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669章 乾纲独断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669章 乾纲独断

簡繁轉換
作者:李一振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3 14:34:00 来源:源1

见众人一时无声,曹睿环视一周,轻咳了一声,徐徐说道:

「可讲的事情有许多,但朕要与你们事先说明,纵有千万般原因,伐吴之事都不可动摇。四海混一丶金瓯无缺,这是大魏的昭昭天命,也是朕这个皇帝与你们这些臣子的使命。当伐则伐,迎难而上,方为疾风劲草。」

「诸卿可有言语?」

见臣子们一副犹豫,想说又不太想第一个说的样子,曹睿轻笑了一声,面色也舒缓了许多:「不可能没有问题的,当谈则谈,当问则问,如此方能使君臣上下不相生疑。」

「朕知道,兀然给出四十万与二十五万的军队数额来,你们这里那里都理应会有不解之处。今日朕有一整日的时间陪你们将事情揉碎了说明。」

「就从内阁开始!大将军方才不是有事情要向朕提问吗?现在可以说了。」曹睿伸手指了指曹真。

曹真拱手道:「陛下方才令裴侍中所言大略,臣尽皆赞同,伐吴势在必行不可稍缓,如今大魏军势强盛,务必毕其功于一役,不可遗祸将来。」

「二十五万军队是必要的,纵然大魏兵强,但进攻与防守不同,更何况吴国边境蔓延千里,数量同样重要,只是这六路兵马具体的数额臣有所疑问……」

曹真这一问,就问了半个多时辰。

曹真作为大魏的大将军,以及统管天下军事的西阁阁臣,对大魏上上下下的军事布置了如指掌,本着一个认真的态度,六路军队每一路的兵马都讨论过了一遍。

从关西抽军开始,抽的是祁山的兵还是汉中的兵,一项一项确认下来。各处兵马如何调度,都将于什麽时候就位,尽皆论明,曹睿也让书房内角落中候着的散骑侍郎锺毓尽皆记录下来。

不过,曹真与皇帝二人对军事调度颇为熟悉,并不用看舆图和布防单,就可以直接如数家珍般的对话。但除了司马懿丶董昭丶刘晔丶王观丶王基等少数几个大臣之外,其馀臣子们皆无此本领,为此曹睿不得不让刘晔在一旁解释着自己与曹真的对话,竟如授课一般。

曹真问罢,曹睿刚端起水欲要润润喉咙,董昭就在一旁开口接着问道:「陛下,臣有一事想问。」

「嗯。」曹睿含胡应了一声,饮了半杯水:「董公说来。」

董昭问道:「不知陛下是否已经许了夏侯儒丶桓范二人督军之职?毕竟陛下今年出巡之时去过了江夏和皖城两地,臣故而询问一番。」

曹睿摇头:「朕只在襄樊许了满宠督六万军队之职,他是征南将军,又是荆州都监,又有在朝中西阁多年的履历,襄樊一路,没人会比满宠更加合适了。」

董昭点了点头:「那还好。陛下,兹事体大,臣以为夏侯儒丶桓范二人虽然各有才能,但夏侯儒用兵稳妥求安,桓范文武兼资,此二人都是将才,但若以其作为一路统帅,臣以为还需对二人考察一二。」

董昭言语说的含蓄。

夏侯儒求稳,就是用兵保守丶恐其进攻无能的意思。桓范文武兼资,就是说他没有多少用兵履历,恐难任事。

曹睿点了点头:「董公之语朕明白。伐吴是国之大事,朕不会因为夏侯儒丶桓范二人与朕亲近,故而稍纵。」

董昭老成持重,他与其馀臣子不同,给儿孙攒下的人情面子已经足够,自己又坐到了阁臣和三公之首太尉的位子,且足够老了,此生别无所求,故而做事也超脱些,追随本心。

他只是担忧皇帝一时上头,放任与自己关系极近的臣子们为帅,再出波折。

董昭顿了一顿,再度发问:「不知陛下为何要徵召如此多的胡人和东夷?臣大略算了一下,匈奴丶鲜卑丶乌桓丶百济丶高句丽还有扶馀人加在一起,约有两万之数。彼辈胡人不服王化,且战力存疑,臣不知陛下圣意……」

曹睿指了指徐庶:「徐卿替朕来解释吧,朕歇片刻。」

「是。」徐庶应下,随即朝着董昭拱手点头:「好让董公知道,陛下此番的想法是徵召鲜卑丶乌桓丶匈奴轻骑共一万五千。一方面是借其战力,另一方面是抽其精锐,以防大军在南之时彼辈胡人在北生事,一时难制。」

