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09章茶宴雅集:春茶里的中晚唐风流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109章茶宴雅集:春茶里的中晚唐风流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22 05:02:03 来源:源1

第109章茶宴雅集:春茶里的中晚唐风流(第1/2页)

中晚唐的春风,吹过湖州城的青石板路时,总会先绕着街角的茶摊打个转,把新炒的茶叶香裹在怀里,再钻进行人的衣领。

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刚处理完公务,坐在官署书房的窗前,指尖捻着一小撮刚送来的顾渚紫笋茶,茶叶细得像雀舌,绿得发透,指甲盖儿轻轻一掐,还能挤出点清甜的汁水。

他把茶叶凑到鼻尖,一股兰花香混着山野的清气“嗖”地钻进肺腑,连带着案头堆着的公文都不那么让人头疼了。“来人!”颜真卿放下茶叶,声音里藏着点连自己都没察觉的急切,“备艘乌篷船,再去杼山妙喜寺送个信——请皎然上人、陆羽先生今儿午后过来,说我这儿有今年的头拨紫笋茶。”

仆人刚应声要走,颜真卿又喊住他:“对了,把我那套越窑青瓷茶具带上,再装一坛去年的米酒,路上要是遇见卖糖糕的,捎两盒来。”他想起陆羽爱吃甜口,皎然上人虽吃素,却也爱就着茶嚼两块软糕,这些细节,早记在心里了。

不到半个时辰,官署后巷的码头上就泊了艘乌篷船。船身是深褐色的,竹编的篷子刷了桐油,闻着有股子木头的清香。

颜真卿换了身素色长衫,没穿官袍——跟老朋友聚会,自在最重要。他踩着跳板上船时,船夫正用竹篙轻轻拨着水,嘴里哼着湖州的采茶调:“清明前,茶芽尖,采得春茶换酒钱哟~”

船桨划开平静的西苕溪,激起一圈圈绿盈盈的涟漪。岸边的柳树刚抽芽,嫩黄的芽尖垂到水面,偶尔有白鹭扑棱着翅膀掠过,留下一串“呱呱”的叫响。

颜真卿靠在船舷上,看着岸边的采茶女背着竹篓走过,青布衣裳上沾着茶渍,头发用红绳扎着,手里的茶刀飞快地掐着芽尖。“今年的春茶,倒比去年早了三天。”他跟船夫搭话,船夫笑着点头:“可不是嘛!今年天暖,顾渚山的茶芽正月里就冒头了,茶农们天天凌晨就上山,手脚慢了都抢不着好芽子。”

船行半个时辰,就到了杼山脚下。妙喜寺的红墙隐约藏在竹林里,远远就听见寺里的钟声,“咚——咚——”的,敲得人心都静了。颜真卿刚走上石阶,就看见皎然上人站在寺门口等他,一身灰色僧袍洗得发白,手里拿着卷诗稿,瘦高的个子,颧骨有点凸,眼睛却亮得很。“清臣兄,可把你盼来了!”皎然笑着迎上来,手里的诗稿还带着墨香,“我今早刚写了首《饮茶歌》,正想读给你和鸿渐听。”

两人刚进禅房,就看见陆羽在角落里摆弄茶炉。他穿着粗布长衫,袖口挽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小臂,脚上是双草鞋,鞋边还沾着泥——准是早上又去后山看泉水了。听见动静,陆羽抬起头,脸上还沾着点陶土灰:“清臣兄来啦!快坐,我刚把茶炉生好,就等你的紫笋茶了。”

这茶炉是陆羽亲手捏的,陶土烧制的,炉身上刻着缠枝莲纹,炉口圈着圈竹节边,看着朴素却透着巧劲儿。炉子里烧的是松木炭,红通通的火苗舔着炉壁,架在上面的青瓷茶釜里,装着从后山引来的清泉,正“咕嘟咕嘟”冒着鱼目泡——那是煮茶最好的火候。

“鸿渐,先别忙煮茶,”皎然把诗稿递过去,“你先听听我这诗写得怎么样:‘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陆羽捧着诗稿,小声念了两遍,点头道:“‘素瓷雪色’这句好,把越窑茶盏和茶汤的色写活了!”颜真卿也凑过来,手指点着诗稿:“‘琼蕊浆’比得妙,茶本是凡间物,这么一写,倒有了仙气。”

三人正聊着,陆羽起身:“火候到了!该投茶了。”他从颜真卿带来的茶罐里捏出一撮紫笋茶,量得刚刚好——多一分则浓,少一分则淡。茶叶刚投进沸水里,就“唰”地舒展开来,像一群绿色的小雀儿在水里跳舞,茶汤慢慢变成了透亮的碧绿色,连阳光照在上面,都透着股翡翠似的光。

