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蔡京密谋(第1/2页)
相较于苏州苏府的园林雅趣、水韵清灵,这座位于帝国权力中心的府邸,展现的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气象——极致的奢华与迫人的威势。飞檐斗拱皆覆以琉璃碧瓦,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折射出冷硬的光泽;汉白玉的台阶宽阔而漫长,一直延伸到朱漆铜钉的巍峨大门前;府内庭院深深,不知几重,廊庑下侍立的身着锦袍的豪奴健仆皆眼神锐利,屏息静气,使得整座府邸即便在白日,也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与肃杀。
在府邸最深处的“颐年堂”书房内,却温暖如春。来自南海的珍稀龙涎香在紫铜鎏金兽首香炉中静静燃烧,散发出浓郁而持久的异香。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绒毯,墙壁上悬挂着当世名家的字画真迹,其中不乏御笔亲题。这里的一器一物,皆价值连城,无声地彰显着主人位极人臣的权势与富可敌国的积累。
当朝太师,权倾朝野的蔡京,正半闭着眼,慵懒地靠在一张铺着完整白虎皮的紫檀木躺椅上。他年约六旬,面容清癯,皮肤白皙,三绺长须梳理得一丝不苟,身着寻常的深紫色居家常服,看似一位养尊处优的富家翁。然而,偶尔从他微眯的眼缝中透出的那一缕精光,却如鹰隼般锐利,带着久居上位、执掌生杀大权所形成的无形压迫感。
一个身着内侍服饰、面白无须的中年宦官,正躬身立在榻前,双手捧着一封书信,神态谦卑至极,正是之前为蔡京与苏家牵线的江宁织造太监,李公公。
“太师,”李公公的声音尖细而带着谄媚,“苏州苏文翰……回信了。”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呈上。
蔡京并未起身,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皮,旁边侍立的一个俏婢立刻上前,接过书信,轻声念了起来。信是苏文翰亲笔所书,用词极为恭谨,满篇皆是谦卑之语,感谢太师垂青,自陈家业微薄,惶恐不敢高攀,唯恐经营不善玷污太师清誉云云,送上薄礼一份等等核心意思只有一个——婉拒。
随着婢女念诵,蔡京脸上那抹慵懒的神情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阴沉的冷漠。他并未暴怒,甚至没有出声打断,但书房内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温度骤降。那念信的婢女声音开始微微发颤,李公公更是将头埋得更低,额角渗出了细密的冷汗。
信毕,书房内陷入一片死寂。只有香炉中青烟袅袅,以及炭火偶尔发出的轻微“噼啪”声。
良久,蔡京才缓缓坐直了身子,他并未去看那封信,而是将目光投向窗外庭院中一株在寒风中瑟缩的老梅,声音平淡,却带着渗入骨髓的寒意:
“好一个苏文翰……好一个‘苏半城’。”他轻轻重复着这两个名字,语气听不出喜怒,但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重压,“咱家给他脸面,他非但不要,还敢伸手打回来……呵呵,真是……好的很呐。”
他猛地转过头,目光如两道冰锥,直刺向战战兢兢的李公公:“李伴伴,你说,这苏家,是觉得咱家这太师的名头,不够响亮?还是觉得他苏家的根基,已经硬到可以不把咱家放在眼里了?”
李公公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以头触地,颤声道:“太师息怒!太师息怒!那苏文翰不过是一介卑贱商贾,目光短浅,不识抬举!竟敢忤逆太师之意,简直是罪该万死!依奴婢看,此等狂悖之徒,就该立刻下令,查封其所有产业,将其下狱问罪,抄家灭族,以儆效尤!让天下人都知道,忤逆太师的下场!”
他这番话,带着宦官特有的狠戾与迎合,只求平息蔡京的怒火。
蔡京闻言,嘴角却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带着浓浓的讥讽:“立刻?查封?下狱?抄家灭族?”他轻轻摇头,“李伴伴,你在江宁待久了,眼界也变窄了。对付一只肥羊,一刀宰了固然痛快,但血溅一身,又能得多少实惠?反而惹来一身骚,让别的羊群惊恐四散,非上策也。”
他站起身,踱步到窗前,负手而立,望着那株老梅,仿佛在欣赏,又仿佛在思索。“这苏家,不是寻常的肥羊。它是一头……养得极肥的骆驼。在江南盘踞近百年,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漕运、丝绸、银钱……触角伸得太长了,与地方官府、乃至朝中一些不清不楚的人,也未必没有勾连。一下子把它按死,动静太大,吃相也太难看了。官家面前,御史台那边,总得有个说得过去的交代。更何况,它那些产业,那些船队、工坊、银钱网络,若骤然毁去,于国于民,也是损失,到时候,难免会有人借此攻讦咱家,因私废公,得不偿失啊。”
他像是在对李公公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剖析着其中的利害关系。
就在这时,书房角落的阴影里,一个一直默不作声的青袍文士,缓缓走了出来。此人年约四旬,面容普通,唯有一双眼睛异常明亮,透着智谋与冷静。他是蔡京的心腹幕僚之一,姓贾,名诩,与汉末那位毒士同名,其心思之缜密、手段之阴柔,亦深得蔡京倚重。
