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732章 大势所趋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732章 大势所趋

簡繁轉換
作者:李一振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14 14:48:36 来源:源1

太和九年,一月十日,利杀伐。

五万四千军队同时开拔向南。曹睿御驾位在最北,此路由大将军曹真所领的军队从北向南蔓延近二十里,前后相望。

这是曹睿今日能够亲眼见到的军队。

在曹睿目光所及之外,千里之外的江陵丶武昌,以及淮水入海处的海西丶中渎水口的丹徒,以及不知道具体向南打到了何处的桓范所部,各军各部将领士卒都在为战事枕戈待旦。

二十五万大军……

伐吴不是曹睿一人之事,而是全天下之事。近些年来,曹睿越来越能强烈的感觉到,身为帝王并非天神,也不能言出法随,而是大多数时间都在寻找整个天下的公约数,并且以战略级别的眼光将其进行引导。

创造趋势丶引导趋势丶利用趋势。

董昭的理论的确正确。身为皇帝,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尽可能多的获胜,不论是大胜或者小胜,一直赢下去才能积累越来越多的势,掌握军队丶操控政局,实现君主的弘愿或期望。

这并非简单的『赢学』两字可以描述的。

黄初年间,曹丕三次伐吴,并无太多明显于天下的战绩,说是徒劳无功也不为过。

而自曹睿即位以来,太和年间战事频仍。

攻皖城以安淮南,从寿春到六安丶合肥丶舒城一带尽成安稳之地,皖城凭藉地势自持,极大的减少了淮南的军事压力。

攻蜀国以取汉中,克祁山而成秦州,使陇右与关中结束了自汉灵帝时期的动荡与不安。

灭公孙以安辽东,巡幽并而使乌桓丶鲜卑丶匈奴归心,从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幽丶并丶冀三州的军事压力和边防上的耗费。

以上数次战事经济和人口上的收益自不必说,单从百姓的角度来论,北方军事压力的渐小与西丶南两处边境线的南移,使得吴蜀两国的进攻趋势渐缓丶烈度降低,这也帮助大魏进一步减少税收,从接近五成的综合税赋减少到了三成五。

而且朝廷上下对减税这件事情还抱有持续乐观的态度。按照这个趋势,之后减到三成丶或者二成五也是没有问题的。对皇帝至郡县官吏来说,都是一件出政绩的事情。

更别说伐吴战事一起,各郡县徵调物资转运,军队上下厉兵秣马,朝廷高官宵衣旰食,都期待着伐吴之战的胜利,以及即将到手的论功环节。不论功劳还是苦劳,总归都是有功可以分的。

公侯高官丶黎庶百姓,都能在伐吴成功之中获益。这便是曹睿自太和元年以来,为大魏丶为这天下积累的滚滚大势了。

绝非一时之功。

出兵之时,曹真曾以有水路可依为由,请曹睿乘龙舟南行,被曹睿明确表示拒绝了。曹睿给曹真回复的理由很简单,既是出征,就要有出征的道理。

朕又不是不能骑马,何必乘舟贪图安逸?

曹睿的位置位于大军最末。

长水校尉段默所部的一千骑兵殿后,步兵校尉卞兰所部在前开道,曹睿本人则在越骑校尉甄像所部的军中。而枢密副使刘晔丶尚书左仆射黄权,以及阁臣丶尚书丶枢密丶散骑们,同样都随在曹睿的马后。

楚王爱细腰,后宫多饿死。太和皇帝偏好武烈之气,故而臣子们都要摆出一份不惧征程的豪迈气势来。

但当曹睿平心静气的去观察这些臣子的时候,还是发现了一个长久以来被忽视的问题。

那就是臣子的老龄化问题。

刘晔已经五旬有五,自担任了枢密副使以来,身体一直欠佳,从曹睿的角度看来,这也与枢密院所处理的极为繁重的军务相关,可以说是操劳所故。

但这种事情偏偏还劝不得。

曹睿曾担忧刘晔的身体状况,与刘晔私下谈话,问他要不要将手上的担子松一松,选些旁人来帮助他处理军务。幸亏是私下谈论,这也给刘晔吓得不轻,还以为自己哪里不合了皇帝的心意,以为自己将被撤换。曹睿连连解释,这才稍安其心。刘晔表示莫说这种军务强度,再来一倍他也吃得消。