陆羽拿起竹制茶筅,手腕轻轻转动,在茶汤里画着圈,白色的泡沫渐渐浮上来,像堆细碎的雪花。“这紫笋茶金贵,”他一边分茶一边说,“得用八十度的水,煮太沸了会苦;投茶量也得准,一斤水配三两茶,多了就涩。”说话间,三盏茶已经分好,是越窑产的秘色瓷盏,胎薄得像纸,盏沿描着细巧的金线。

颜真卿端起茶盏,先没喝,移到眼前看——茶汤里飘着几缕茶芽,绿得发亮;再凑近闻,兰花香里裹着点松木炭的暖味儿,一点都不冲;最后轻轻抿了一口,先是舌尖有点微苦,咽下去没两秒,喉咙里就泛起甜甜的回甘,连带着太阳穴都觉得松快。“好茶!”他忍不住叹道,“去年我在长安喝的紫笋茶,比这个差远了——果然还是刚采的新鲜!”

皎然也浅啜一口,笑着说:“清臣兄有所不知,顾渚山的紫笋茶,得长在海拔六百丈以上的坡上,那里天天有云雾绕着,茶叶吸的都是灵气。茶农们凌晨就得上山,背着竹篓,手里拿个小刀子,专掐一芽一叶的尖儿,一天也采不了一斤。”陆羽补充道:“而且采下来得当天炒,不然芽子就蔫了——我前儿去顾渚山,还看见茶农们半夜在炒茶灶前守着,眼睛都熬红了。”

三人一边品茶,一边聊诗。颜真卿说起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笑着摇头:“李白爱酒,要是让他尝这紫笋茶,说不定就不写酒诗改写茶诗了。”皎然点头:“可不是嘛!酒是烈的,茶是清的,酒让人醉,茶让人醒——就像王维的‘空山新雨后’,那意境,跟这茶的清净劲儿多配!”陆羽没怎么写诗,却爱听他们聊,偶尔插一句:“我觉得茶跟诗一样,都得细品——粗粗喝一口,尝不出好来;匆匆读一句,也品不出味来。”

聊着聊着,太阳就西斜了,透过禅房的窗棂,颜真卿放下茶盏,说道:“光喝茶聊诗还不够,咱们联句吧!就以‘饮茶’为题,我先起个头。”他想了想,朗声道:“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

皎然盯着眼前的茶盏,看着泡沫慢慢散去,接道: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

陆羽则望着窗外的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月亮悄悄爬上来了,他脱口而出: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

三人你一句我一句,灵感像茶釜里的泉水似的冒出来。

颜真卿写“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说的是茶能让人保持清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9章茶宴雅集:春茶里的中晚唐风流(第2/2页)

皎然写“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道的是茶能洗去杂念;

陆羽写“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把茶的清雅和酒的浓烈对比得恰到好处。

没多大功夫,一首《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就成了,写在皎然的诗稿背面,墨香混着茶香,格外提神。

这样的茶会,在颜真卿任湖州刺史的五年里,几乎每月都有。有时在妙喜寺的禅房,有时在颜真卿的官署,有时干脆就在陆羽住的山间茅舍——几张木桌,一套茶具,一壶泉水,就能聊上大半天。可要说最热闹的,还得是每年清明后的顾渚山贡茶院茶宴。

顾渚山在湖州和常州交界的地方,海拔不算高,却常年被云雾裹着,连石头缝里都长着茶树。这里的紫笋茶从唐代宗大历五年起就成了贡茶,每年得采三万多斤送进长安,光是采茶的茶农就有上千人。贡茶院建在山脚下,朱红的门楼上面题着“顾渚贡茶院”五个大字,是前朝书法家写的,笔力遒劲。

这年清明刚过,颜真卿就带着随从往顾渚山去。山路是青石板铺的,两旁的茶树长得齐腰高,茶农们背着竹篓,弯着腰飞快地掐芽尖,竹篓里的茶叶已经堆得冒了尖,绿油油的。“颜大人来啦!”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茶农认出了他,直起腰打招呼,手上的指甲盖儿都被茶汁染成了绿色,“今年的芽子好,比去年肥实!”颜真卿笑着点头:“辛苦你们了,这么早就上山。”老茶农摆摆手:“不辛苦!采得早,才能让宫里的贵人喝上新鲜的。”

到了贡茶院,常州刺史李栖筠已经在门口等了。两人是老熟人,一见面就笑着握手:“清臣兄,今年的茶宴,我可是特意提前三天来的,就为了跟你喝第一泡新茶!”李栖筠说着,从怀里摸出个小茶罐:“这是我让人从宜兴带来的阳羡茶,跟你这紫笋茶比一比,看谁的好!”