贾诩对着蔡京微微一揖,声音平和而沉稳:“太师明鉴,所见深远。李公公所言,乃是雷霆手段,见效快,但后患亦不小。那苏文翰既然敬酒不吃,我等的确无需再与他客气,但要取其产业,需用巧劲,需慢火炖煮,方能连肉带骨,尽入彀中,且不落人口实。”
蔡京转过身,看向贾诩,脸上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神色:“哦?文和(贾诩表字)有何高见?且细细道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八十四章蔡京密谋(第2/2页)
贾诩从容不迫,缓缓伸出三根手指:“学生以为,对付苏家,可分三步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方可竟全功。”
“其一,扶持对手,借力打力,乱其阵脚。”贾诩目光闪动,“苏家虽大,但商场之上,岂无对手?江南之地,豪商巨贾并非仅他苏氏一家。例如,那杭州的杨家,世代盐商,家资巨万,早对苏家掌控漕运、插手丝绸心生不满;还有那苏州本地的陆家,在银钱典当一行,亦被苏家压得喘不过气来。太师可暗中授意,给予这些家族一些便利,比如,在漕运名额、盐引发放、甚至官府的采购订单上,稍稍倾斜。无需太多,只需让他们看到希望,感受到太师府的支持即可。他们自然会为了利益,主动去寻苏家的麻烦,在商业上与之激烈竞争,挤压其利润空间,扰乱其经营步调。此乃驱狼吞虎之计,既可消耗苏家实力,又可掩人耳目,让人以为只是正常的商业竞争,与我太师府无干。”
蔡京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此计确实老辣,无需自己直接出手,便可让苏家陷入商场的泥沼,疲于应付。
“其二,摸清网络,分化打击,釜底抽薪。”贾诩继续道,语气依旧平静,却透着一股寒意,“苏家能在江南屹立不倒,其在官场的庇护网络至关重要。苏州知府、两浙路转运使、乃至漕运衙门、市舶司……其中必然有不少人与苏家关系密切,收了苏家的好处,为其大开方便之门。学生建议,立刻动用我们在江南的眼线和力量,详细排查,将苏家在官场上的这些‘盟友’,一个一个,都给我挖出来!”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带着一丝冷酷:“然后,或寻其错处,上本弹劾;或明升暗降,调离要害职位;或威逼利诱,使其倒戈相向。总之,要逐步剪除苏家背后的大树,瓦解其在官场的根基。一旦失去了官面上的庇护,苏家这头巨兽,就如同被拔掉了爪牙,再大的家业,也不过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此乃釜底抽薪之策,看似缓慢,实则直指要害。”
蔡京眼中精光一闪,此计更合他意。他执掌权柄多年,最擅长的便是操控官员,玩弄政治于股掌之间。清除苏家的保护伞,不仅能削弱苏家,还能借此机会安插自己人,巩固在江南的势力,一举两得。
“说下去。”蔡京催促道,显然对贾诩的谋划极为满意。
“其三,寻找契机,罗织罪名,一击致命。”贾诩的第三根手指放下,语气变得森然,“前两步,是铺垫,是削弱。待其商业受损,官场根基动摇,内部人心惶惶之际,便是我们给予最后一击之时。苏家产业庞大,账目繁杂,岂能毫无疏漏?漕运之中,夹带些私货,偷漏些税银;银钱铺里,做些高利放贷,违规经营;甚至……可以‘发现’他们与北地辽金有些不清不楚的‘勾结’,毕竟,他们的商队可是走南闯北。”
他脸上露出一丝阴冷的笑容:“届时,只需寻一个看似‘偶然’的契机,比如,某位‘正直’的御史风闻奏事,或者某地‘意外’查获苏家走私违禁品的船队,然后我们便可顺势介入,调动力量,彻底清查苏家产业。在其账目上,总能找到‘确凿’的罪证。通敌、走私、偷税、盘剥百姓……随便哪一条坐实了,都足以将其抄家问斩!而到了那时,苏家偌大的产业,自然需要有人来‘接管’、‘整顿’。以太师之尊,为国操劳,接手这烂摊子,稳定江南经济,岂不是顺理成章之事?届时,不仅是那三成干股,整个苏家,都将名正言顺地纳入太师麾下。此乃一击致命,名利双收之策。”
贾诩说完,躬身退后一步,不再多言。
书房内再次陷入寂静。李公公早已听得目瞪口呆,背心已被冷汗浸湿。他这才明白,自己那“一刀宰了”的想法,是何等粗浅可笑。贾先生这连环三计,才是真正的杀人不见血,吃人不吐骨头!
蔡京负手而立,沉吟良久。窗外,一阵寒风吹过,卷起几片枯叶,那株老梅在风中轻轻摇曳。
终于,他缓缓转过身,脸上露出了进入书房后第一个真正的、却冰冷无比的笑容。他走到贾诩面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赞许道:“文和之谋,老成持重,深得吾心。就依此计行事!”
他目光转向窗外,仿佛已经看到了苏州那座繁华府邸未来的命运,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传令下去,依贾先生之策,三步并行。我要让那苏文翰知道,拒绝咱家的代价,不是一时的损失,而是……永世不得超生。”
他顿了顿,补充道,声音如同毒蛇吐信:“记住,要慢,要稳,要让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赖以生存的一切,是如何一点一点,土崩瓦解的。咱家,有的是耐心。”
“是!太师!”李公公与贾诩同时躬身应道。
颐年堂内,暗香浮动,杀机已如一张无形的大网,悄无声息地撒向了千里之外的苏州,笼罩向那座尚且沉浸在自己繁荣与骄傲中的“苏半城”府邸。一场针对苏家的、融合了商业、政治与律法的全方位、多层次、缓慢而残酷的围猎,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而此时的苏文翰,或许还在为自己那封“不卑不亢”的拒绝信而暗自庆幸,全然不知,灭顶之灾,已步步逼近。