刘晔这种性格是不可能放下权力的,伐吴在即,死在任上他也心甘,更别说他自认为根本到不了这种程度。

黄权倒是身体强健,可也已经过了六旬之龄。裴潜丶徐庶都已经过了六旬,倒是刚过五旬的卢毓和刚刚四旬的王肃正值当年。

时人皆论,卢丶王二人日后必为尚书仆射之选。

辛毗快七旬了,他此前给曹睿的私信中说,打完这一仗之后就要乞骸骨归乡,满宠也是差不多的年纪。

更别说大将军曹真病愈之后一直称不上完全健康,董昭垂垂老矣……倒是与刘晔几乎同龄,五十五岁左右的司马懿能力挽强弓。年龄和身体素质这种问题,因人而异,几乎是无解的问题,外人很难干涉与影响。

时间流转,经过了汉末乱世的那一代精英之辈终将老去。不是说他们就比如今三旬丶四旬之人普遍智谋更高丶能力更强,而是彼时连年征战丶错综复杂的局势,给了很多人掌握局势丶自我施为的舞台与能力,使他们卓然不群的特质能最大程度的展现出来。

当然,曹睿面对的这一问题还算好的,『年轻一代』的官员依旧不断涌现出才能之辈。

卢毓丶王肃丶王昶丶王观丶王基……不计其数。

而吴蜀二国相比之下,就显得局促的多了。

话说回来,行军入夜,各军扎营,枢密副使刘晔承担了曹睿身侧类似参谋长一般的角色,按例来到军帐之中,为曹睿汇总着今日的消息。

「按曹肇丶蒲忠二部数日前的分派,此二部共计一万一千步卒在今日应已到达广陵。毌丘俭麾下除胡质部五千人外,馀下约三万一千众此时应已都集中到了广陵故城,随时准备待陆逊船队到来之后南渡过江。」

「满将军所部一月一日从江陵处签发的军报,费耀所部已经从西侧绕过江陵,强攻占据了大江以南的乐乡,留下三千士卒戍卫,在江陵西丶北丶西南三侧建立了初步优势,且预备发动对江陵城西南中洲的攻势。」

曹睿略微沉默了几瞬,而后打断了刘晔的话:「若朕所记无差,这个中洲就是百里洲吧?」

刘晔点头:「陛下圣明。」

「依照江陵左近地形来论,江陵城分为新旧二城,合为一体。北城为旧城,刘表之时多次加固。南城为新城,是昔日关羽所筑。江陵城护城河向东南延伸,凡二十里可达汉津渡口。」

「而江陵城西南方的大江之上,自西向东有三座沙洲立于江中,分别为枚回洲丶景里洲和燕尾洲。」

「枚回洲面积最广,地占百里之多,故而又名百里洲,也名中洲。黄初三年大将军率军攻江陵之时,孙权遣宗室将军孙盛统兵万人在中洲驻守,在中洲之上立坞堡以为防守,张合率军强渡大江攻克中洲,故而成其巧变之名。」

曹睿啧了一下:「刘卿,朕素来以为张合的巧变之名是他战术多变而得名,却不料竟是从这里得来的?」

刘晔也是微微一怔。陛下如此问话,这种熟悉的感觉倒像是回到了自己做侍中之时一般,连忙拱手应道:「回禀陛下,之所以称张合巧变,是因为其领步军丶骑军皆能作战,也可在横渡大江强攻沙洲,在所有地貌皆能因地制宜选择战术,故而称其『巧变』二字。」

