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七十八章 顾况:狂傲与悲悯揉碎进唐时风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七十八章 顾况:狂傲与悲悯揉碎进唐时风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七十八章顾况:狂傲与悲悯揉碎进唐时风里(第1/2页)

有人说顾况是块“硬石头”——藩镇送明珠他扔回去,北方官嘲吴人他怼回去,连皇帝身边的人让他写颂诗,他都敢提笔写“民间疾苦”;也有人说他是团“软棉花”——见乞丐冻毙街头会掉泪,看老农晒谷被雨淋会揪心,晚年在茅山见少年喝屠苏酒,会笑着把自己的酒让出去。

他这一辈子,狂傲和悲悯就没分开过:狂傲是他的骨头,撑着他不向权贵弯腰;悲悯是他的肉,让他始终贴着人间的温度。两种性子揉在一块儿,才成了那个“敢骂也敢疼”的顾况。

敢对权贵说“不”

贞元年间,淮西藩镇李希烈势力正盛,到处拉拢文人墨客,想给自己“正名”。有人举荐了顾况——说他诗名响,又敢说真话,要是能请他写篇“颂文”,准能收买人心。

没过几天,李希烈的使者就揣着百两黄金、一串明珠找上门,把礼物往桌上一放,笑得满脸堆肉:“顾先生,我家将军久仰您大名,这点薄礼请收下,只求您为将军写篇文章,说说咱淮西的‘太平景象’。”

顾况盯着那串明珠——颗颗都有拇指大,在阳光下闪得晃眼。他没碰,反而问使者:“你家将军说的‘太平景象’,是指强征百姓当兵,还是指把粮税涨到百姓交不起?”

使者脸一沉:“顾先生这话就不好听了!我家将军是为了淮西百姓好!”

“为百姓好,就不会让老人饿死在路边,不会让妇人哭着送丈夫去当兵!”顾况站起来,指着门外,“你去街上看看,有多少人逃荒来长安?他们大多是淮西来的!你让我写颂文?我只会写他们的苦!”

使者气冲冲地走了,临走前撂下话:“顾况,你别后悔!”顾况看着桌上的黄金明珠,心里却犯了愁——直接拒绝怕招祸,可妥协又对不起那些受苦的百姓。

这股狂傲劲儿,在他怼北方官员时更显眼。有次长安文人聚会,一个北方来的刺史故意刁难他:“顾先生是吴人吧?听说吴地人只会唱小曲,哪会写什么正经诗?”

满座人都等着看顾况的笑话,他却端着酒杯慢悠悠站起来:“刺史大人这话就错了。当年汉高祖是沛人,算起来也是‘吴地’出身;司马迁写《史记》,他的祖上也是吴人。您说吴人就会唱小曲?那‘汉儿’的祖宗,不还是吴人吗?说到底,吴儿尽是汉儿爷!”

一句话把刺史说得脸通红,满座人都笑出了声。顾况却没得意,反而叹气道:“地域之分本就是虚的,都是大唐百姓,哪来的高低贵贱?您身为刺史,不想着怎么让百姓过好日子,倒在这儿挑唆地域矛盾,不觉得丢人吗?”

他的狂傲,从不是为了争口舌之快——是为了护着“忠”字,护着“公平”二字,护着那些被权贵欺负、被地域歧视的普通人。就像他说的:“我这脾气,是被百姓的苦逼出来的——要是我不硬气点,谁为他们说话?”

敢为生命叹“愁”:从《悲歌》到《岁日作》的“悲悯柔肠”

顾况年轻时,不是个能坦然“让酒”的人。三十多岁时,他还是个九品校书郎,每天抄档案抄到手指发麻,却连给百姓减一分税的权力都没有。有天夜里,他对着油灯发呆,想起自己考了五年才中进士,想起那些在饶州见到的冻饿百姓,越想越憋屈,提笔写了首《悲歌》: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

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

四句“我欲”,全是无奈——想为百姓做事,却像登天一样难;想帮百姓渡难关,却连座桥都没有。写着写着,眼泪滴在纸上,晕开了墨痕。他不是愁自己官小,是愁“空有一身本事,却救不了一个人”。

