那个从长安走的人。他想起在灵都观喝的酒,想起那把刻着“云心”的琴,想起她说“自在与否,在心里”。可现在,她回了王屋山,他在敬亭山,隔着千山万水,连琴声都传不过去了。

“日**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他接着写,眼泪滴在纸上,晕开了墨迹。这“愁”,哪里是愁长安,明明是愁见不到她啊。写完最后一句“长相思,摧心肝”,他把纸揉了又展,展了又揉,最后还是小心地折好,放进怀里——寄不出去,就留着,像留着一点念想。

再后来,安史之乱来了。

天宝十四载的冬天,安禄山的叛军打进了潼关,长安乱成了一锅粥。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还有少数亲信往蜀地逃,玉真公主也在其中。车马颠簸,一路上都是逃难的百姓,哭喊声、马蹄声混在一起,听得人心碎。

玉真公主坐在车里,手里攥着那卷李白写的《玉真仙人词》,纸都快磨破了。她想起李白,不知道他现在在哪儿,是不是安全。叛军到处烧杀抢掠,他那样的性子,会不会跟叛军硬碰硬?她想派人去找他,兵荒马乱的,连自己都顾不上,怎么找?

而李白呢,他在庐山躲了一阵,后来听说永王李璘要起兵平叛,觉得是个机会,就去投奔了永王。他哪里知道,永王和唐玄宗、唐肃宗之间早就有矛盾,他这一去,反倒卷进了皇室纷争。没过多久,永王兵败,李白也被抓了起来,判了流放夜郎。

夜郎在西南,路远得很。李白戴着枷锁,跟着押送的官差走在山路上,看着路边的野草,就想起了终南山的松树。他掏出怀里的《长相思》,纸发黄了,他摸了摸,笑着说:“公主啊公主,我这一辈子,没服过谁,就服你。可现在,我成了阶下囚,怕是再也见不到你了。”

幸运的是,走到白帝城的时候,他接到了赦免的圣旨。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他坐船顺流而下,心里又活泛起来——他想去找玉真公主,去王屋山,去灵都观,跟她说这些年的委屈,跟她再喝一次酒,再弹一次那把“云心”琴。

命运偏要跟他开玩笑。

宝应元年的秋天,李白在当涂养病。他老了,头发白了大半,咳嗽起来没完没了。有天晚上,他躺在船上,看着江面上的月亮,觉得心里很静。他让书童拿酒来,喝了一口,又想起了玉真公主。

“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他小声说,声音很轻,像要被风吹走。书童没说话,只帮他裹紧了被子。那天夜里,李白就那么看着月亮,再也没醒过来——他死的时候,手里还攥着那卷《长相思》,纸页上还留着当年的泪痕。

而玉真公主,也在这一年的冬天,在王屋山灵都观去世了。

她临终前,让弟子把那把“云心”琴送到当涂,送给李白。弟子走到半路,就听说了李白的死讯。弟子站在路边,看着手里的琴,哭了——这把琴,终究还是没送到他手里。

后来,有人把琴埋在了李白的墓旁,说这样,他们就能在地下,一个弹琴,一个写诗,再也不用分开了。

再后来,文人墨客们总爱写他们的故事。有本叫《杨贵妃秘史》的小说,说李白和玉真公主在敬亭山相伴终老,白天一起看山,晚上一起喝酒,李白写诗,玉真公主弹琴,日子过得比神仙还自在。

没人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但大家都愿意信。因为太遗憾了——两个懂彼此的人,一个是放浪不羁的诗仙,一个是清雅出尘的公主,明明在终南山的月光下遇见过,明明心里都装着对方,却偏偏被命运拆得七零八落,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

现在你去终南山,还能找到灵都观的旧址。青石板路还在,松树下的廊柱还在,只是再也没有那个穿淡青道袍的公主,也没有那个抱着酒壶的诗人。只有风从松树林里吹过,“沙沙”响,像在念李白的诗,又像在说玉真公主的话。

有人说,每年中秋节的晚上,站在观前的石阶上,能听见琴音,还能听见有人在喝酒吟诗。你要是仔细听,能听出是“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还能听出是“长相思,在长安”。

那是他们的声音吧?是终于能在月光下相见的两个人,在说着当年没说完的话,喝着当年没喝完的酒。

毕竟,这世间最遗憾的,是“想见不能见”;而最幸运的,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哪怕,这回响,来得晚了一点,来得远了一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