两人先去了制茶坊,里面蒸汽腾腾的,十几个茶工围着大铁锅炒茶,手里的茶铲“哗啦哗啦”地翻着,茶叶的香气混着热气,能飘出半里地。“炒茶得快,”负责制茶的老师傅跟他们说,“火太旺会糊,太慢芽子就黄了,得盯着锅看,一分钟都不能走神。”颜真卿伸手摸了摸锅沿,烫得赶紧缩回来,心里更佩服这些茶工了——这么热的天,围着热锅子,真是不容易。

等转到宴会厅,里面布置得热热闹闹的。几十盏红灯笼挂在房梁上,灯笼上写着历代的茶诗,比如卢仝的“七碗茶歌”;桌子是红木的,铺着浅绿的桌布,上面摆着越窑青瓷茶具,还有刚摆好的菜肴——笋干烧肉、清蒸溪鱼、凉拌马齿苋,都是湖州当地的家常菜,鲜得很。

受邀的宾客陆续到了:有湖州、常州的官员,有当地的文人雅士,还有几个有名的茶商,一共五六十人。大家围着桌子坐,手里端着茶盏,聊着今年的春茶行情,时不时有人拿起桌上的干茶闻一闻,赞一句“今年的紫笋茶香气真足”。

没过多久,茶宴就开始了。先是歌舞表演,一群穿着茶绿色衣裳的舞女走上台,手里拿着小小的茶篮,舞姿模仿着采茶的动作——时而弯腰掐芽,时而抬手翻茶,轻盈得像蝴蝶。乐师们奏着《采茶调》,竹笛的声音清亮,古筝的声音柔和,听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表演结束后,茶宴的重头戏——新茶斗试就开始了。十几个茶罐摆在台上,里面装着今年各地送来的新茶:有顾渚山的紫笋茶,有宜兴的阳羡茶,有长兴的罗岕茶,还有杭州的径山茶。每个茶罐上都贴着标签,写着产地和采茶日期。

陆羽是评判官,坐在台中央,面前摆着一套茶具。他先拿起第一个茶罐,是顾渚紫笋茶,干茶呈雀舌形,颜色墨绿中带点紫,放在鼻尖闻了闻,轻轻点头;接着是阳羡茶,条索细长,颜色翠绿,香气比紫笋茶淡一点。“斗试得看四样,”陆羽跟众人解释,“一是干茶的外形,二是茶汤的颜色,三是香气,四是滋味,一样都不能少。”

茶工们很快泡好了茶,分送到每个评判面前。陆羽端起紫笋茶的茶盏,先看茶汤——碧绿透亮,没有一点杂质;再闻香气,闭上眼睛细嗅,兰花香里带着点蜜味儿;最后抿了一口,在嘴里含了几秒,慢慢咽下去,然后跟颜真卿、李栖筠说:“这茶回甘长,咽下去后,喉咙里的甜能持续半分钟,是好茶。”

轮到阳羡茶时,陆羽品了一口,皱了皱眉:“香气是足,但回甘短,还差了点意思。”旁边的茶商赶紧解释:“今年宜兴那边雨多,茶叶的甜度确实不如往年。”陆羽点点头,没再多说,继续品下一种。

就这样,一泡一泡地品,一评一评地记,过了一个多时辰,结果终于出来了——顾渚山的紫笋茶凭着“形美、色绿、香高、味醇”,再次当选“茶王”!

台下顿时爆发出掌声,茶农们尤其激动,老茶农抹着眼泪说:“咱们没白辛苦!这紫笋茶,就是咱们顾渚山的骄傲!”颜真卿站起身,端着茶盏说:“今日的茶王,不仅是紫笋茶的荣耀,更是所有茶农的荣耀——他们凌晨上山,顶着露水采茶;白天围着热锅炒茶,汗流浃背,没有他们,就没有咱们杯里的好茶。我提议,咱们先敬茶农一杯!”

众人纷纷举杯,朝着制茶坊的方向敬了一杯。茶农们听见了,都笑着挥手,眼里闪着光。

接下来,大家就围着桌子畅饮新茶,品尝菜肴。颜真卿跟李栖筠碰了碰杯:“明年咱们还来,到时候我请你喝我自己种的茶,就在官署的后院,今年刚栽的。”李栖筠笑着应:“好!我也把宜兴最好的茶带来,再跟你比一场!”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茶宴还没结束。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宴会厅里,给每个人的脸上都镀了层银。众人的笑声、酒杯碰撞的声音、偶尔响起的诗句,混着茶叶的香气,飘出贡茶院,飘向顾渚山的深处。

中晚唐的茶宴,不只是喝茶那么简单。它是颜真卿、皎然、陆羽们用茶串起的情谊——诗在茶里,情在茶里,对生活的热爱也在茶里;它也是大唐茶文化的缩影——从采茶到制茶,从品茶到斗茶,每一步都透着细致和讲究。

后来,有人把顾渚山的茶宴写进了书里,说“大唐茶事之盛,莫过于顾渚春宴”。直到现在,咱们喝着春茶,想起当年那盏紫笋茶,仿佛还能看见中晚唐的春风里,一群文人围着茶炉,笑着联句,把日子过成了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