有次他路过城郊,见一个老乞丐蜷缩在墙根下,手里还攥着半块发霉的饼,已经没了气。他蹲下来,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盖在老乞丐身上,红着眼圈说:“对不住,我没本事让你过个暖冬。”

那时的他,狂傲里藏着太多焦虑——怕自己一辈子都是个“抄书的”,怕那些百姓的苦永远没人看见。他写诗骂权贵,不是为了泄愤,是想“骂醒”他们,让他们看看民间的惨状。骂了又有什么用?藩镇还是横,官员还是贪,他也被贬了一次又一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七十八章顾况:狂傲与悲悯揉碎进唐时风里(第2/2页)

直到七十岁归隐茅山,他才慢慢放下那份焦虑。有年正月初一,道观里的道士和附近的村民一起喝屠苏酒。按习俗,得从年少的开始喝,轮到顾况时,他却笑着把酒杯递给身边的少年:“我老了,这酒该给你们年轻人喝——你们的日子还长,要好好过,别像我年轻时那样,总盯着愁事儿。”

那天晚上,他写了首《岁日作》:

“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诗里没有了早年的“我欲升天天隔霄”的愤懑,多了份“让少年”的坦然。他终于明白,不是所有事都能靠“狂傲”解决——接纳自己的衰老,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悲悯;看着年轻人好好活着,也是一种安慰。

有次他在山里采药,见一只小松鼠掉进了陷阱,他蹲下来,用树枝一点一点把土刨开,把小松鼠救了出来。小松鼠抖了抖身上的土,蹦蹦跳跳地跑了,他却坐在地上笑了半天。道士问他“笑什么”,他说:“你看它多快活,能活着就好,不管是人还是动物,能好好活着就好。”

他的悲悯,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是“把自己放进别人的苦里”——年轻时为百姓的苦愁,年老时为生命的短叹,连一只小松鼠的安危,他都放在心上。就像茅山的云,看着软,其实裹着满满的温度。

归隐不是“逃”:《闲居自述》里的“刚柔相济”

有人说顾况归隐茅山是“怂了”,是被官场打怕了。可他知道,归隐不是逃,是换一种方式“活”——远离了权贵的勾心斗角,他反而能更贴近想守护的“人间”。

他在茅山住的道观很破,屋顶漏雨,他就找瓦片补;没有粮食,他就跟着老农一起种庄稼。每天天不亮,他就扛着锄头去地里,和老农一起除草、施肥,累了就坐在田埂上,听老农讲“今年的收成能不能够吃”,听村里的媳妇聊“孩子能不能读上书”。

有次下大雨,老农的谷子还晒在场上,顾况跟着一起抢收,淋得浑身湿透,却笑得比谁都开心。老农说:“顾先生,您以前是当官的,哪用干这种活?”他却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当官的也是人,也得吃饭——这些谷子是咱们的命,哪能看着被雨淋?”

他写《闲居自述》:

“荣辱不关身,谁为疏与亲。

渐看华发老,方悟少年非。

眼暗看书少,身闲隐者稀。

朋来唯有酒,意合即知音。”

诗里的“荣辱不关身”,不是真的不管世事,是不再为“官大官小”纠结,专注于眼前的“人和事”——和老农一起种庄稼,和道士一起炼丹,和少年一起喝屠苏酒,这些“小事”里的温度,比官场的“荣辱”珍贵多了。

他还常跟道士聊“陶令”(陶渊明),说“陶令果何人?悠然自适者”。他佩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更佩服他“采菊东篱下”的坦然——既能硬气地拒绝官场,也能温柔地接纳田园。他自己也是这样:对权贵,他是“还君明珠”的硬骨头;对百姓、对生命,他是“让少年屠苏”的软心肠。

有天傍晚,他坐在茅山的石台上,看着夕阳把云彩染成金色,远处传来老农的山歌。他忽然觉得,这一辈子没白活——虽然没当过大官,没写过“传世名篇”,但他没向权贵低头,没辜负百姓的苦,没浪费自己的真心。狂傲也好,悲悯也罢,都是为了“好好活着,好好对人”。

后来有人问他:“您这一辈子,最骄傲的是什么?”他想了想,笑着说:

“是没让骨头软下去,也没让心肠硬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