「好,朕知晓了。」曹睿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枚回洲丶景里洲和燕尾洲对吧?」

「是。」刘晔继续禀报:「中洲最大丶景里洲次之丶燕尾洲最小可以忽略不计。陛下,若说到景里洲,其内还有一桩旧事。」

「哦?」曹睿不由得摇头失笑:「江陵故事如此之多?看来朕日后倒是要亲自去此处巡视一番,看一看此处的沙洲了。」

刘晔缓缓说道:「还是那一次攻江陵。当时大江水浅,夏侯尚率军驻扎在景里洲中,欲作浮桥勾连南北,自以为得计,将此事禀报给了驻扎在宛城协调诸军的先帝。当时董公随在先帝身侧,进言说景里洲虽然重要,但春日不知何时就会涨水,吴军水军占优。若吴军毁去浮桥,夏侯尚所部恐有全军覆没之忧。」

「先帝赞同董公之论,从宛城给江陵军中下了急诏,令夏侯尚率军北返。夏侯尚依令而行十日之后,江水暴涨,董公之言应验,当时先帝有将董公之才比作张良丶陈平一般之语。」

曹睿笑着指了指刘晔:「刘卿你看,这便是大魏战事丰富的好处了。打了多少年的仗,就算江陵各处都被吴国所据,但大魏依然知道何处地形最为紧要丶何处该攻丶该何时攻。」

「满将军是准备怎麽攻中洲的?」

满宠军报已经被刘晔尽数记在了脑海之中,未及多想,刘晔便答道:「满将军准备以骑兵威吓丶以步军为主力,在汉津渡的北丶东两侧作势佯攻,将吴军兵力吸引到汉津渡一带防守,进而令后将军费耀寻得机会舟船齐发,抢占中洲。」

曹睿抬手打断了刘晔之语,评价道:「这是声东击西。兵法就是如此,虚虚实实,万般变化最终还是要倚多为胜,毕竟朝廷兵力在江陵比吴军要多。朕猜测,满将军定然说过什麽诸葛瑾战力不堪,若进攻顺利就佯攻转为真攻了?」

「陛下明鉴。」刘晔吸了口气,拱手道:「满将军的确是如此说的。他本人居东指挥,费将军于西进攻,文将军所部骑兵在江陵城北丶东丶西三侧驻扎随时准备策应。」

「嗯,中规中矩。」曹睿道:「满将军还是如此持重,持重虽好,他在江陵这一路本就不是要冒险的。」

曹睿看向刘晔:「但刘卿也要为朕给他送一封私信去,告诉他该谨慎的时候谨慎,若战机出现也不要分外谨慎。告诉他吴国如今的大将军诸葛瑾在军略上与陆逊丶朱然丶全琮这些人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让他放心施为。」

「诸葛瑾没他担忧的那般强。」

「是,臣记下了。」刘晔点头应下,而后又道:「江夏一路,夏侯儒所部依旧是在夏口以北与吴军对峙,争夺夏口以北所有陆地的主导权,仗越打越呆,双方近似达成了筑垒对峙一般的仗了,没什麽好说的。」

「而皖城一路,桓范部自从渡江之后,一直便没有消息传来,按照时间来算,若一切无差,桓范部应该至少到达柴桑了。」

曹睿轻叹一声:「这六路大军之中,扬州三路军队最为充裕,无论水军还是步军丶骑军皆是如此,国家多半的粮秣和军资都囤积和消耗在了此处。满将军可以持重,夏侯儒可以对峙,唯独辛苦了桓范一路进击不停。」

刘晔在旁宽慰道:「陛下不必担忧。两万步军,又有五千中军精骑随他。且统辖骑兵的孙礼也是用兵稳重妥帖之人,桓丶孙二人一并用兵,自当无虞。」

「但愿吧。」曹睿从容说道:「他这一路最为辛苦,而且还一路深入敌境。待伐吴功成之后,朕无论如何都是要多赏赐桓范些的。」

「正当如此。」刘晔顺着曹睿的话说道。

曹睿忽又看向了刘晔:「刘卿的身子近来怎样?」

刘晔本能的应道:「臣身子全无问题,已经尽数好了,不劳陛下忧心。」

「那就好。」曹睿点头,也不与刘晔再深究下去。(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