「至于营州的扶馀丶高句丽丶百济三处,此三属国既然归附大魏,大魏出兵且理应相从,明年尽早将其徵到淮南,训练半年应可堪用。彼辈」

董昭过后,便是陈矫。

陈矫倒是问的直接:「陛下,臣在尚书台中为任,故而也想问一问后勤调度之事。既然行在已经驻在寿春,短时间内又没有要回洛阳的打算,是否后勤之事就由东阁和尚书台统揽?」

这件事情,曹睿心中也已有了分寸,故而作答之时也未迟疑。

「当然,朕与你们在寿春待着,就是为了征吴之事,不由东阁和尚书台来管,难不成还由朕自己来管?」

听罢皇帝此语,坐于陈矫身旁的司马懿只觉通体舒坦。由东阁来管,那还不是由自己管?想到洛水之誓,十年之约……

「但是。」皇帝脱口而出的两个字,将司马懿的心绪又拉了回来:「寿春在扬州,统揽战事可以,但若要应对全部后勤之事,还是过于难了。」

「杨卿。」曹睿抬手指了指杨阜。

「臣在。」杨阜起身拱手相应。

曹睿道:「寿春离河北甚为遥远,朕将此战大魏的后勤分为三个区域。杨卿且加个枢密监的头衔,坐镇陈留,为朕统领河北诸地丶兖州丶司隶丶青州的后勤事宜,一如旧时卫臻和辛毗二人一般。」

拿卫臻和辛毗二人举例子,众人瞬时秒懂。无非就是让杨阜留在陈留,统揽陈留以北的军粮和军事物资调度,由杨阜指挥再向南发运,就是这麽回事。

皇帝出巡几个月,乍一返回寿春,今日都是些劲爆消息,不怪方才要将尚书们和杨阜都叫来,这是让他们认脸,当众授权以示权威。

「臣领旨,必不负我皇恩典!」杨阜躬身一礼,弯腰的幅度超过了直角。

曹睿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杨卿统揽兖州以北调度,以南的调度分为两个区域,从豫州的许昌开始算起,许昌以西归荆襄来管,许昌以东则是由寿春尚书台直管。」

陈矫似有所悟,紧接着又开口问道:「陛下,那荆襄是?」

「让辛毗去。」曹睿淡然说道:「他不是现在还在关西未归吗?让他直接去樊城寻满宠好了。侍中记下,让辛毗依旧加尚书左仆射丶假节,再加辅魏将军,留于汉水以北的樊城,协助满宠处理一切后勤事务,兼管江夏一路的后勤。」

「其馀部分,自然是由尚书台所直领。」曹睿淡淡说道:「虽是只有半个豫州以及徐丶扬二州,但毕竟是战区,论起复杂程度来,这里事务繁重定会数倍于他处。」

陈矫拱手应道:「陛下,臣明白了。」

对于司马懿来说,辛毗直接被皇帝任命到荆州去帮满宠和夏侯儒,无疑是在尚书台中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若非陈矫提前问了,司马懿自己都想这般去问。虽是现在统称内阁,但西阁与东阁毕竟有别,西阁可以臧否军事,东阁自然就要问政事和后勤。

陈矫问罢,则轮到司马懿了。司马懿拱手提问:「此前陛下曾在内阁中对臣等提过,故而臣今日多问一句,是不是在战后为这二十五万将士减税?」

曹睿笑了一笑:「司空想的周到。所有出战将士免税一年,而后五年内减税一成。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大致的方案,具体要怎麽做,司空领着尚书台拿出一个方案来。」

司马懿拱手:「臣领旨。」

司马懿最终只选择了这麽一个不痛不痒,且没有太多价值的问题提问。

司马懿并非没有其他问题提问,当然有,而且有很多。比如皇帝与几个臣子共同提出了这一方略,将内阁放在什麽位子上?这种方略竟然是由皇帝发起,让蒋济初稿,侍中查缺补漏,与满宠共议,现在在议事的时候挨个点内阁的名,难道不应该早些问???

当然,司马懿心中猜度,董昭丶曹真的心里也应该打着这样的问号。但这种问题不可能问出来,问出来就是居心叵测,问出来就是藐视皇权,没人肯触这个霉头。

若再细细描述一下,皇帝这两年来与内阁阁臣之间,总有一种若即若离的生疏感。

而且,就拿皇帝此番做事为例,实在是太过独断了。你英明神武,但也独断,臣子们判断皇帝的角度,无非就是这麽几种。

眼见杨阜又开始与皇帝讨论督粮的一些琐碎事情了,司马懿摇了摇头,不再作他想。

午饭赐宴,晚饭又赐宴。这场会议一直延续到深夜,众人才一一散去。

人都陆续走出去了,陈矫自己却在后面留了下来,说有事要和陛下禀报。

司马懿在院中走到一半,回头望着陈矫掩上书房门的身影,若有所思。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