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九十章 张籍:用痴气煮透岁月的中唐歌者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九十章 张籍:用痴气煮透岁月的中唐歌者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九十章张籍:用痴气煮透岁月的中唐歌者(第1/2页)

提起唐代诗人,人们先想起李杜的盛唐气象,或元白的通俗流转,中唐有个叫张籍的诗人,偏偏把日子过成了一首“带烟火气的乐府诗”——他是韩愈最疼的弟子,是白居易推崇的同道,更是用笔墨为百姓喊苦的“民生诗人”,连“焚书煮药”的痴气,都成了诗坛里一段鲜活的传说。

拜师韩愈:从“乡野书生”到“韩门高徒”

张籍的早年,满是“赶路”的苦。他出身苏州吴县的普通人家,打小就抱着书啃,可唐朝科举难如登天,他背着行囊从江南跑到长安,考了好几次才中进士,那会儿已经快四十岁了。

在长安的“备考岁月”里,他最幸运的事,就是遇上了韩愈。当时韩愈已是文坛领袖,看了张籍的诗,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年轻人——张籍的诗里没有虚头巴脑的辞藻,全是“穷人饿且寒”的实在话,跟韩愈主张的“文以载道”正好对上。

据说张籍为了拜韩愈为师,还做过件“憨事”:他听说韩愈爱才,就天天揣着自己的诗稿,在韩愈家门口等,直到把韩愈等出来,恭恭敬敬递上稿子。韩愈读着他写的《羁旅行》,里面一句“晨鸡喔喔茅屋傍,行人起扫车上霜”,把游子的苦写得扎心,当即拍板:“这徒弟我收了!”

成了“韩门弟子”后,张籍的日子才算有了方向。韩愈带着他跟孟郊、贾岛等人交游,几个人常凑在一块儿,不是聊“怎么把诗写得更实在”,就是争论“哪句乐府能让老百姓听懂”。

有回张籍写了《野老歌》,里面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韩愈读了拍着桌子夸:“这才是好诗!老百姓听了能掉眼泪,比那些‘雕虫小技’强百倍!”

跟着韩愈,张籍不仅学了写诗的本事,更学了“为文当有良心”——后来他不管当小官还是遭贬谪,始终没丢了这份“写民生”的初心。

诗里藏民生:不是“悲秋伤春”,是“替百姓说话”

中唐的日子不好过,安史之乱后,老百姓要么被苛税压得喘不过气,要么被征去打仗骨肉分离。张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的笔就像一把“刻刀”,把这些苦全刻进了诗里。

他写农民的苦,不是泛泛说“百姓难”,而是写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比如《野老歌》里的老农,种着几亩薄田,苗长得稀,税却重得吓人,好不容易收点粮食,全送进官仓烂掉,自己只能饿着肚子。

还有《筑城词》里的筑城兵,

“筑城处,千人万人齐把杵。

重重土坚试行锥,军吏执鞭催作迟”,

鞭子抽在身上,疼的是百姓,苦的是天下。

他还写女人的苦,写那些被战争拆散的家庭。《征妇怨》里,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丈夫死在边关,妻子只能在城下招魂,连尸骨都找不到;

《去妇》里,

“十载来夫家,闺门无瑕疵。

薄命不生子,古制有分离”,

就因为没生孩子,十年贤妻也得被休,字字都是委屈。

有人说张籍的诗“太苦了,读着让人难受”,可他不管这些——他写诗不是为了让文人点赞,是想让当官的看见老百姓的难。据说当时有官员读了他的《贾客乐》(写商人盘剥百姓),悄悄减了当地的商税,张籍听说后,特意写了首诗记录这件事,字里行间全是“总算没白写”的欣慰。

他的诗没有李白的浪漫,没有杜甫的沉郁,却有一股“接地气的真诚”——就像一个坐在田埂上的读书人,听老农诉苦,然后把这些苦原原本本地写下来,让更多人看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九十章张籍:用痴气煮透岁月的中唐歌者(第2/2页)

“焚书煮药”与“恋杜成痴”:诗人的可爱底色

张籍这辈子,除了写诗和关心百姓,还有个出了名的“痴好”——痴迷杜甫的诗,痴迷到能“焚书煮药”的地步。

传说他晚年得了场病,总不好,听人说“把心爱的东西烧成灰煮药,能治病”,他竟真的把珍藏的杜甫诗集找出来,小心翼翼地撕下几页,烧成灰拌在药里喝。朋友见了吓一跳,问他“你疯了?这可是杜甫的诗啊!”张籍却认真说:“杜子美的诗里有‘仙气’,喝了说不定能好。”

这事听起来荒唐,却藏着他对诗歌的极致热爱——在他心里,好诗不是纸面上的文字,是能救命、能暖心的“宝贝”。

他不仅自己学杜甫,还教学生“学诗要学杜子美,学他把心贴在百姓身上”,后来他的学生朱庆馀、项斯都成了晚唐有名的诗人,还带着他的“实在劲儿”。

除了恋杜,他还有点“憨直”的可爱。当年他中进士后,当了个小官,俸禄不多,却总把钱分给穷邻居。有回上司问他“你怎么总没钱?”他老实说“邻居家孩子没饭吃,我就给了点”,上司骂他“傻”,他却笑说“诗里写的‘穷饿’,总不能光看不管吧?”

他的日子过得清贫,却从没抱怨过——有朋友送他绫罗绸缎,他转手就送给穿破衣的老农;有人请他写应酬诗,给再多钱他也不写,说“这诗没意思,不如写首《牧童词》痛快”。就这么个“不贪钱、不迎合”的诗人,把清贫日子过成了诗里的“真”。

诗名传后世:被低估的“中唐乐府旗手”

张籍一辈子没当过大官,最高做到国子司业(相当于国立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诗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白居易说他“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意思是“全天下写乐府诗的,没几个能比得上他”;王安石更是把他的诗刻在墙上,天天读,说“张籍的诗里有‘仁心’,读了能让人不敢忘百姓”。

他的诗不像李白的诗那样人人会背,却藏在很多人的记忆里——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道尽了每个游子的乡愁,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寄信时想起“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

他晚年退居洛阳,住在一间小茅屋里,每天还是读书、写诗,偶尔跟白居易、刘禹锡凑在一起聊天。有回白居易问他“你这辈子写了这么多诗,最满意哪首?”张籍想了想,说“哪首也不满意,总觉得没把百姓的苦写透”。

公元830年,张籍在洛阳去世,享年约60岁。他留下的诗不多,就四百多首,每首里都藏着中唐的烟火气,藏着一个诗人的良心。后来人们把他的乐府诗跟王建的合称为“张王乐府”,说他们“把中唐的民生写活了”。

诗里有真心,便是最好的人生

张籍的诗意人生,没有波澜壮阔的传奇,没有高官厚禄的风光,却有最珍贵的“真”——对诗歌的真,对百姓的真,对生活的真。他就像中唐诗坛里的一盏小灯,不耀眼,却能照亮“百姓的苦”,能让后来人知道:写诗不只是“风花雪月”,还能为穷人喊一声,为弱者写一句。

如今读张籍的诗,读的不只是“洛阳城里见秋风”的乡愁,更是一个诗人“以笔为犁,深耕民生”的坚守。就像他写的“愿君到处自题名,他日知君从此去”,他没在历史上留下惊天动地的名声,却用一首首诗,在每个读诗人心底,留下了“真心”两个字——这,便是最好的诗意人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